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浙江国清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浙江国清寺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寺庙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 隋代高僧智越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 影响远及国内外。鉴真东渡时曾朝拜国清寺。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从道邃学法,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沿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 国清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 该寺曾驻锡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和尚、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 2006年,国清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南宋嘉定《赤城志·寺观门二》“景德国清寺”条下称:“在(天台)县北一十里。 旧名'天台隋开皇十八年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禅于此,梦定光告曰:‘寺若成,国即清’。 大业中遂改名国清。 李邕《记》所谓‘应运题寺’是也。 唐会昌中废。” 国清寺始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 智顗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 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 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 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 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 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 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 但从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纪略》一文中提到的国清寺“最后委藏处石泉,名锡杖泉”句分析,可见当时锡杖泉已在寺的最后,即今位置。 那么说明至迟在明代,国清寺已移至今址。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国清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 20世纪60年代末“文革”的动荡时期,国清寺再次被毁。 1973年,周恩来下令敦促在1975年前完成国清寺修复,并拨款30万元,同时从北京调运大量珍贵的佛像、法器到该寺。 '1984'重新复办了天台宗佛学研究社(如今的天台山佛学院)。 2006年,国清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格局

国清寺为建于清早期的建筑为官式建筑,弥勒殿和雨花殿为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三圣殿、罗汉堂和禅堂是典型的南方厅堂建筑,妙法堂、方丈楼和迎塔楼为中西合璧。 国清寺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按四条南北轴线布列六百多间古建筑,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大雄宝殿正中设明代铜铸释迦牟尼坐像。 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罗汉堂(文物室)、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里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 像背壁后,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两侧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罗汉坐像。 山门外各建筑物——隋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它们顺地势安排,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却显得和谐协调。 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 构成一个拥有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

主要建筑

塔碑 国清寺主建筑群后的小山坡上,在苍郁的松林中有一座重檐挑角、方石铺地的碑亭。 亭额上写着“法乳千秋”四个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着三座长方形的石碑。 正中的丰碑为“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碑座高0.86米、宽0.86米、长1.86米、碑身高2.6米、宽1.26米、厚0.11米。长篇碑文和诗赞颂佛教天台宗创造人智者大师。 右连的丰碑为“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 丰碑稍低于智者丰碑。左边的一座丰碑是“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这座碑的大小与行满碑大小相同。 三座丰碑的背面,有日本山田是谛1982年5月写的敬白,长篇日文铭记了高祖先德,祈念中日两国永远亲善友好的虔诚心意。在“法乳千秋”碑亭左方,有一口围着石栏的古泉,上刻“锡杖泉”三字,相传宋僧普明坐禅于此,因寺内取水不便,遂以锡杖顿地曰:“此处当有泉!”即有泉水涌出,故名

'隋梅 国清寺有隋梅一株,在大雄宝殿右侧,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据考证,隋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 关于它的传说,现代诗人邓拓写给隋梅的《题梅》诗最为传神: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

隋塔 隋塔位于天台城关镇东北6里。 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 唐会昌法难受损,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残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 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 后人对塔基进行了加固,四周铺筑了台阶,已予整修一新,已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隋塔建造别致,除砖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顶上没有通常的尖形塔头,站在塔内,切可直接仰见蓝天。

方丈楼 方丈楼在国清寺建筑群东部的中心位置上,是一座两层七开间房子,前有“聚贤堂”(斋堂——僧众用餐的地方),后有迎塔楼(寺中宾馆)。 楼前有一个方石铺地的院子。 方丈楼正中直条排列着三张八仙桌,两旁各有三排茶几木椅方凳,条桌上方挂有“弘阐天台宗”的大红底金字匾额,额下排有名画家邵宇、王子舞写的智者大师水墨画像。 旁边挂有几幅名人字画,这是国清寺接待中外来宾的地方。

观音殿 与锡杖泉相邻处,新建有重檐歇山,斗拱翘角的观音殿,雄踞于大雄宝殿之后上方,观音殿长约15米,宽12米,殿内正中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木雕贴金像一尊,两旁或立或坐着观音的三十二化身。 此殿为美国洛杉矶天台山国清寺护法会夏荆山、杨茂慈先生、吴梅影女士等捐资十五万元建成。1983年10月29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大典和法会。

报恩塔 报恩塔是观音殿西邻,建于1985年9月,高约3米,塔顶为黄铜宝顶,紫铜瓦盖成,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塔体为录岩。 呈四方形,正前方为日本文“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碑名, 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经文。 台基也为录岩铺成。 这座经幢是日本莲宗信徒捐赠1000万日元建造的宝塔建立在天台山国清寺的理由是,天台山是传教大师(日僧最澄大师)曾经留学过的最兴盛的灵址,日莲僧人非常敬仰天台大师(智者大师),而且坚信作为正法的法华经的源流是天台国清寺,以表“知恩报恩”的深意。

七佛塔 七佛塔,在寒拾亭前,俗称“七支塔”,也称迎宾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 建于隋唐时的七佛塔已不存在,1973年在旧址上重建七佛塔,我们看到的七佛塔只有30多年的历史。 新建的七佛塔旁也没有任何的文字说明。 新七佛塔与旧七佛塔在造型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塔为实心,而旧塔是镂空的。七佛塔的上方,可以看到“一行禅师墓”

雨花殿 出门神殿,即见钟、鼓两楼中间又一座殿堂, 常匾上书“雨花殿”三字。 此名在别的佛寺中难得见到。 相传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其精诚所至,感动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故得此名。 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 印度古神话传说中的“四天”指的是东、南、西、北四方,并说每一方都有一神堂管着,所以尊他们为“王”。 “四大天王”亦称“四天神”或“四大金刚”所以一般寺庙中称此殿为“金刚殿”或“天王殿”。

妙法堂 大雄宝殿左侧妙法堂,这是一座两层楼五开间的精舍。 堂前芭蕉茂盛,玉桂常青,环境十分清幽。 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开敞明净,阁的周转排列着百只木箱,珍藏着《妙法莲华经》《大藏经》等经籍。楼下为“台宗讲席”,是弘扬天台宗教义的场所。 其布置正中为精雕细刻的讲座,座后挂有阿弥陀佛水墨画像,座前摆有香案蒲团。 讲座两边分列着几十张长条桌。 每当讲经时,主讲法师高踞台上,两边讲座上坐落了老少僧众和男女信徒。 妙法堂左近有罗汉堂,现辟为文物室。1975年文物室整修开放,集中展出了佛教天台宗的历代祖师造影,天台宗主要经典著作,国清寺与日本佛教界友好交往等方面的文物。 智者大师遗物衣钵及钦赐龙衣、造型精美的钦赐银亭、白玉卧佛、明万历铜镜。 还有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高僧最澄入唐求法时的“度牒”(护照),上有台州刺史的指示。 1979年国清寺方丈唯觉随中国佛教代表团去日本访问,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的欢迎,方丈将从日本带回的文物、纪念品也在此展出。日本朋友来天台山访问一年四季不断,并留下了“风月同天永,万古结深缘”等字画,及法器、文物。

文物古迹

国清寺在佛教发展史和中外关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书、佛像和法器等珍贵文物。 国清寺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 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墨宝。 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 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 更主要的是陈隋之际,智者大师(538-597年)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 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天台宗义理,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立了佛教天台宗。 该宗教徒尊国清寺祖庭,时时来华参谒,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    [1]

参考文献

  1. 浙江国清寺,知乎 - zhuanlan.zhihu.com/p... - 201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