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泰米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泰米尔人是来自南亚次大陆的民族之一,有记录的历史几乎两千年。最古老的泰米尔社区在南印度和斯里兰卡东北部。世界上还分散着一些泰米尔移民社区,特别是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斐济毛里求斯南非,最近发现的移民还有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的部分地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泰米尔人 民族 南亚民族之一
人数 约4780万人 历史 几乎两千年

基本概况

泰米尔人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斯里兰卡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在缅甸、马来西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斐济、东非和南非的印度侨民中,亦有为数不少的泰米尔人。

除一部分雅利安婆罗门外,都属达罗毗荼人种类型。身材矮小,肤色较黑,鼻子小而扁平,嘴唇厚,头发黑而浓密、卷曲。使用泰米尔语,属达罗毗荼语系南部语族,有独特字母。

信仰印度教,属湿婆教派,种姓制度森严;少部分人信基督教。泰米尔人单长于建筑、青铜雕塑,以及表演古典舞蹈和民间戏剧,对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北部及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航海、数学、医学亦有很高成就。[1]

经济因地而异,有的狩猎,有的从事畜牧或渔业,有的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男人通常只缠一条两米长的围裤;有的还披一条小布单或穿一件无领长袖绸衫。

妇女喜欢穿带金银花边的纱丽。以大米为主食,喜吃酸辣、椰油和荤食,饮咖啡。盛行姑舅表婚,山区仍有抢亲习俗。人死后行火葬。

民族历史

分布

原来居住在印度南部的民族,操泰米尔语。泰米尔语是达罗毗荼语系主要语言之一。操泰米尔语的人数在20世纪晚期约达5,700万,其中包括生活在斯里兰卡北部和东部的320万人在内。

使用泰米尔语的人们构成泰米尔纳德邦居民的绝大多数,也有些人居住在喀拉拉邦(Karala)、 卡纳塔克邦(Karnataka)、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这三个邦位置占有印度最南端1/3的地方。

泰米尔人也有移居马拉加西共和国马来半岛缅甸印度支那、泰国、东部非洲、南非、斐济和模里西斯诸岛、西印度群岛等地的。

宗教

印度的泰米尔地区为传统的印度教中心。泰米尔个人专奉一神的守贞专奉派(bhakti)在印度教内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此种拜神方式最早可见于公元6世纪文献中。在公元初年,佛教和耆那教曾在泰米 尔居民中广泛流行,这些宗教的文献要早于泰米尔地区印度教守贞专奉派的文献。 [2]

虽然泰米尔多数信奉印度教,他们中间也不乏基督教徒、穆斯林、耆那教徒。在不久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泰米尔地区也曾是达罗毗荼运动的策源地,运动的宗旨要求在泰米尔文化、语言及文学作品中清除梵语及婆罗门影响。[3]

文化

泰米尔人历史悠久,成就显著。他们似乎很早就已发展起了海上交通、城市生活和商业活动。泰米尔人与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贸易来往,可用文学的、语言的及考古的各种资料予以证明。

泰米尔人所使用的达罗毗荼语,是年代最早的典雅语言。他们的文学传统丰富,可追溯到公元早期。泰米尔地区曾有哲罗(Chera)、注辇(Chola)、潘地亚(Pandya)、帕拉瓦(Pallava)等王朝出现,到14世纪时,由于维查耶那加尔(Vijayanagar)帝国扩张其霸权于该地,使得上述这些王朝所建国家臣服于帝国。

在那些王朝的统治期间,泰米尔人民修建了巨型神庙、灌溉沟渠、堤坝、道路,并在推动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比如,注辇王朝即以其海上力量强大而著称,曾在1025年把马来人所建室利佛逝王国置于其霸权之下。尽管长期以来泰米尔地区在文化上同印度其余各地已无种族界限,然而在政治上大部时间仍保持其为一单独实体,直到英国人统治印度之时,才有所改观。

现代

现今居住在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虽然都是印度教徒,却是一些不同的群体和种姓。所谓锡兰泰米尔人,约占该族人口之半,聚居于岛的北部。他们相对来说都受过良好教育,许多人担任职员及从事专业工作。

所谓斯里兰卡的印度泰米尔人,是19和20世纪时由英国人带进该岛的,都是茶园工人,他们被其他种族集团看作外国人。锡兰泰米尔人和印度泰米尔人,都按不同的种姓制度组成各自的社会,彼此几乎不相往来。

到1980年代,锡兰泰米尔人同斯里兰卡信奉佛教的僧伽罗人之间,关系日益紧张,这便加速了泰米尔激进分子进行游击战以反对由多数居民僧伽罗人组成的中央政府,期望在岛上北部及东北部建立一个独立的坦米尔国家。泰米尔人的反政府组织"泰米尔民族解放之虎"(the 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进入90年代之后仍持续战斗。

文化艺术

泰米尔人个子较矮,肤色比较黑,头发卷曲、黑而浓密,鼻子小、扁平,嘴唇厚。男子服装一般是缠2米长的围裤,有的披小布单或穿没有领子的短袖绸衫,妇女大都穿纱丽。他们的主要的粮食是小麦。

泰米尔人是世界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所属的达罗毗荼人很可能是辉煌的印度河文明的主人,也就是南亚次大陆最早的居民。他们的发源地就是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是泰米尔语"泰米尔人的土地"之意。

印度河文明是距今5000-4000年的发达文化,以卡利班干、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城市为代表。当时的人们建设了规划科学、设施完备的供水排水系统,生产出大量精美的艺术品。

说明他们既有富足的物质生活,又有充裕的精神生活。雅利安人来到印度后,泰米尔人被迫迁往南部,但泰米尔文化深深地融入了雅利安人的文化之中。泰米尔人擅长建筑、青铜雕塑、航海、数学,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分布地区

泰米尔族,主要聚居在东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部分居住在相邻的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此外,在印度以外的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斐济、毛里求斯、南非等国家,泰米尔人也为数不少。

泰米尔人个子较小,结实有力,肤色较黑,鼻子扁平,嘴唇较厚,头发黑浓。他们擅长诗歌、建筑和青铜雕塑,古典舞蹈和民间戏剧发达。他们原来信奉耆那教,后改信印度教但与北印度教徒属于不同的教派。他们大部分从事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甘蔗,少部分从事畜牧业和渔业。

泰米尔纳德邦(泰米尔语:தமிழ்நாடு,印地语:तमिलनाडु,拉丁字母转写:Tamil Nadu)是印度南部的一个邦,南临印度洋,东隔孟加拉湾与斯里兰卡相望,西与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接壤,北接安得拉邦。面积13万平方公里。

人口有6241多万,居民主要是泰米尔族,官方语言是泰米尔语,首府是金奈。

泰米尔纳德邦的最东端和最西端分别为卡利梅尔角和穆杜马莱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而最北端是普利卡特湖,最南端则是科摩林角或者坎尼亚库马里--印度国土的终端。

泰米尔纳德邦是印度第十一大邦,从东部的孟加拉湾一只延伸到西部的阿拉伯海。在西北部与卡那塔克邦交界,在北部与安得拉邦交界,西部与喀拉拉邦交界。这里占印度大陆总面积的4%。

视频---泰米尔纳德邦旅游指南,坦贾武尔寺庄严神圣,值得一看!

参考来源

  1. 湿婆教, 有道搜索 ,
  2. 耆那教,新浪网,2017-12-19
  3. 达罗毗荼运动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