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津派国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津派国画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津派国画

奠基者;李叔同、徐世昌

视为;"津派国画" 之开蒙人物

亦称;"津沽国画"、"卫派国画"

"津派国画"与"京朝画派"、"海上画派"一样肇创于晚清至民国初年。张兆年李叔同徐世昌等人可视为"津派国画 "的奠基者。天津市作为中国开放最早外国租界地的国际大都市之一,较早受到西洋绘画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孟毓梓的老师李绂麟即用洋红画牡丹、周楚良《津门竹枝词》写道:"花卉端推李老桐,牡丹艳艳用洋红"。李绂麟孟毓梓可视为"津派国画" 之开蒙人物。[1]

国画简介

"津派国画" 亦称"津沽国画"、"卫派国画"、"沽上国画"、"天津国画"和"津沽翰 墨",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文脉传承的重要画派,具有地域性、传统性、开放性 、民众性、真诚性和创新性等优秀特质,大至崛起于19世纪下半叶(清光绪二十年前后),以天津刊行张兆祥黄山寿等人《百花笺谱》为标志,使津派国画驰名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津派国画步入空前辉煌阶段,以画派方式多次赴我国港粤台和世界各国展出,1984年黄苗子为香港美术家出版社编辑的《天津国画选集》撰写前言,对"津派国画"颇多赞许。1989年笔者应邀主笔《天津简志·第八章美术》时,明确提出"卫派美术"和"天津画派"的学术定位,得到市委领导和天津史志界、文艺界的一致认可。从此津派国画成为中国画坛令人关注的一个课题。1995年黄可在其《清末上海书画家的结社活动》一文中认为,"刘奎龄画派"是代表天津的画派,与上海画派、岭南画派共同构成中国近代民族美术的新潮流。新世纪之初,全国政协举办"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向国内外隆重推出津派国画,并组织全国性的"津派国画研讨会",使津派国画的旗帜张扬于海内外。津派国画延续百余年,其中历经五代。为弘扬津派国画,特应《天津日报·津报画廊》之邀,将津派国画历代代表画家进行系列介绍。第一版刊出的是第一代画家刘小亭张兆祥徐世昌黄山寿马家桐张城

发展历史

天津地区早在一万年以前,已经有人在这里劳动生息,大量彩陶动物植物纹样带有远古绘画物质,生动传达出天津地区先民的审美意识。天津地区历代都出现过卓有成就的画家。如:汉代徐邈,宋代燕肃,元代李衍,明代项嘉谟等。岁久弥珍的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壁画。

清乾隆年间查氏水西庄更是盛清文人画士的荟萃之地,名公巨流。 如:赵执信、吴廷华、陈元龙、厉鹗、杭世骏 、沈德潜、袁枚、董邦达、恽源浚、查慎行、万关泰、朱岷、徐芝伯、陈鹏年等人皆足于此。清乾隆十九年(1754 年)冬季,山水画家金玉冈与陈立夫、高青畴、杨子坚、张竹房等人结成书画社,金玉冈任社长,这是记载中天津市最早所著《墨缘汇观》是中国书画史上颇具权威的鉴藏专著。

所谓画派,通常指一定历史时代和地域环境中,一些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情趣和绘画风格相近的艺术家,自觉和不自觉形成的严密和松散的,且在绘画史上产生一定影响的绘画群体。这类画家集群大都具有明确的艺术追求与较高绘画创作水准,通常由获得杰出成就和国内外普遍认准的画家作为代表性人物。"津派国画"具备经典画派理论所规定的全部特征,是中外绘画史上极为典型的富于地域特征的一个现当代画派。

地域特色

通过近百年六代画家不懈努力,"津派国画"形成稳定的艺术特征,它不仅包容传统绘画美质,而且包容西方绘画、民间绘画的优长。同时包容中国现当代各地区画派的经验,具有深厚的传统性、广泛的包容性、鲜明的地域性、画格的多样性、淳朴的风土性、稳健的开放性和适时的流变性,具有远离庙堂府院气息的平民心性和古今文士散淡亲民的情怀。"津派国画"凸现出天津现代和当代的文化品格,追求传统功力,讲究文化意蕴,注重生活气息,关照现实人生,抒写艺术情趣,充盈着创新活力和持续发展的潜能。与雍容华贵的"京朝画派"、纵横恣肆的"海上画派"、清劲秀润的"岭南画派"、质朴务实的"西安画派"相比,更有兼收并蓄、雅俗共赏的地域特征。

展望未来

"津派国画"人才济济,名家云集,兴盛不衰。岁久弥新,档次合理,后 继强劲。在80年代弘扬国画的历史机遇中,终于使海内外有识之士为之叹服,"津派国画"日趋发展壮大,终于以众多名家力作令当今国内外画坛瞩目,以总体艺术实力而论,"津派国画"一定会迎来更为辉煌灿烂的未来。

民国: 张兆祥(1852-1908)、徐世昌(1855-1939)、萧心泉(1892-1965)、刘奎龄(1885-1967)、刘子久(1891-1975)、刘芷清(1889-1972)、陈少梅(1909-1954)

现代:孙其峰孙克纲王学仲王颂余萧朗溥佐赵松涛穆仲芹张其翼梁崎刘之庸慕凌飞

当代:贾宝珉陈冬至白庚延杜滋龄王美芳马翰章马寒松何家英霍春阳刘泉义李孝萱李津贾广健刘文生周午生单连辰张葆东郭福深赵树海马绍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