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雀是鸟纲鸥形目海雀科鸟类的通称,是典型的海鸟,体羽黑白色。中国有3种:扁嘴海雀,角嘴海雀,斑海雀。

基本信息

海雀是鸟纲鸥形目海雀科鸟类的通称。海雀与善知鸟海鸠有近亲关系,全世界有13属21种。是典型的海鸟,体羽黑白色。中国有3种:扁嘴海雀在中国青岛和连云港附近岛屿上繁殖。角嘴海雀体长约350毫米;嘴厚而侧扁,基部着生有角状物;眼上方和嘴基各长出一撮白而长的羽毛。斑海雀体型与扁嘴海雀和角嘴海雀相似。

地域分布

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繁殖,冬时南迁到地中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国台湾省。海雀集群繁殖,两性都抱窝育雏。每窝产卵1枚,梨形,白、蓝灰、绿色,有的具桂红色斑点。孵化期30~36天。

中国有3种:扁嘴海雀、角嘴海雀和斑海雀。

形态特征

海雀前趾间有蹼膜,后趾缺如。翅窄而短小,尾短。体羽黑白二色,雌雄羽色相似。其体型、习性均类似企鹅(但它会飞),是趋同进化的结果。

生活习性

海雀生活在北极地区,一些品种冬季在温带地区度过。海雀善于游泳和潜水,一般能潜入水下10米以上。以鱼类、甲壳动物和其他海生无脊椎动物为食。

海雀平时栖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时期才到岸边的岛屿或陆地上来。上岸时大致呈直立式,状如企鹅。善于游泳和潜水,一般能潜入水下10米以上。以鱼类、甲壳动物和其他海生无脊椎动物为食。[1]

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繁殖,冬时南迁到地中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国台湾省。

物种分化

全世界有13属21种。是典型的海鸟。

代表种

一、海鹦(sea parrot,puffin),亦名善知鸟(good tidings bird)。最常见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海雀,主要生活在北大西洋两岸,如冰岛、挪威北部沿海,冰岛的威斯特曼岛上栖息着世界最大的海雀群落之一。

身长约30厘米,有一张大嘴巴,呈三角形,带有一条深沟。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呈白色,脚呈橘红色。面部颜色鲜艳:宽大而鲜艳的喙带有灰蓝、黄和红三种颜色,两颊则灰白色,像鹦鹉那样美丽可爱。因此,人们称它为海鹦。

海鹦父母们在悬崖峭壁上筑巢,每日飞到大海中捕鱼抚养雏鸟。海鹦至少可以潜到水下57米,并能在水下停留60秒。当高纬度地区短暂的夏季结束时,新繁殖的小海鹦已经可以迁飞了。

二、海鸦(sea crow),亦称海乌,也分布于北大西洋,夏季在北极附近繁殖。背部的羽毛、头和喙为黑色,腹部则是白色。有刀嘴海鸦、厚嘴海鸦等。体型在所有海雀中最似企鹅,故被人称为“北极的企鹅”。

三、海鸠(sea pigeon),大西洋、太平洋地区均有。体长约40㎝,体形略似放大的鸠鸽类鸟,腹白色,背面黑色,但两翼常有白色横斑。

四、角嘴海雀,我国可见种。身体暗污色,上体具灰色横斑及杂斑。嘴橘黄或黄色,头部具两道特征性白色条纹。繁殖羽的明显特征为眼后的白色眉纹及眼下的白色髭纹。嘴及脚的橘黄色较浓,上颚基部具一小的浅色角状物,角嘴海雀因此得名。

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日本北部、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和美国西北部及相邻海域。

有时在我国旅顺等地越冬。[2]

