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海棠香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棠香国

中文名: 昌州

别 名: 棠城

位 置: 今永川大足荣昌隆昌一带

“海棠香国”一词出自宋人沈立的《海棠记》:“大足治中,旧有香霏阁,号曰海棠香国。”,南宋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里的《静南志》也记载:“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

“海棠香国”原指古代昌州,如今在重庆市永川区、大足区、荣昌区一带。

四川省乐山市也将“海棠香国”作为了自己的文化名片。[1]

昌州,重庆市辖古地名,唐干元二年正月(758年),始设昌州。古昌州辖永川、大足、昌元(今荣昌县)、静南四县,后因泸水蛮反叛迁静南(现荣昌区北部),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如今泛指重庆的永川区,大足区,荣昌区和四川隆昌一带。昌州曾遍植海棠,古人常恨海棠无香,但昌州一带原产的海棠却是有香,后广泛栽种于四川的昌州嘉州等地,据说明后已经灭绝,只可能在其发源地无法找到在移栽地的山中还有留存。宋时昌州已广植香海棠,并建有香霏阁。据史料所记,元末明玉珍据蜀,其子明升曾用香霏阁前的香海棠来焙花茶。

来源

永川,大足,荣昌都以棠城自称。古昌州海棠独香,在唐代已经盛名远播。其记载最早见于唐朝的《百花谱》:“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说的是昌州海棠不但独具异香,还有美味“佳果”。

百花谱》作者贾耽(729-805),是唐代政治家,居相位十三年,政绩卓著。他更是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著述彼丰,其功绩令人称颂。这个1200多年前昌州海棠“独香实”的记载虽然没有用“海棠香国”这个词,但它确立了昌州香海棠的“最早历史地位”。可以推定,在贾耽著书以前,昌州早已“二千里地佳山水,无数海棠官道旁”。宰相著书立说,为昌州香海棠作了极好的宣传。因此,到了宋代,还有钟爱海棠的人“恨海棠无香”的典故:受范仲淹器重的才子彭乘在《墨客挥犀》中收录了其堂弟彭渊材的一个“笑话”:“彭渊材闻李丹辞昌州,议者吐饭,往询弃之之故。李惊问之,彭曰:‘昌州海棠独香。’闻者传笑。”彭渊材是北宋音乐家。博通群书,尤工乐律,曾献书于朝廷,而征为协律郎。他曾说,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仅五事: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桔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后来得知昌州海棠独香,他一生憾事少了一件,喜不自禁,对昌州充满无限向往之情。

彭渊材《海棠》诗:“雨过温泉浴妃子,露浓汤饼试何郎。”诗人用杨贵妃出浴之艳丽,喻其娇美动人;用美男子何晏食汤饼汗出,面色更洁白,喻其色白靓丽。用两个典故兼比海棠姿色,栩栩如生。这种同时用美女、俊男“喻花”手法很少有,足见昌州香海棠之可爱。

海棠百韵》诗云:“峨蜀地千里,海棠花独妍。万株佳丽国,二月艳阳天。”佳丽国即“美女国”、“海棠香国”,昌州海棠香国已经成为人间仙境。

叶子奇著《草木子》云:“海棠惟昌州者香,故号昌为海棠香国。州治前有香霏阁。”(按:叶子奇,公元1327—1390年,元末明初大学者),后来明人郎瑛(1487—1566年)撰《七修类稿》卷四十四《事物类·香海棠》还对叶文做过引用。

明末清初的张岱(1597-约1689年),在其《夜航船》中也有“海棠香国”条云:“昔有调昌州守者,求易便地。彭渊闻而止之,曰:‘昌,佳郡守也!’守问故,曰:‘海棠患,患无香,独昌地产者香,故号海棠香国,非佳郡乎?’”

