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河南省测绘科学研究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测科新闻网 的图片

河南省测绘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现有职工1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人,本专科生11人,具有高级职称3人,中初级职称[1]11人。

拥有数据库服务器、计算机图形工作站、扫描仪、数字化仪、大幅面彩色绘图仪等,另有Arcinfo、Mapinfo、Geostar、Mapgis、Mapfriend、Geoscan等多种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采集软件。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研究和数据采集,一是为政府领导宏观决策服务,研建了“综合省情地理信息系统”和“防汛信息服务系统”,二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面向社会开发各种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制作多媒体光盘电子地图,开展测绘工程项目技术设计与咨询。

相关资讯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张继贤院长访问地理研究所

2014年2月16日星期日上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张继贤院长、刘纪平副院长、国家测绘局国际科技合作司燕琴副司长及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一行8人,到河南地理研究所开展学术访问。

在地理研究所冯德显所长陪同下,张院长一行首先实地考察了河南省遥感与GIS重点实验室,了解了实验室的科研装备和条件建设,询问了开展的科研项目等。冯德显所长就我所与中国测绘科学院科技合作,建设“中国测绘科学院地理国情监测研究中心中原分中心”的筹建情况,进行了汇报交流与沟通。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9年,隶属于国家测绘局,是测绘行业最大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测绘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为:现代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决策支持信息系统。

2012年国家启动“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为做好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支撑与保障服务,推进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2013年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式批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成立“地理国情监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挂靠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旨在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研究、推进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发展等工作。

按照研究中心的发展定位,中心将作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国情监测总体设计部的依托部门,承担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国情监测总体设计组的工作,包括编制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总体设计和技术设计方案等。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解决地理国情监测的核心技术问题,研究制定地理国情监测的工艺流程、标准规范和产品模式等,构建地理国情监测技术体系,保障地理国情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等;研究中心还将与国内外相关院校和部门开展合作研究,解决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等。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是全国规模较大、科研实力雄厚的地方科学所,从1958年成立以来,地理所面向中原地区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需求,主要开展全球变化与区域环境演变、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化、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调控机制、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等地理学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研究与科学观测。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发展研究与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数字环境考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向,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建有河南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活中心中原分中心等多个平台。

地理研究所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有长期良好合作基础,中国测绘院刘先林院士一直担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多年来在河南遥感院士工作站指导工作。为共同促进地理国情监测分析与研究,推进双方更好合作协同创新,地理所提出了建设“中国测绘科学院地理国情研究中心中原分中心”的筹建申请。

冯所长代表地理所从分中心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分中心建立的基础和条件、分中心预期发展目标四个方面就分中心建设设想进行了交流汇报。

张院长一行高度评价了地理所建所几十年来深厚的科研积累和良好的科研条件,指出双方学科互补性很强,地理研究所有特色的学科布局对双方合作创新发挥协同优势,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科研合作,开展社会经济地理国情综合分析很有意义。建议尽快形成方案,从人员、项目和条件入手,围绕热点、重点问题如南水北调、生态环境等开展务实合作,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同时通过科研合作实现院所共同发展。

合作交流会上,张院长还给与会科研人员做了“地理国情监测建设”的学术报告。地理研究所冯德显所长、邱士可副所长、科研办刘爱荣主任、王国强研究员、王令超研究员[2]、地图与GIS研究中心主任王超高级工程师及遥感与测绘、土地科学研究领域相关科研人员10多人与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