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永康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永康县古称丽州,浙江省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区。市人民政府驻东城街道金城路15号。相传,三国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孙权之母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保安康”。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遂赐名为“永康”,并单立为县。唐朝时曾擢升为州。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辖10镇、4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

2017年6月,永康市被命名国家卫生城市。[1]

概述

永康古称丽州,相传三国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孙权之母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葆安康”。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遂赐名为“永康”,并单立为县,唐时曾擢升为州。1992年8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8°45′,东经119°53′,总面积1049平方千米,总人口57.34万人(2010年),外来人口30余万,现辖11镇、3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

西津桥

西津桥是位于中国浙江省永康市的一座始建于清代的石桥墩木结构重檐廊桥,

南北走向,横跨于永康江之上。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津桥 (于1997年8月29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浙江省永康市古丽镇南苑路与西津路交叉路口。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建,立有“西津桥重建碑志”碑等8通。为石墩木廊桥,

南北走向,跨永康江。全长166米,通阔4米,12墩13孔,两端设踏跺。桥面建屋58间,

重檐硬山顶。中5间为歇山顶亭阁。三架梁左右单步梁。桥南端又设“重修碑志”等6通、亭阁1座。1988-1989年大修。

西津桥墩高于岸,下可通航。石墩上架木梁,铺木板,上建桥屋58间,

中为亭阁,两侧重檐。单步梁,歇山顶,阴阳瓦,风雨莫及。两边施木壁窗棂,

供凭栏眺望。桥柱间设桥凳,供行人憩。西津桥独特之处,还在于以强弓似的桥身直指上游。登桥纵观,一望难尽。一反传统的“河欲曲,桥务直”之说。这种“离经叛道”的新颖设计,确实为西津桥平添了许多风采。现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置道,永康属金华道。十六年,废除道制,永康县直属浙江省。二十一年,在金华设第六行政督察区。二十四年八月,在兰溪设第四行政督察区,三十七年,改第四行政督查区为第八行政督察区,永康在其管辖之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康县,依旧属于第八行政督察区,后改为金华专区。1958年10月,撤销武义县建制,将武义县全境划归永康县。1961年10月,又从永康县复析置武义县。1978年后,金华专区改为金华地区,永康依旧从其管辖。1985年6月,地区改市,永康县由金华市代管。1992年10月8日,永康撤县设市。[2]

美食

肉麦饼

永康肉麦饼是一种馅饼,这可是永康的“特产”哦,外地人称之为“永康食果”。永康农家在丰收喜庆季节向有制作肉麦饼作为佐餐的传统。相传北宋兵部侍郎胡则就很喜欢吃肉麦饼,回到故里,总要吃上几只。至今永康旅外人士能做肉麦饼者,兴致来时同样要做点肉麦饼尝鲜;旅外人士回故里,家乡亲人也喜欢烤几个肉麦饼供亲人品尝。

小麦饼

永康“小麦饼”,又称“单麦饼”、“麦饼筒”,它韧如皮,香气扑鼻,是永康特有的风味食品,永康民间代代相传,是民间极普遍之食品。最好吃是芝英小麦饼,园如盆,大如钵,薄如纸韧如皮,卷而不裂,用巾包藏,一周仍韧而软,不会变质。逢年过节或喜庆筵席,民间拜年或省亲访友必备此礼物。拿来卷小麦饼的馅很多,鸡蛋、豆腐、豆芽、粉丝、白笋、胡萝卜白萝卜、牛、羊、猪肉等都可以。卷小麦饼的馅可以不放盐,因为饼是咸的。[3]

特产

方岩红橘

红橘盛产于方岩镇。当地红橘种植面积400公顷,年产量10000余吨。方岩红橘种植历史悠久,南宋时期开始栽培。著名学者陈亮在永康地景赋中记载:“左栽李黄,右植橙绿”,说的就是方岩红橘。永康一带家里办结婚等喜事,都要摆放一些方岩红橘,代表吉祥。永康民间还有在喜庆节日相互馈赠方岩红橘的习俗。

永康豆腐皮

永康豆腐很有名气,永康豆腐皮也非常好吃。它是选用上等黄豆,优质山泉水精制而成,不放任何添加剂和“吊白块”。永康豆腐皮色泽金黄、皮薄、油润光亮、很有韧性,嫩滑可口、清香味美,既可直接烧煮食用,又可制作响铃、素鹅、素肠、素饼等,用作馈赠亲友比较实惠。永康豆腐皮以花街镇八字墙一带为代表。