已灭绝品种

大海雀,鸻形目海雀科。大型游禽,外观略似企鹅,而英语中以企鹅命名(其实也是出于误认与本种有亲缘关系),与它亲缘关系最近的现存种是刀嘴海雀,体长约40厘米。

大海雀体长75~80厘米,体重5千克。头部两侧、颏、喉和翅膀黑褐色。大海雀全身以白黑两色为主,后背为黑色,胸部和腹部为白色,这种保护色使它们在海岸岩石上不易被发现。大海雀脚趾为黑色,脚趾间的蹼为棕色。喙为黑色并有白色横向纹槽,适于捕食鱼类。每只眼睛和喙之间有一小块白色的羽毛。眼睛的虹膜呈红褐色。

大海雀每年产一枚蛋,它们并不做窝,仅产在露天的地面上,并在6月份进行孵化。蛋白色偏黄,夹杂有黑灰色的斑点和条纹,而且经常在较大的一头聚集明显。大海雀雏鸟生长极快,三周后便可出巢。

大海雀幼鸟略有不同,喙上的横向纹槽不明显,在脖子上也黑白混杂的颜色。

大海雀体型粗壮,但由于它的双翼已经退化,因此只能在水面上低低滑翔。当它潜入水中后,会继续挥动双翼,起着强劲的推动作用。

可以使用翅膀在水下游泳。通过对芬克岛(Funk Island)上残留的大海雀的骨骼研究,和依据其形态而进行的生物学推断,它们的食物可能主要为12厘米至20厘米的鱼,但偶尔也捕食较大的鱼,有的甚至超过自身体长的一半,其中大西洋鲱鱼(Atlantic menhaden)和柳叶鱼(Capelin)可能会尤为大海雀喜爱。

除繁殖季节外,大海雀很少在陆地上生活,它们喜欢集体活动,常常成百上千只聚集在一起,在海面上漂浮或潜入海中捕食小鱼小虾等。

在陆地上,大海雀行走较为缓慢,在一些起伏的地面上,有时也要用翅膀帮忙。大海雀天敌很少,主要是大型的海洋哺乳动物和一些猛禽,而且它们天生不怕人类。

大海雀灭绝的最主要原因即人类的屠杀。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美东部地区,宰杀大海雀的记录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在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地区,宰杀大海雀的记录则可追溯至公元5世纪。此外,在纽芬兰岛一处公元前2000年墓穴的陪葬品中,也曾发现一件由200只大海雀皮毛制作成的衣服。尽管如此,在公元8世纪之前,人类对大海雀的宰杀对其整个物种的生存而言,并不构成很大的威胁。

15世纪开始的小冰期对大海雀的生存产生了一定的威胁,但大海雀最终灭绝还是由于人类任意捕杀和对其栖息地大面积开发所致,大海雀和大海雀蛋的标本也成为价值昂贵的收藏品。1844年7月3日,在冰岛附近的火岛(Eldey)上,最后一对大海雀在孵蛋期间被杀死。虽然后来有人声称1852年在纽芬兰岛上又曾发现大海雀,但并未得到证实。

至今约有总计75枚大海雀皮毛和75枚的大海雀蛋被存放在各地的博物馆中,另有上千根大海雀的骨骼存世,但仅有寥寥数具完整骨架。

死亡事件

2016年10月上旬,圣保罗岛的阿留申人社群生态系统保护办公室的联合主任Lauren Divine得到两只死海雀,她打算带回安克雷奇进行研究。当时她没想太多。在这片1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生活着500人,偶尔会有死鸟被冲上岸。

2016年10月中旬,簇羽海雀的尸体被冲到圣保罗岛的岸边。刚开始只是少数几只,然后变成几十只,接着很多志愿者在巡逻收集死鸟时都需要开车,骑马已经不够用了,毕竟每隔几米就得停下来。

圣保罗岛偏远荒凉,位于北太平洋中央的普里比洛夫群岛。几百只瘦弱的簇羽海雀尸体出现在这座小岛上,立即引起了科学家的担忧。他们不仅担心这种长着白色脸、橙色喙的海鸟的数量,同时也担心簇羽海雀的死亡可能预示着白令海令人担忧的未来。[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