棠城之争

棠城美誉古已有之,曾引来荣昌、大足、永川三地争抢。传说中芳香四溢的昌州古海棠,已绝迹。但三地都有大量“棠城”印记。如荣昌有海棠公园、香国公园;大足龙岗山北塔脚下高耸的石崖上,刻着“海棠香国”四个大字,据称为唐代昌州府官张颜所题;永川城里有以海棠命名的街名……

何止是古昌州美称“海棠香国”,凉山州甘洛县海棠镇(区别于重庆市长寿区海棠镇)也有此雅号。据何万敏先生《古城:历史的散笺》说:“海棠是进入凉山的第一重镇,古代第一关隘,彝语称‘嘎达铺’,唐《蛮书》称‘达士驿’。明代时,因都司署后园中有株巨大而奇艳的海棠花树,称此地为‘海棠香国’,镇名由此而得。”(载《中国西部》2005年第11期)

大足

大足昌州古城,海棠香国距东关转盘,往铜梁方向约1.1公里处。距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宝顶山约12公里,北山石刻2公里,处于北环东路、佛都大道、大铜路之间,北侧紧邻近200亩的“海棠森林公园”,地块内濑溪河自西向东穿越而过,水面宽30米以上(河道最宽处达42米),河流沿线长约1.2公里。项目总占地面积963亩,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

重庆大足龙岗山北塔脚下,高耸的石崖上,刻着四个斗大的字:“海棠香国”。当地传说是唐代昌州府官张颜所题。还有山门楹联云:“海棠香国,海啸山呼……最是渊材风雅处,劝人典郡意悠悠。”诗中“渊材”,即宋代学者彭渊材。典出宋人释惠洪(1071—1128年)的《昌州海棠独香》,作者释惠洪即彭渊材之侄。

永川

永川区棠城公园位于新城核心区域,全长约300米,宽约5米,道路两旁建筑为唐代红柱、粉墙、灰瓦的建筑风格。重庆市商委于2009年11月24日组织重庆市美食街(城)评审委员会专家组到永川区进行了现场审核评定,专家组一致认为:“永川区棠城公园美食街”基本符合重庆市级美食街(城)命名条件,同意命名“永川区棠城公园美食街”为重庆市级美食街。

明万历39年(1611年)编成的《嘉定州志》:“州治枕海棠山,接高标之脉。甘棠楼,知州钟振题‘海棠香国’于此。 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古称嘉州,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与乐山大

佛所在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嘉州盛产色相具佳的海棠,称香海棠,天下闻名, 旧时乐山府衙内悬有两道匾额:“汉嘉古治”“海棠香国”,如今的海棠更成为了乐山的市花。

来缘

称乐山为“海棠香国”,是因为乐山古代特产“嘉州香海棠”之故。

算来,嘉州海棠在唐代就已经出名,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说:“嘉州海棠,色香并胜”。唐代曾在嘉州做过刺史的薛能写道:“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

北宋诗人王十朋称为“嘉香海棠”,并以此为题写“点绛辱”词,“丝蕊垂垂,嫣然一笑新妆就。锦亭前后,燕子来时候。谁恨无香,试把花枝嗅。风微透,细熏锦袖,不止嘉州有。”有学者认为,海棠以地名“嘉州”冠之,既区别于异地,又标明了它特有的风格和特征,而成为另一种“物种”或“品种”。

唐代

历史上嘉州素以盛产有馨香的海棠而闻名于世。唐代曾在嘉州做过刺史的薛能写道:“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嘉州古城一度成为香城,这是怎样的一种香呢?

宋代

宋代,嘉州香海棠盛极一方。《广舆记》载:“海棠,嘉州出者香。”王十朋为此作《嘉香海棠》词云:“丝丝垂蕊,嫣然一笑新妆就,锦幕前后,燕子来时候。谁恨无香,试把花枝嗅。风微透,细熏锦袖,不止嘉州有。”认为香海棠虽然非嘉州独有,但“嘉州出者香”无可置疑。孙长民在《海棠记》中说得更清楚:“海棠盛称于蜀中,然亦唯蜀之嘉州者有香而本大。”当时,古城内嘉定府治后海棠山(今桂花楼到海棠湾)就以海棠花多而为嘉州名胜。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周回皆植海棠,花时太守必宴赏。花片飞坠,自溪流入城中。”海棠山成了官吏们吃花酒的地方。

