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海燕之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燕之歌

中文名: 海燕之歌

作者:高尔基

时间:1901年

国家:俄罗斯

高尔基写的《海燕》是一篇有巨大影响的散文诗。这篇著名的作品,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本文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描绘了大海面临狂风暴雨,波涛翻腾的壮丽图画。[1]


原文

作者 [前苏联]高尔基原题目为《海燕之歌》

在苍茫的大海上,

狂风伴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像一道黑色的闪电,

在天空中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

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它叫喊着,

──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

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

──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

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

埋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

──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

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

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下面……

只有那高傲的海燕,

勇敢地,自由自在的,

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

向海面直压下来,

而波浪一边歌唱,

一边冲向高空,

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

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看吧,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

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

像黑色的闪电,

箭一般地穿过乌云,

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

──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

早就听出了困乏,

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

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

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

在大海里蜿蜒游动,

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

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

高傲的飞翔;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创作背景

《海燕》作于1901年3月。由于19世纪欧洲爆发的工业危机很快就蔓延到了俄国,在1900年到1903年的危机年代里,俄国倒闭了3000多家大小企业,被开除的工人达10万多人。工业危机和失业痛苦并没有能迫使工人运动停止,也没有把它减弱,相反,工人开始从经济罢工转到政治罢工,转到游行示威,提出关于民主自由的政治要求,提出“打倒沙皇专制”的政治口号,使得工人斗争更加带有革命性质。工人革命斗争的发展,对农民运动发生了影响,学生的反政府运动也更为强烈。列宁在1901年12月写的《示威游行开始了》一文中这样说:“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示威运动正由于种种原因而在下新城、在莫斯科、在哈科夫再次高涨起来。民愤到处都是增长,把这种愤懑汇合成为一道冲击到处横行霸道、肆虐逞凶的专制制度的洪流,愈来愈必要了。……当人民的愤懑和公开的斗争到处开始迸发火星的时候,首先和主要的是供给大量的新鲜空气,使这些星星之火能够燃烧成熊熊的烈火!”


正当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时刻,高尔基在1901年2月19日从下诺夫哥罗德(苏联时期曾改名高尔基市,苏联解体后改回原名)到了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尖锐演说。接着3月4日他又参加了在彼得堡喀山大教堂附近举行的学生示威游行,亲自目睹了沙皇宪警对学生的血腥镇压。他还在一些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联名写的抗议沙皇政府暴行的公开信上签了名。3月12日,他回到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之后,就根据自己在彼得堡的经历,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成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也有人译为《迎春曲》),它的结尾部分,就是着名的《海燕》。估计这篇作品的写作时间,不会早于3月14日和晚于3月24日。


高尔基在《春天的旋律》里,说当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在他房间窗外面的花园里,有一群鸟儿在交谈着和歌唱着,他们争论的是关于“大自然即将苏醒”和“自由”与“宪法”等问题。其中“七等文官老麻雀”是个自由主义者,他曾经也梦想过自由与宪法,他轻轻地喊过“自由万岁!”,但立即又大声地补充一句:“在法律限制的范围以内。”“令人尊敬的老乌鸦”讲话一向简短扼要,她老是叫着"乌哇──是事实!“既持重,又肯定。……”告密者年轻的大公鸡“则”本着职分所在“,”要细听栖息于空中、水里和地下的一切生物的谈话,并且严密注意他们的行动“。他特别注意刚飞来的一群金翅雀,因为他们胆敢希望整个大自然很快就要苏醒。”四等文官灰雀“闻到空气里有股什么气味,他在打牌的时候,听到一只”世袭的可敬的鸱鸮“也讲过同样的话,表示要察看,要追究,要”弄个明白“。这时”诗人云雀“飞来了,他预言到黑夜渐渐消逝,曙光正在微笑,”我要迎接朝阳,迎接清晨,迎接光明和自由“。不用说,”四等文官灰雀“和”告密者年轻的大公鸡“是都瞧不起云雀的,灰雀甚至骂他是”一只多么灰色的……下流货"。而在花园的角落里,有一群金翅雀坐在老菩提树的树枝上,听着其中一只带有鼓舞力地唱着他从什么地方听来的一首关于海燕的歌。


高尔基写的这篇作品把鸟儿加以“人格化”,而且对其中某些鸟儿加上官衔和称号,用来讽刺俄国社会各阶级的代表人物和抨击沙皇统治,在当时是无法发表的。高尔基原想在莫斯科的《信使报》上发表,但遭到审查当局的否决。高尔基又立即把这篇小说寄给圣彼得堡的《生活》杂志,也同样遭到审查当局的否决。但其结尾《海燕之歌》却被单独发表在当年四月号的《生活》杂志上。这是由于沙皇审查当局“漏审的疏忽”。《生活》杂志主编波塞曾这样回忆说:“《海燕》是经过审查官叶拉庚事先审查后发表的,但他没有看出它有什么革命性的东西。”审查当局不久就发现“漏审的疏忽”所造成的严重错误,下令查封了《生活》杂志。


