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觀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水文觀測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採集水體有關數據的一項工作.它是以江、河、湖、海的各種水文要素為主進行的觀測。江河湖泊水文要素有水深、水位、流向、流速、流量、水溫、冰情、比重、含沙量、降水量、蒸發量、水色、透明度、水的化學組成等;海洋水文要素有潮汐、潮流、波浪、海流、海水溫度、鹽度、海上氣溫、氣壓、風向、風速、浮游生物等。通常依一定條件在江河湖海的一定地點或斷面上布設水文觀測站,進行長期不間斷的水文觀測.各種水文觀測資料經整理分析後,不僅是各種水文預報的依據,而且也是研究海床、河床、河岸變遷、海流、徑流規律和進行各種水利工程、海岸工程設計計算以及編寫航路指南等的重要資料。
降水量的觀測
降水量的觀測場地應選在四周空曠平坦的地方,避開局部地形地物的影響,觀測降水的儀器目前一般採用20cra口徑的雨量計和自記雨量計。
(1)人工雨量筒觀測
人工雨量筒是一個圓柱形金屬筒,如圖3—2所示。在降雨時雨水由漏斗進人儲水瓶,降雨後,把儲水瓶中的降雨倒人特製的量杯可直接讀出雨量深度,並記錄。
用人工雨量筒測雨一般採用分段定時觀測,常用兩段制(每日8時、20時)觀測,雨季採用四段制(每日8:00、14;00、20:00和次日2:00)、八段制(每日8:00、11:00、14:00、17:00、20:00、23:00和次日2:00、5:00),雨大時還需增加觀測次數。若用人工雨量筒觀測降雪,可將漏斗和儲水瓶取出,只留外筒作為承雪器具。
(2)自記雨量計觀測
自記雨量計多採用虹吸式自記雨量計或翻斗式自記雨量計等。常用的虹吸式自記雨量計的工作原理為:雨水由承雨器進入浮子室後將浮子升起並帶動自記筆在自記鐘的外圍的記錄紙上做出記錄。當浮子室內雨水儲滿時,雨水通過虹吸管排出到儲水瓶,同時自記筆又下降到起點,繼續隨雨量增加而上升。這樣降雨過程便在自記紙上繪出。
從自記雨量計的記錄紙上可以確定降雨的起止時間、降雨隨時間的累積變化,還可以從記錄紙上摘錄不同時段的降雨強度。但自記雨量計不能直接用來測量降雪過程。
(3)降水資料的整理
取得降水資料後,應對資料進行整理。主要內容包括:編制汛期降水量摘錄表;統計不同時段最大降水量;計算日、月、年降水量等,日降水量以8時為分界,即以昨日8時至今日8時的降水量作為昨日的日降水量。
據研究,目前的雨量器或雨量計所測的降水量由於風、蒸發、器壁粘附等因素影響而偏小,有關對比觀測工作正在開展。
蒸發的觀測
蒸發有水面蒸發、土壤蒸發和植物散發3類。
(1) 水面蒸發觀測
水面蒸發按蒸發場的設置方式分為陸上水面蒸發場和漂浮水面蒸發場兩種。水面蒸發觀測儀器有E一601型蒸發器、口徑為80cm帶套盆的蒸發器和口徑為20cm的蒸發器。其他還有FFH-3000型蒸發器、水上漂浮蒸發器、20m及100m大型蒸發池等。
口徑為80cm帶套盆的蒸發器結構分為內盆和外盆2層,內盆為直接觀測蒸發量的蒸發桶,置於一個直徑更大的外盆內,兩盆之間注水以減小四周氣溫對蒸發桶內水體溫度的影響。
E-601型蒸發器是埋在地表下的帶套盆的蒸發器,其內盆(面積3000cm)內盛水,安裝時它平置在地面,器口與地面平齊應在內盆外在套一水圈。
蒸發量觀測為每日8時定時觀測,測得前一日的蒸發量。蒸發量的觀測值是根據蒸發器中測針所指示的水面高度的變化量以及日降雨量計算出來的。
上述蒸發器或蒸發池是設置在陸上的水面蒸發觀測設備。另有一種漂浮蒸發器是把蒸發器安置在漂浮於水面的木筏上,這樣蒸發器的環境條件與天然水體更為接近,觀測到的蒸發量更能代表天然水體的蒸發情況。但有研究表明,漂浮蒸發器由於受條件限制和風浪影響,觀測精度不高,只能在缺乏蒸發池實測資料時才可引用漂浮蒸發器的觀測資料。
(2) 土壤蒸發的觀測
土壤蒸發觀測相對水面蒸發觀測而言比較複雜,目前常用稱重式土壤蒸發器。它是通過測量一定時段(一般為1天)內蒸發器中土塊的重量變化,並考慮到觀測時段內的降水.及土壤滲漏的水量,用水量平衡原理推求出土壤蒸發量。目前,我國常用的儀器是ΓΓИ-500型土壤蒸發器和大型蒸滲儀等。其中ΓΓИ-500型土壤蒸發器結構簡單,安裝、觀測較為方便,使用較廣。
ΓΓИ-500型土壤蒸發器包括內外兩個鐵筒。內筒用來切割和填裝土樣,內徑25.2cm,深50cm,口徑面積為500cm。外筒內徑為26.7cm,深60cm,作為內筒的器座,供置人內筒用。此外,內筒下有一個集水器,承受蒸發器內土樣滲漏的水量,內筒上接一排水管與徑流筒相連,以收集蒸發器土面所產生的徑流量。
(3) 植物散發觀測
植物散發是土壤中水分經植物根系吸收後輸送至葉面,然後由葉面細胞間隙氣孔逸人大氣,而氣孔具有隨外界條件變化而縮放的能力,可以調節水分散發的強度。植物散發不只是水分物理過程,而且還是植物生理過程,直接觀測比較困難。即使在實驗站條件下對小樣本進行研究,也只具有理論上的價值,難以直接引用。
(5) 蒸發資料的整理
蒸發資料的整理是指對觀測值進行日、月、年蒸發量的計算,並對有關特徵值進行統計。對於用蒸發器皿測得的水面蒸發,由於蒸發器的水熱條件、風力影響與天然水體有顯著區別,測得的蒸發量偏大,所以不能直接把蒸發器觀測成果作為天然水體的蒸發值。有關單位研究表明,蒸發池的直徑大於3.5m以後,蒸發強度與蒸發池面積間的關係才變得較小,因而認為其蒸發量可以代表天然蒸發量。為此,對大量的小型蒸發器所觀測的數據需要再乘以折算係數是才較符合實際。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倉頡,為何叫「倉頡」?甲骨文揭開了顛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