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观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水文观测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关于汉字的起源[1],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2]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名词解释
采集水体有关数据的一项工作.它是以江、河、湖、海的各种水文要素为主进行的观测。江河湖泊水文要素有水深、水位、流向、流速、流量、水温、冰情、比重、含沙量、降水量、蒸发量、水色、透明度、水的化学组成等;海洋水文要素有潮汐、潮流、波浪、海流、海水温度、盐度、海上气温、气压、风向、风速、浮游生物等。通常依一定条件在江河湖海的一定地点或断面上布设水文观测站,进行长期不间断的水文观测.各种水文观测资料经整理分析后,不仅是各种水文预报的依据,而且也是研究海床、河床、河岸变迁、海流、径流规律和进行各种水利工程、海岸工程设计计算以及编写航路指南等的重要资料。
降水量的观测
降水量的观测场地应选在四周空旷平坦的地方,避开局部地形地物的影响,观测降水的仪器目前一般采用20cra口径的雨量计和自记雨量计。
(1)人工雨量筒观测
人工雨量筒是一个圆柱形金属筒,如图3—2所示。在降雨时雨水由漏斗进人储水瓶,降雨后,把储水瓶中的降雨倒人特制的量杯可直接读出雨量深度,并记录。
用人工雨量筒测雨一般采用分段定时观测,常用两段制(每日8时、20时)观测,雨季采用四段制(每日8:00、14;00、20:00和次日2:00)、八段制(每日8:00、11:00、14:00、17:00、20:00、23:00和次日2:00、5:00),雨大时还需增加观测次数。若用人工雨量筒观测降雪,可将漏斗和储水瓶取出,只留外筒作为承雪器具。
(2)自记雨量计观测
自记雨量计多采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或翻斗式自记雨量计等。常用的虹吸式自记雨量计的工作原理为:雨水由承雨器进入浮子室后将浮子升起并带动自记笔在自记钟的外围的记录纸上做出记录。当浮子室内雨水储满时,雨水通过虹吸管排出到储水瓶,同时自记笔又下降到起点,继续随雨量增加而上升。这样降雨过程便在自记纸上绘出。
从自记雨量计的记录纸上可以确定降雨的起止时间、降雨随时间的累积变化,还可以从记录纸上摘录不同时段的降雨强度。但自记雨量计不能直接用来测量降雪过程。
(3)降水资料的整理
取得降水资料后,应对资料进行整理。主要内容包括:编制汛期降水量摘录表;统计不同时段最大降水量;计算日、月、年降水量等,日降水量以8时为分界,即以昨日8时至今日8时的降水量作为昨日的日降水量。
据研究,目前的雨量器或雨量计所测的降水量由于风、蒸发、器壁粘附等因素影响而偏小,有关对比观测工作正在开展。
蒸发的观测
蒸发有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3类。
(1) 水面蒸发观测
水面蒸发按蒸发场的设置方式分为陆上水面蒸发场和漂浮水面蒸发场两种。水面蒸发观测仪器有E一601型蒸发器、口径为80cm带套盆的蒸发器和口径为20cm的蒸发器。其他还有FFH-3000型蒸发器、水上漂浮蒸发器、20m及100m大型蒸发池等。
口径为80cm带套盆的蒸发器结构分为内盆和外盆2层,内盆为直接观测蒸发量的蒸发桶,置于一个直径更大的外盆内,两盆之间注水以减小四周气温对蒸发桶内水体温度的影响。
E-601型蒸发器是埋在地表下的带套盆的蒸发器,其内盆(面积3000cm)内盛水,安装时它平置在地面,器口与地面平齐应在内盆外在套一水圈。
蒸发量观测为每日8时定时观测,测得前一日的蒸发量。蒸发量的观测值是根据蒸发器中测针所指示的水面高度的变化量以及日降雨量计算出来的。
上述蒸发器或蒸发池是设置在陆上的水面蒸发观测设备。另有一种漂浮蒸发器是把蒸发器安置在漂浮于水面的木筏上,这样蒸发器的环境条件与天然水体更为接近,观测到的蒸发量更能代表天然水体的蒸发情况。但有研究表明,漂浮蒸发器由于受条件限制和风浪影响,观测精度不高,只能在缺乏蒸发池实测资料时才可引用漂浮蒸发器的观测资料。
(2) 土壤蒸发的观测
土壤蒸发观测相对水面蒸发观测而言比较复杂,目前常用称重式土壤蒸发器。它是通过测量一定时段(一般为1天)内蒸发器中土块的重量变化,并考虑到观测时段内的降水.及土壤渗漏的水量,用水量平衡原理推求出土壤蒸发量。目前,我国常用的仪器是ΓΓИ-500型土壤蒸发器和大型蒸渗仪等。其中ΓΓИ-500型土壤蒸发器结构简单,安装、观测较为方便,使用较广。
ΓΓИ-500型土壤蒸发器包括内外两个铁筒。内筒用来切割和填装土样,内径25.2cm,深50cm,口径面积为500cm。外筒内径为26.7cm,深60cm,作为内筒的器座,供置人内筒用。此外,内筒下有一个集水器,承受蒸发器内土样渗漏的水量,内筒上接一排水管与径流筒相连,以收集蒸发器土面所产生的径流量。
(3) 植物散发观测
植物散发是土壤中水分经植物根系吸收后输送至叶面,然后由叶面细胞间隙气孔逸人大气,而气孔具有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缩放的能力,可以调节水分散发的强度。植物散发不只是水分物理过程,而且还是植物生理过程,直接观测比较困难。即使在实验站条件下对小样本进行研究,也只具有理论上的价值,难以直接引用。
(5) 蒸发资料的整理
蒸发资料的整理是指对观测值进行日、月、年蒸发量的计算,并对有关特征值进行统计。对于用蒸发器皿测得的水面蒸发,由于蒸发器的水热条件、风力影响与天然水体有显著区别,测得的蒸发量偏大,所以不能直接把蒸发器观测成果作为天然水体的蒸发值。有关单位研究表明,蒸发池的直径大于3.5m以后,蒸发强度与蒸发池面积间的关系才变得较小,因而认为其蒸发量可以代表天然蒸发量。为此,对大量的小型蒸发器所观测的数据需要再乘以折算系数是才较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从何而来?每个汉字,都是仓颉造出来的吗?,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