内容分析

因此,它被誉为迎接革命风暴的“战斗的革命诗歌”。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对它给予高度的评价。列宁的《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引用了《海燕》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含义深刻而又给人以巨大鼓舞的诗句。


第一幅:(1~6段)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的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以及其他海鸟的丑态。


第二幅:(7~11段)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到来。


第三幅:(12~16段)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幅图景,是一步紧似一步地揭示了大海的变化,描写了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情景。它象征着俄国无产阶级大革命即将爆发的紧张形势,海燕这个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逐步揭示出来的。


暴风雨象征着日益迫近的革命风暴。整个作品都是通过暴风雨的逐渐迫近来刻画的。海燕,这个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逐步鲜明的,是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整,逐步丰满起来的。


这篇散文诗在写作特点方面有四点值得注意。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


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自私,害怕革命,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大海、波浪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


狂风、乌云、闪电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


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


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革命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风暴。


(二)形象而恰当的对比、烘托


这篇散文诗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作者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地飞翔、欢乐地叫喊,恰成鲜明的对比,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豪迈的精神,振奋人心。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海燕。


(三)形象、生动、准确的词句。


表现海燕飞翔时的速度和姿态,“像黑色的闪电”,借“黑色”代海燕,以“闪电”喻雄姿,形象鲜明。刻画海燕动作变化的词语也很准确,开始“直冲”,后来“穿过”,突出更加勇猛、矫健的形象。表现海燕的声音、神态的词语有“叫喊”“大笑”“号叫”等,突出了海燕对胜利充满信心。相反,刻画其他海鸟形象时则使用的词语充满贬义色彩。如“呻吟”、“飞窜”、“蠢笨”、“胆怯”、“躲藏”等,生动地揭示出这伙害怕革命的家伙们的丑恶嘴脸。


(四)运用各种描写


动作描写:矫健勇猛、锐不可挡。


神态描写:欢快、豪迈。


语言描写:祈使句,语势有力,语调高亢,表达了无产阶级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愤怒和渴望大规模革命风暴早日到来的思想感情,富于号召力、战斗力。


心理描写:乐观坚定。


写作特点

象征义是人们赋予那个象征体的,而且象征的表达方法多是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如上述用大海象征人民群众的力量,用暴风雨象征革命形势等等,如果孤立的从一句话来看,是不容易看出它的象征义的。因此,作品的象征义是什么,要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和艺术构思才好理解。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现名高尔基城),父亲是细木工,早逝。高尔基由外祖母抚养成人。外祖母家贫,11岁的高尔基就不得不出外谋生。他曾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在轮船上帮厨,做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等以维持生计,少年时期曾参加倾向民粹派的大学生秘密团体。这一切就是高尔基的“大学”。20岁后,高尔基开始在俄国各地流浪,目的在于“了解一下俄罗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在长期的流浪期间,他一面做工,一面组织秘密小组,进行革命宣传。


1892年9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


90年代高尔基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底层”社会(如《马尔华》《柯诺瓦洛夫》《切尔卡斯》等)。在高尔基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故事占有重要地位,如《伊则吉尔婆婆的故事》《鹰之歌》《海燕之歌》(1901);其中《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进军的号角。


90年代末,高尔基的创作思想臻至成熟,这时期高尔基发表了第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1899),接着,《三人》(1900)也问世了。此外,高尔基还写了许多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剧本,如《小市民》(1901)、《底层》(1902)、《太阳的孩子》(1905)、《野蛮人》(1905)、《仇敌》(1906)等等。


1906年高尔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问世。


高尔基在许多作品中无情地抨击了作为旧制度支持力量之一的小市民意识,如中篇小说《奥古罗夫镇》(1909)、《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191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高尔基发表的重要作品有《意大利的故事》《俄罗斯漫游记》等。


在准备“十月革命”的年代里,高尔基完成了自传性的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1914)和《在人间》(1916),第三部《我的大学》于1923年写成。


“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完成了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同时又创作了几个剧本,其中着名的有《叶戈尔·布雷乔夫及其他》(1932)等。高尔基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一部史诗式的不朽巨着。


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高尔基的文学论文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此外高尔基还从事大量的社会活动,他曾担任《红色处女地》杂志的编辑工作,组织“世界文学出版社”,领导1934年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工作,同时他还是国内战争史和工厂史写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在他的关怀下,培养出整整一代的苏联作家。


高尔基对青年主义的贡献 更是起到主力作用 用拟人的办法批评了黑暗社会。


流传广泛

在那个时代,一篇文章要在刊物上发表必须要经过一道道审核,所以高尔基希望发表的这本书《春之歌》因有革命色彩而不批准发表,但由于审核人一时眼错,认为《春之歌》的最后一首诗歌(也就是海燕之歌)的文章特别美,特别好,极富有文学气息,所以就被发表。


而正是这篇散文鼓舞了当时的人民争取解放的信念。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