永祥拱瑞杨梅

品质好,肉质厚,成熟采摘期含糖量高达11%—14%。这里种植的杨梅病虫害少,无需施用农药,可放心食用。永祥拱瑞杨梅品种有近10个,其中当家品种——荸荠种占70%以上。永祥拱瑞杨梅每年5月底成熟,7月初销售结束。

方山柿

方山柿是永康的传统名果,在古山镇新楼管理处一带种植。现有面积8000多亩,年产量500多吨。单果重125—150克,色泽橙红或橙黄。方山柿汁液丰富,纤维少,风味独特,其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C、维生素E等含量明显高于同类柿果。“方山”牌方山柿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农博会金奖,同时曾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

永祥竹笋

江南街道永祥一带有竹林1.12万亩,年产竹笋5000吨。竹笋不少地方的山区都有,而永祥竹笋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味道鲜美,无渣,笋嫩如萝卜。能产出这么好的竹笋,源于当地的土质特别好,加上农民讲究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不用农药和化肥,无工业污染。[4]

旅游景区

石鼓寮景区

石鼓寮景区是一个山清水秀、石怪峰奇、极具田园风光的景区,在群山环抱中有一湖绿水、静影沉璧、微波不惊。看,那石鼓、石钟、石笋、石桃向人们展示着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一进入石鼓寮景区,走在通往金锣寺的台阶上,我们就可见石狮、石象、石鼓、石钟,宛若置身于石林世界。这些奇岩怪石耸崖而立,形象逼真,令人目不暇接。入口处一边是昂首的雄狮,一边是憨态的大象,巍巍耸立,气势壮观,俗称狮象守门。再往里走,在同两边山崖上,石钟和石鼓相对而峙,“似闻钟鼓天上来”。观赏石鼓寮的石林,可以给人留下无穷的意味和无限的想象。那面硕大无比的石鼓印记着人间苍桑、饱含风霜的经历,石鼓寮的得名就来源于这面大石鼓。“石鼓摩挲惊旧梦”,听,蓬蓬蓬,憾天动地的大鼓又擂响了,留下回声悠扬久远。

石鼓寮影视城是《天龙八部》剧组在全国仅有的两个规模较大的拍摄基地影视城之一。永康市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影视城的土地征用、场景建设等项目,按时完成了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共72个单体建筑的影视城建设,为剧组顺利拍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峰景区

幽静舒适,空气清新,环境优雅,历来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南宋著名学者陈亮、朱熹、吕东莱曾在此讲学授徒,切磋学术,遂成为著名的五峰书院。靠近龙湫飞瀑边有一座明代建筑学易斋,其规模不及五峰书院和丽泽祠,现已改为茶室,亲朋好友在这里小聚,或品茗观瀑,或高谈对弈,或诵读吟咏,或闲侃神聊,要多惬意就有多惬意。

位于固厚峰下的重楼是五峰石室中最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建筑。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为躲避飞机轰炸,搬迁到方岩,省财政厅就在此办公达4年之久。抗战时期周恩来与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闳载的二棵梧桐树,现已挺拔参天。

灵岩福善寺

灵岩距方岩3公里,山麓是碧波荡漾的灵山湖,山上的“天下第一洞府”南北相通,豁如广厦,冬暖夏凉,实属天然避暑胜地,名胜古迹之多,驰名浙东。 灵岩洞中的福善禅寺始建于后唐长兴四年,洞内建有‘天王庙’、‘大雄宝殿’、‘观音堂’‘地藏殿’。右侧 ‘观音阁’塑有四面向千手观音大佛,洞内原有‘正学书院’是宋朝陈亮、朱熹,明朝唐伯虎、祝枝山等文人墨客讲经说法,著书立说的地方,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对面还有‘伏虎山’‘羊角天飞瀑’‘竹林寺’,风景独特,景区十景致,景色各异,使人流连忘返,实是宗教活动、旅游观光好去处。

方岩

位于永康县城东25公里处,以山岩奇特,风景秀丽而闻名遐迩,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山体平地拔起,四面如削,直耸云天,峻险非凡,远望如城堡方山,故名方岩,山高384米。自宋以来,游人络绎不绝,是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景区。[5]

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期,永康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在永康发现的庙山遗址和太婆山遗址与浦江上山文化遗址同属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春秋时期,永康为越国土地。而到了战国时代,越国被楚国所灭,永康也因此成为楚地。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定江南,平百越,建立会稽郡乌伤县,永康即属乌伤县。汉因秦制。王莽篡权后乌伤县改名乌孝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乌伤县之名。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以乌伤县上浦乡置永康县。吴宝鼎元年(266年)以会稽郡西部设东阳郡,永康属东阳郡。晋朝沿用孙吴的建制。南朝,梁绍泰二年(556年),东阳郡设缙[jìn]州,永康属之。陈天嘉三年(562年)废除缙州,不久又改东阳郡为金华郡。

