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华大学核电子学教学实验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清华大学核电子学教学实验室是是对核信号进行前端处理的基础电子学实验室。实验室不仅为核电子学研究室的相关课程提供实验平台,同时也对本科生、研究生[1]的创新性研究项目提供设备支持和技术指导。可提供仪器使用练习、RC电路实验、滤波电路设计、单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实验、谱仪放大器实验、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实验、计数率计实验、脉冲幅度甄别器实验等实验内容。

相关资讯

核电子学

在核辐射探测技术和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学与核科学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核电子学形成于50年代。其内容包括:核科学、高能物理和核技术中有关核辐射(和粒子)探测的电子技术[2];核爆炸和外层空间的辐射对电子系统的效应和抗辐射的加固技术;核技术应用中所需的核电子技术。

核辐射现象(天然放射性)发现于1896年。1926年,H.盖革等发明GM计数管,单次辐射通过时发出一个电脉冲,经电子管放大后,可驱动电话发出声响。声响的疏密反映辐射源的强弱,还可用示波仪进行记录,或触发闸流管而驱动机械计数器。这项发明使核物理实验得到了电子技术的支持,从而促成了30年代以来核物理学和高能物理学上一系列重要的发现。1930年,B.罗西用三重符合电路发现了宇宙线在东西方向上的不对称性。1932年,P.M.布莱克特等人又用此电路启动云室拍照,大大提高了云室的效率。C.D.安德森用这样的云室研究宇宙射线时发现了正电子(1932年)和μ介子(1936年),获得了1936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这些成就加深了人类对原子核的认识,也使物理学家对电子学方法的优越性的认识逐步提高。30年代初,人们就致力于为核物理实验研制专用的成套电子仪器。1931年,卢瑟福实验室制成包括放大器、甄别器、计数器和电源的成套电子仪器,成为核物理实验中早期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