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直减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气温直减率是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两种观点:起源于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起源说[2]。我们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词解释
气温随着高度的分布,叫做温度层结。由于在平均情况下,气温随高度总是递减的,所以在气象学中常用气温直减率(r)来表示这种递减程度,规定高度每升高100 m气温降低值称为气温直减率,单位为℃/100 m。对流层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65 ℃/100 m。
在实际中气温直减率并非固定不变,它随着离地面高度、季节、天气等条件而不同。
当气温直减率为正值时,表示气温随高度降低;当气温直减率为负值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对流层中如果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就叫做逆温;当气温直减率为0时,表示气层成等温状态,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温度不变。
近地层中气温的铅直变化,主要决定于下垫面辐射状况和乱流运动的变化。
白天,下垫面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强烈受热,以感热形式输送给近地层造成气温由下向上递减,这种气温的铅直分布形式,成为日射型(图1中的2)。夜间,下垫面辐射冷却,感热由空气输向地面,形成气温随高度递增,称为辐射型(图1中的1)。介于日射型和辐射型二者之间的称为过渡型。图1中3为早上过渡型,4为晚上过渡型。
近地层气温在铅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很大的。如以1.5 m以下两个高度的温度差折算每100 m温度变化,具有比气温干绝热直减率(1℃/100 m)大得多的梯度值,故称超绝热梯度。
据南京大学卢其尧1956年7月15日晴天,在陕西省绥德县辛店沟裸地上测得:13时0-5 cm高度的气层,折合为100 m的铅直温度梯度可达49800℃,夜间呈逆温分布,铅直温度梯度是负值,可达 -700℃。
在近地层中,由于乱流运动的结果,各高度的气温都具有脉动的特点,在中午尤其明显。有的观测表明,中纬度地区,中午离地面5 cm高度处,5 s钟内气温脉动达1.7℃。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是怎样起源的?源始于殷商?文字有600年的历史?,搜狐,2022-09-15
- ↑ 揭秘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来源图画还是记号?,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