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深海丘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深海丘陵是中国生态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了文字[1]。在世界范围内,曾经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们的汉字外,还有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2]。后来,这些古老文字的命运各不相同,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遭废弃,如楔形文、圣书字,只汉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名词解释

深海盆地中的低缓的圆丘形的形态,在所有大洋盆地中都有分布,但是在太平洋中分布最普遍,太平洋海底几乎有一半面积是深海丘陵。起伏平缓的海底隆起区。又称海丘。位于大洋底部,高度小于海山。一般高出周围洋底数米至数百米,宽数百米至数千米,侧翼坡度为1°~15°,外形多呈圆形、椭圆形,有的呈长条状延伸。有的基岩裸露,有的覆有沉积物,主要为褐黏土、软泥等远洋沉积物质。多数由海底火山作用形成,在3大洋底均有分布。其中以太平洋最多,主要分布在水深3000~6000 m的海盆中;大西洋的深海丘陵多平行于大洋中脊,呈条带状分布。

海丘上部几无沉积物,底部宽约数公里,侧翼坡度1°~15°。外形多属圆形、椭圆形,也有长条状延伸的。深海丘陵常分布于深海平原向洋中脊一侧,在各大洋均有发现,以太平洋最为发育。太平洋边缘展布着海沟,浊流沉积等陆源物质难以越过海沟输送到洋盆区,来自上覆水层的远洋沉积一般为量有限,不足以铺覆成深海平原,因此深海丘陵约占太平洋洋底面积的80~8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