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宣盛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永宣盛世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永宣盛世

别名: 永洪宣盛世,永宣之治

朝代: 明朝

起讫时间: 1403-1435年

永宣盛世指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也称"永洪宣盛世""永宣之治",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驱逐元朝残余势力出长城以北,一统天下。经永乐、洪熙、宣德三代的励精图治,开创了三十三年(1403-1435)的繁盛局面,大明王朝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显现了明朝蓬勃前进的不已之势。永乐年间,朝廷组织编纂了大型丛书《永乐大典》,系统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整理与总结;北京南京苏州扬州广州佛山以及一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业、手工业相继发达、兴旺、繁荣。其后的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持守成之策,致力于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采取休养生息的治国之策,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明朝西北控制到大漠;西南改云、贵、川土司制,归属中央;东北至兴安岭、黑龙江岸,广设卫所;东南临海戍边;周边安南、暹罗、朝鲜等均系藩属国。大明国力达到顶峰。史称这段时期为"永宣盛世"。[1]

历史背景

明永乐、洪熙、宣德年间,西北控制到大漠骥;西南改云、贵、川流不息土司制,归属中央;东北至兴安岭、黑龙江岸,广设卫所;东南临海戍边;周边安南、逻、朝鲜等均系属国,年年来贡,岁岁来朝。

明永乐年间。北京、南京、苏州、杨州、广州、佛山以及一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业、手工业先后相继发达、兴旺、私繁荣。更有永乐时有胆有识、遣发庞大船队,由郑和率领首航南海、远到非洲,前后七次。此举是创世之举、震动世界。显现了明朝蓬勃前进的不已之势。

明永乐时期,朝廷组织编纂了大型丛书《永乐大典》,空前规模地、系统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了一次大的整理、大的总结。

明永宣盛世的三十三年间(1403~1435年),明王朝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政治

迁都北京

明成祖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就开始建造紫禁城宫殿,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造完毕。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将明朝首都迁到北京。从此以后,北京就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明仁宗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据说此举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明仁宗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明仁宗对明成祖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半个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迁势在必行。然而朱高炽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此外,他的继承者明宣宗并未参与这一计划,明宣宗与明成祖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改革吏治

明太祖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需非常劳心。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到21世纪。

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夏原吉、蹇义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期间(1424年至1435年)成为明代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代。

明仁宗通过改组内阁,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顾问显贵的品位,以著名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来开始他组织新政府的工作。在他新任命的官员中,许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摄政时已经为他效劳,有的人在他与明成祖有分歧时支持过他,为此受到了惩处。

严格用官

仁宣时期改革科举取士法,严格任用和考察官吏制度,严厉控制宦官,打击贪官污吏,使吏治清廉。在用人制度上,也改变了前朝偏重进士,排斥吏员的现象,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同时从明仁宗始,设立巡抚制,以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督察。通过一系列打击整肃,贪赃行贿现象逐渐减少。赵翼《廿二史札记》称:"故为守令者,无不洁已爱民,耳公于清议。"

明宣宗有几句名言,一句是"省事不如省官"。某巡抚要求在杭嘉湖地区增设一名专门管理粮政的布政使司官员。明宣宗认为国家的赋税有常额,不能养冗官,驳回了他的要求。还有一句是"安民为福"。因某工部尚书建议修建山西圆果寺的佛塔,好为国家求福,而朱瞻基认为百姓安定就是国家的福气,用不着借修佛塔来"求福",故斥责了他。

文化

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至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在思想上,明仁宗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明仁宗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明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明仁宗在后宫之中也不恋女色,除皇后张氏之外,仅谭妃一人。张皇后非常贤惠,与明仁宗相敬相爱;谭妃也是一位贤内助,在明仁宗死后自缢殉节,被谥为昭容恭禧顺妃。

明仁宗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明仁宗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图书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宣德八年(1433),明宣宗命杨士奇、杨荣于馆阁中择能书者10人,取五经、《说苑》之类,各类副本,分别贮藏于广寒、清署二殿及琼花岛,以资观览。又建造"通集库"、"皇史晟"以藏古籍、档案。内阁藏书约2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占十三成,抄本占十七成。史称"当是之时,典籍最盛"、"仁、宣二主,世既承平,文物益盛"。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