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海燕科 |
海燕科(学名:Hydrobatidae)鸟类在分类上隶属于鹱形目,全世界共有7属25种,科以下分为叉尾海燕亚科(Hydrobatinae)和角尾海燕亚科(Oceanitiane),前者分布于北半球海域,后者分布于南半球海域;两者都具有悠久而独立的进化史,它们可能分别在南、北半球进化,后又在热带重合。
海燕科的鸟类都是一些非常小的海鸟。体长13~26厘米,大小和掠鸟或燕子差不多。也具管状鼻,但鼻管基部融合成一管,鼻孔开口于嘴峰正中央。体羽以深褐色为主,兼有黑色或灰色及白色。第二枚初级飞羽最长。外形似燕,尾叉形。
分布于除北冰洋外的各大洋。它们和鹱科鸟类一样,主要栖息于海上。
简介
小型海鸟,体长13至26厘米。单一鼻管位于上喙,鼻管内部仍分隔。喙细弱,尖端弯钩。嗅觉好,善侦察食物。盐腺发达,眼上方有分泌器官能排出血液中过多的盐分。翼短而宽。脚细弱,足有蹼,不适在陆上行走。飞羽暗色,体羽黑、灰或褐色,腹部为不同程度的白色,有些种类腰及尾上覆羽白色。雌雄鸟同色。
以白腰叉尾海燕为代表的北部类有2属16种,体羽黑色和白色,大部分有尖尖的翅膀,脚相对较短;觅食颇似燕鸥,从空中猛扑下去在水面啄得食物。以白脸海燕为代表的南部类包括5属9种,体羽色彩多变(一些种类具有数种色形态),圆翅;脚长,经常下垂,因为觅食时会在海面上跳跃或行走。南部类海燕的翅膀进化得更短、更圆,这很可能是为了应对南大洋的狂风。
大小量度:体长13~26厘米;翼展32~56厘米;体重25~68克。
评价
种群现状
因海燕科鸟类多生活于远洋的岛屿,不容易调查,所以对某些种类的种群数量所知有限。仅知道有3种濒(极)危。生存压力主要来自天敌,如海鸥、猫头鹰、贼鸥、鸦类和猛禽等的掠夺,以及外来种如猫、狗、兔、猪、牛和羊的引进。这些动物啃食草地,破坏营巢区的巢穴,迫使它们另寻栖息处。
瓜达卢普叉尾海燕被列为极危种,事实上可能业已被墨西哥太平洋沿岸岛屿(它的繁殖地)上的野猫所灭绝。
保护级别
海燕科有23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其中新西兰舰海燕(Fregetta maoriana)和瓜达卢普叉尾海燕(Oceanodroma macrodactyla)为极危物种(CR);环叉尾海燕(Tauraco ruspolii)为濒危物种(EN);白喉海燕(Nesofregetta fuliginosa)和蒙氏叉尾海燕(Oceanodroma monteiroi)为易危物种(VU);褐翅叉尾海燕(Oceanodroma tristrami)和黑叉尾海燕(Oceanodroma monorhis)为近危物种(NT);有4种数据缺乏(DD);其余12种属无危物种(L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