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消耗量是中國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中華文化,亦稱 華夏文化[1]、 漢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2]。
名詞解釋
消耗量,2006年公布的生態學名詞。被食者被消費者所取食的部分。
應用學科 生態學(一級學科),生態系統生態學(二級學科)
生態學
生態學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
生態學已經創立了自己獨立研究的理論主體,即從生物個體與環境直接影響的小環境到生態系統不同層級的有機體與環境關係的理論。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60年代形成了系統生態學而成為系統生物學的第一個分支學科。如今,由於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緊密相關而產生了多個生態學的研究熱點,如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研究、可持續發展研究等。
參考文獻
- ↑ 你知道「華夏」這個名號是從哪裡出現的嗎?,搜狐,2022-10-20
- ↑ 中國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搜狐,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