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平调(王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菲
圖片來自百度网

清平调是一首由王非演唱歌,李白作词、曹俊鸿作曲,收录在专辑《清平调》中。

歌曲歌词

邓: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1]

词:李白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王: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歌手简介

个人简介

1987年底,王菲由北京到香港定居,经朋友介绍拜戴思聪为师学习唱歌。1989年,她以《仍是旧句子》在香港出道。1991年初,她惜别歌坛,远赴美国修读音乐。1992年,王菲重返乐坛,英文名由Shirley改作Faye并推出大碟《Coming Home》,其中《容易受伤的女人》在香港乐坛走红。1994年,首次获得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星奖。1998年,在春晚上演唱歌曲《相约1998》。2002年与Sony Music签约。2003-2005年,举办菲比寻常演唱会。2005年5月,王菲的经理人陈家瑛表示:王菲已开始“无限期休息”。王菲是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华语歌手。2016年,发行歌曲《尘埃》。2018年7月20日,王菲担任体验官的综艺节目《幻乐之城》播出。

早年经历

1975年9月1日,王菲就读于北京地坛小学,1980年北京市东直门中学,虽然拥有音乐天赋,但曾是煤矿文工团女高音的母亲夏桂影一开始却并不同意王菲走上音乐路,母亲不许她加任何表演,但这并不妨碍自己喜欢唱歌。

王菲喜欢小学里形式多样的文艺和体育活动,被选为班上的文艺委员,每逢节假日,她便在老师的领导下,引领着一帮同学排节目。

王菲艺术生涯第一站是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儿艺术团,1983年在央视的六一晚会上登台独唱《大海啊故乡》 《小百灵之歌》等歌曲。 1984年,王菲升入东直门中学,高中二年级,王菲就出版了她的第一张专辑《风从那里来》。尽管是翻唱及模仿邓丽君的作品,但是受到了很多的好评,以至于后来很快又有了《迷人小姐》《邓丽君故乡情》等后续作品。

1987年,18岁的王菲放弃厦门大学生物系的录取跟随父亲移居香港,并拜师香港“音乐教父”戴思聪学习声乐。他让王菲参加了当时由唱片公司举办的唱歌比赛,并让失利的王菲懂得仅会唱歌还不行。不久后,王菲签约“新艺宝”,但发了三张唱片也没能大红,这对歌手和经纪公司来说都是个打击。于是,戴思聪给王菲支招,重新为她包装定位,王菲终于在第四张唱片中成功翻身。

1989年,王菲走进了位于金佰利道的录音室,也是这个时候,王菲结识了香港音乐监制梁荣骏,并改叫艺名“王靖雯”。在经历了北京特有的文化熏陶及摇滚营养后,王菲的出现,弥补了香港流行乐坛普遍的文化底蕴不足。香港给了王菲开拓的视野,充足的成长空间,而王菲给了香港人一种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反差。她的歌声中并不只是靡靡暧昧的吟唱,而是西洋流行音乐与港式文化的结合,还有北方文化那种喜欢探寻音乐意义的追索。在香港人眼里,这个叫“王靖雯”的女歌手,虽然声音很棒,但是打扮老土,脾性上与本港人士格格不入,按照流行的淑女风潮来看,王菲就是歌红人不红的代表。

社会活动

2008年5月18日,参加央视“爱的奉献”赈灾主题晚会,并演唱歌曲《但愿人长久》 ;6月,前往浙江省儿童医院探望灾区儿童 。2011年8月,前往甘孜,康定,成都等地探访措卡希望小学的贫困儿童 。

2012年5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嫣然天使基金慈善晚宴,共筹集善款5460万元 ;5月27日,参加北京嫣然天使儿童医院的落成典礼,向贫困家庭的儿童提供全额免费手术及其他方面的医疗救助 。2013年5月,参加在香港举行的“嫣然天使基金”慈善晚宴

人物评价

在演艺职业方面:王菲可以敏锐地捕捉到流行文化的时尚元素,因此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欧美、日本流行文化对她的影响完全可以体现在她的身上。她把比约克的形象设计搬过来,把“小红莓”乐队的“咽音”模仿过来,在唱片封面设计上越来越大胆,用时尚手段弥补了她与香港艺人之间的落差。就在王菲在香港获得成功后,她又将目光转回内地。从1996年开始,王菲逐渐把她的工作重心和生活重心放到了北京。此时,内地人对王菲的认识已从一位北京出去的香港歌手变成了带着香港背景的内地歌手。她身上具备香港娱乐圈打造出来的精致与时髦,音乐中也有与内地语言文化相通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让她比任何一位港台歌手更容易被内地人认同(凤凰网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