明代

到明代,在海棠山建观景楼阁,亦名“甘棠楼”。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编成的《嘉定州志》记载清楚:“州治枕海棠山,接高标之脉。甘棠楼,知州钟振题‘海棠香国’于此”。最早出现了“海棠香国”的提法。钟振是在万历二年至五年(1574-1577年)任嘉定州知州的,看来那时已有“海棠香国”之说,但当时可能只是指海棠山风景区。到万历后期,任四川巡抚的李时华有《凌云寺》诗云:“登高且尽樽前酒,香国海棠尚未残。”巳扩大为指整个嘉定城了。南明时,陈起龙在《重修凌云寺记》中说:“平定府旧称海棠香国”。平定府即嘉定州,为南明永历时所置。明确点明“海棠香国”是指整个嘉州,但只说“旧称”而不说“古称”,可见只是在南明之前的明代嘉定州才开始称“海棠香国”的。

清代

到清代,海棠香国名气颇大,居然成了衙门樵楼的题榜。康熙时来游的方象瑛在《使蜀日记》载道:“樵楼榜曰‘海棠香国’,所谓海棠无香,惟嘉州独香也。”光绪十年{1884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游乐,更是亲眼见到城中衙门鼓楼上的“海棠香国”匾额。

近代

民国《乐山县志》也明确记载:“旧府署,海棠山麓。其樵楼在府署头门东南楼,额二:外曰‘汉嘉古治’,内曰‘海棠香国’。”因此,清代诗人诗歌中便常常把“海棠香国”拿来吟咏,如邹学山《从郡守游凌云寺》道:“漏天仿佛垂三岛,香国依稀现十洲。”刘濖《嘉定舟中杂咏》道:“身坐海棠香国里,胜游何必羡江南。”

乐山的海棠情结

乐山人心目中的“海棠情结”散发馨香的海棠今已不复存在,“海棠情结”在乐山人的心中却根深蒂固,如今乐山尚有种植海棠欣赏海棠的习俗。

乐山报》在1980年创刊时,其文艺副刊即以“海棠”命名,希冀嘉州海棠能以另一种生命形式,“深深地植根于嘉州膏腴的土地中,沐浴着社会主义的雨露阳光,四时竞秀,缕缕喷馨,用她绚丽的色彩和沁脾的异香,辉映时代的风貌,陶冶人民的情操。”在乐山人民的呵护下,这个刊名一直在沿用。

为开掘“海棠香国”的历史文化,乐山报海棠副刊在创刊不久就开展了有关嘉州海棠的讨论,引起了乐山市民的广泛关注,有识者热切参与。两年后的《乐山市志资料》在全文辑载其讨论文章时,还在各文的标题下加了副题。计有:李又林《海棠香国觅海棠——嘉州海棠是绿叶球根状海棠》(乐山报1980年9月19日第4版),孟汀《也谈“海棠香国”的海棠——兼与李又林同志商榷》(乐山报1980年10月24日第4版),毛西旁《嘉州海棠是贴梗海棠——与李又林、孟汀二同志商榷》(乐山报1980年11月7日第4版),孟汀《嘉州海棠是垂丝海棠——与毛西旁同志商榷》(乐山报1980年11月28日第4版),李又林《愿为海棠谱新曲——为“嘉州海棠”与孟汀、毛西旁二同志商榷》(乐山报1981年1月16日第4版)。这个讨论因故暂停的情况下,又在其他出版物继继续续地延继着。文章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一时成为街头巷尾茶房酒店的热门话题。

嘉州海棠被定为“市花”,是经过乐山市民长时间酝酿、广泛地讨论后一致选出后,市人民代表在大会上一致通过的。

旧时乐山府衙内悬有两道匾额:“汉嘉古治”“海棠香国”,这正是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概括。

“海棠香国”凝聚着乐山人对这块热土的挚爱,吸引着天下人对这方土地的关注。寻迹开发“海棠香国”对于建设文化强市有着积极的作用。让历史文化名城大放异彩,让“海棠香国”从历史的记忆中“走”出来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指引,成为新时代的一张城市名片,已迫在眉睫。

郭沫若与海棠香国

郭沫若对有馨香的嘉州海棠也情有独钟。他在1939年回到故乡重游乐山草堂寺(今草堂高级中学校址)时,写有《重游乐山草堂寺》诗一首,“何处海棠香讯在,草堂寺内几徘徊”。可以看出,在当时,嘉州海棠已经日渐稀少。

1928年郭沫若写《我的童年》时,一开头就说乐山:“在乡土志上是号称为‘海棠香国’的地方。”颇有几分自豪。“海棠香国荔枝湾,苏子当年寓此间。”这是郭沫若对家乡乐山的歌咏。

参考来源

海棠香国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