隋唐两宋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废除金华郡,永康属吴州。同年,永康县被并入吴宁(金华),不久又复置永康县。开皇十三年,设婺州,永康属于婺州。大业三年(607年),废婺州为东阳郡。

唐朝,永康为望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擢升为丽州,属越州总管府,县治迁至县城北部。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丽州为永康县,属婺州管辖。天授二年(691年),从永康县析置武义县。登封元年(696年),从永康县析置缙云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将东阳郡设为婺州。此后至五代十国、两宋,永康均属婺州。五代十国期间,永康县为吴越国之土。宋代的永康县为紧县,北宋为两浙路地,南宋则属两浙东路。

元明清

清代永康县公署布局平面图元代,永康为上县,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的军队攻取了婺州,永康归附其下。后婺州路改为宁越府。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月,又将宁越府改为金华府,永康属之。明朝,永康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华府。清朝属浙江省。[6]

文化习俗

方岩庙会

“方岩庙会”俗称“胡公庙会”,是永康方岩地方以祭祀“胡公大帝”为中心的大型庙会民俗。庙会声势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称浙中之最,其影响涉及浙江周边地区。在庙会活动的推动下,孕育出一大批颇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和体育竞技活动,如十八蝴蝶、九狮图、台阁等。

锡雕

锡器制品古色古香,光泽清亮,晶莹夺目,多用于制作传统嫁妆、仪仗道具、佛事法器及生活日用品等,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永康锡艺的起源,史籍虽无明确记载,但至少可上溯至宋代。在永康,打锡工匠世代相传,从业者众多,主要集中在芝英、古山一带,并以芝英三村、岘口村练结村最负盛名。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铝制品等替代物的出现,作为日用品的锡器市场需求已相当萎缩,仅那些具有一定工艺价值的锡器还有市场。这些锡器现在也大多为机器生产,传统的打锡艺人已寥寥无几。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千百年来艺人在实践中积累和掌握并口口相传的传统技艺,确实有失传的危险。2008年,“永康锡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醒(省)感戏

永康省感戏(又名“醒感戏”)是流行在永康及毗邻地区的一种“劝人反醒,导人归正”,直接为道教、佛教服务的戏曲剧种。演省感戏的班社叫省感班。他们的组织、剧目、表演、音乐等和婺剧各班社均有相似之处,但又显得更古朴原始。省感班由二十四人组成,其中演员十三人(全部男的),包括: 包头(旦堂)五人(作旦、花旦、正旦、武旦、老旦);花面(花面堂)四人(大花、小花、二花、四花);白面(白面堂)四人(小生、正生、老外、副末);后场(乐队)五人(正吹、副吹、鼓板、三件、小锣);箱房三人(头箱、盔箱、三箱);伙房三人(火头、内杂、外杂)。省感班没有固定的班主,一般都由艺人自己带班。这种组织和婺剧班社基本一样,与南戏的旧制也极为相似。省感班共有九本戏,因为它的演出与宗教活动密切配合,故又叫“省感九殇”。[7]

鼓词

永康鼓词主要曲艺品种之一,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词。但永康鼓词是一种用永康方言单口说唱、一人多角的传统艺术。押韵切意,通俗易懂,演唱时,右腿放着一只鼓盆,右手执一根鼓箸,左手执竹板,敲打出节奏分明的节拍。其传统曲目有《大红袍》《水红菱》《孝贤坊》《双金线》等10余部,主要表现的是家长里短和儿女情长。

历史名人

胡则

胡则(公元963—1039),初名厕,字子正,永康胡库人,被百姓称为胡公大帝。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登进士。及第时宋太宗御笔削去厂,赐名为则。在他浮沉宦海的四十七年中,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史节,选曹计省,历践要途,是北宋前期政坛一位中高级官吏。在他任宫期间,宽刑薄赋,清正廉明,颇有政绩,尤其于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直言极谏,要求皇上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百姓感恩,遂于方岩山顶(少时念书之地)立庙以纪念他。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应百姓之请求,用“赫灵”两字作为胡公的庙额。从此,胡公被百姓敬若神灵,成了“有求必应”的活菩萨,并于每年家历八月十三日胡则生日那天,举办各种民俗风情活动,以祭拜胡公大帝。毛泽东同志曾亲笔题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程梓

程梓,字养之,文楼村人。程正谊之父。 少闻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之学,欣然慕之。弱冠,徒步往姚江师事王守仁,与王畿互相印正。归里即在寿山石洞倡明正学,与应典过从讲学,人称方峰先生。著作有《白翁吟稿》。

程文德

程文德(1497—1559)明浙江永康独松人,字舜敷,号松溪。少时立志于学,初受业章懋,后赴余姚师事王守仁(王阳明),得“良知良能”学说要旨。明嘉靖八年(1529)以一甲二名榜眼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生平简介可以概括为:为官清廉,位卑不忘民忧。致力教育,丁忧在家讲学。不事权贵,辞官早还乡。为官清廉,死后无钱葬。

胡也衲

胡也衲(1891—1964),原名侠男,永康县中山乡中山村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毕业,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成绩卓著。曾先后担任杭州盐务中学、武主明招中学、永康中学等校美术教师。他教学认真,不论是课堂教学或野外写生,总是诲人不倦,耐心指导。他教画,边改边讲。他因重听,讲起话来声音特别高,连课堂最后一排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他擅长国画书法,功力深厚,题材广泛,梅花、牡丹、松鹤、公鸡,无一不精。解放后,他最爱画大公鸡,画出了“一唱雄鸡天下白”的诗意。他爱饮酒,尝以所画大公鸡换酒吃,被人传为美谈。名师出高徒。当今著名画家如叶浅予教授、申石伽画家以及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等都是胡也衲在盐务中学任教时的得意门生。

应子和

应子和,永康(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官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长于诗,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花落红",时人有三红秀才之称。事见清光绪《永康县志》卷八个《文苑》。

胡长孺

胡长孺(1240—1314),字汲仲,号石塘,永康适游(今山下村)人。父居仁,南宋淳祐七年(1247)进士,知台州军州事,文辞政事俱著名。长孺自幼受其父影响,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其从兄之纲、之纯以文学扬名,人称为“三胡”。咸淳年间,母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随其入蜀,铨试第一,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继因荐兼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与当时学者高彭、李湜、梅应春等人号称“南中八士”。宋亡后,回乡隐居。著作有《瓦缶编》、《建昌集》、《宁海漫钞》、《颜乐斋稿》等。

王崇

王崇,字仲德,号麓泉,现浙江永康人。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以礼闱第二名(亚元)赐第。在吏科给事中任内,能直言进谏,评论朝政得失,著有名声。时有谢驸马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互市场所,并吞没金、帛、茶、盐等交换物资,中饱私囊。王崇巡视青州发现此事,据实揭发,奏闻皇上,诏令发还。由是朝廷中贵戚显宦,心存戒惧,设法将他外调广东佥事。任山西副使备兵井陉时,他谙熟井陉地当三关冲要。接篆视事后,就督饬部属,严格士卒训练。及期亲临检阅、讲评,以鼓励士气。赏罚严明,恩威并济,所以他的部队兵精气盛,纪律严明,雄领诸镇,敌人闻风遁迹。

陈亮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定位:“融千年古城之典雅、滨江城市之秀美、五金名城之恢宏于一体的基础设施完备、文化气息浓郁、市场经济繁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国内外知名的五金之都”。

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244.83亿元,年均增长16.2%,三次产业比重2.8:66.1:31.1;财政总收入31.4亿元,年均增长2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8亿元,年均增长12.3%。工业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7亿元。加快“两区”和镇街工业功能区建设,2003年以来向企业供地1113宗、供地面积12.7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骨干企业向经济开发区集聚、成长型企业向城西新区集聚、配套型企业向功能区集聚。实施“五十百”工程,规模企业增加182家达到504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增加30家达到87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3家。国字号品牌实现零的突破,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只,中国名牌产品5只,国家免检产品12只,国家出口免验产品1只。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架构基本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增加32家达到51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从无到有达到2家,金华市级龙头企业增加8家达到15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农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通过省级认证,获得3大类31个检测项目认证资格。建成森林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山林实时监控面达到90%以上,被省政府评为森林防火先进单位。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始试点,2006年总保额达到3016万元。成功举办首届农展会。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房地产、商贸、信息服务等行业蓬勃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5亿元,年均增长20.1%。五金城实现成交额260亿元,年均增长20%;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永康市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2010年被评为金融生态城市。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5.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5%。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67亿元,可比价增长5.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5.61亿元,可比价增长10.0%,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07.15亿元,可比价增长10.5%,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45亿元,可比价增长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99亿元,可比价增长11.7%。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05亿元,可比价增长8.4%;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35.85亿元,可比价增长25.3%;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89亿元,可比价增长17.8%;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31亿元,可比价增长6.0%;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4.67亿元,可比价下降5.6%;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23亿元,可比价增长11.0%。全市一、二、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是2.4:63.5:34.1。按户籍人口计算,2011年全市人均GDP为61743元,按美元计算,人均GDP为9560美元。[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