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毕建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毕建勋1.jpg

毕建勋,又名毕扬普,斋号宸华斋[1]

。毕建勋 男,满族,1962年生于辽宁[2]

。1978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07年中央美院油画专业博士[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毕建勋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辽宁

出生日期:1962

毕业院校: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

代表作品:学术著作《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

个人简介

毕建勋,男,1962年生于辽宁省建平,满族。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讲师。1978年考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考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5年毕业获

学士学位。198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写意人物专业研究班,1991年研究班毕业获硕士学位。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基础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

员、中国

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画重点学术期刊<国画家>主编、北京美协理事、北京市青联委员、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常务理事等职务。荣获“97中

国画坛百杰”、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等称号。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其中<西部旧梦>获“'95中日现代水墨交流展”铜奖;<丁香>获“中国画学术

精诚奖”;<青藏>获“'97香港回归中国书画大奖展”银奖;《开饭》获“中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铜奖并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奋勇拼搏>获“中国第4届

体育美术作品展”二等奖;《魂兮归来》获中国画艺委会奖;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中国画坛百杰”称号;《乡愁无限》、《祝你愉快》、《大好时光》获“国画

家”奖;《雪域》获“'98中国艺术博览会”优秀作品奖;作品被多方出版、发表及被收藏。《笔墨原理》、《线》、《意象观察与意象观察的方法》等十余篇长篇中

国画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发表于《国画家》、《美术》、<美术研究>等学术刊物,出版有中国画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专著<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一书。毕建

勋在艺术上坚持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写实与写意、现实与理想、高雅与通俗相结合的创作道路,近年来,在中国画人物画的造型方法、笔墨与造型的契合方

式、人物画的独立语言体系等一些课题上有一定的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八十年代以来,开始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诸如<百年中国画展>、《首

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大展,作品多次获奖。所获奖项有:第二届中国中国画展银奖(2003),首届黄胄美术奖(2001),迎奥运中国书画大展金奖(2001),

北京市建国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银奖(1999),中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优秀奖(1999),中国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国画家奖(1998),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银奖

(1997),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书画大赛银奖(1997),中国画艺术


委员会奖(1997),中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览会铜奖(1997),中国画学术精诚奖(1995),95年中日现代水墨交流展铜奖(1995)等。荣获97年中国画坛百杰、

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近年来创作了表现两弹一星精神的《以身许国图》、<以身许国全图>,表现传人的肖像画《中国,一路平安!——邓小平同志肖像》、《魂兮归来——鲁讯肖像》、

《天下为公——孙中山肖像》、《生命的能量——周恩来肖像》,表现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题材的《改革之年》等作品,在社会上获得了好评并产生了影响。在学术

研究领域,出版了中国画基础理论研究的专著<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一书,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颁发的学术著作提名奖。同时,在多种学术专

业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


比较重要的论文有:<论水墨人物画及其造型问题>,《美术》2003年第9期,13000字。《水墨人物画画种备忘录》,<国画家>2002年第1期,12000字。《中国画造形

基本原理》(上、下),《美术观察》第7期、第8期,30000字。《为什么画、画什么和怎么画——创作点滴》,《美术》2001年第3期。《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

——蒋兆和艺术散论》(2尤字)《蒋兆和画集》序文,广西美术出版社(待出版)。《笔渣墨榍》,《国画家》1999年第1期,10000字。《重返真实——创作札

记》,《国画家》1997年第3期。《以人为本》,发表于《中国画人物画研讨会》和《学院艺术》第10期,8000字。《中国画造型训练与水墨画造型教学实验》,《美

术研究》1997年第2期,10000字。《用笔》,<国画家>1996年第4期,10000字。《现代中国画的文化处境及发展策略》,收入《首届中国画学及中国画发展战略研讨

会论文集》,10000字。《定认中国画》,<美术耕耘>1995年第2期,5000字。《笔墨原理》,《国画家》1995第4期,26000字。《意求》,《美术研究》1994年第2

期,8000字。<意象观察与意象观察的方法>,《国画家》1994年第5期,12000字。《线》,<国画家>1994年第6期,10000字。《中国画画理辨证说》,《美术研究》

1992年第1期,12000字。还出版有《毕建勋论中国画人物画创作》论文集,《以身许国图》(获2001年度辽宁省优秀图书一等奖)、<写意画家--毕建勋>等画集。 毕

建勋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基础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画重点学术期刊<国画家>主编、北京美

协理事、

北京市青联委员、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常务理事等职务。荣获'97中国画坛百杰,北京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等称号。

个人年表

1962年生于辽宁省建平

1978年考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附中

1981年考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8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写意人物专业研究班

1991年研究班毕业获硕士学位

折叠个人作品 <大情侣> <英俊的曼日玛青年> <阿拜像> <戎装普京> <一望无际> <改革之年> <无产者> <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 <黄宾虹> <一望无际> <世纪之光> <云栖之乡> <落雪坪> <中国,一路平安> <黄河> <世纪之光> <青山永在> <等待春天> <面对面> <最后的慰安妇> <惊蛰> <黄天厚土> <自由万岁> <丁香>

展出记录

1995年参加'95中日现代水墨画交流展并获铜奖,获中国画学术精诚奖;

1997年参加中国首届中国人物画展览并获铜奖,'97香港回归中国书画大奖赛并获银奖,第四届中国美术作品展并获银奖,获中国文联颂发的中国画坛百杰称号;

1998年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并获优秀奖,中国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获国画家奖;

1999年参加北京市建国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获银奖,参加第九届中国美展并获优秀奖,获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文艺作品征集佳作奖;

2000年获首届黄胄美术奖;

2003年参加第二届中国中国画展并获银奖,获北京市中青年文艺家德艺双馨奖。

作品简介

作者简介:毕建勋,又名毕扬普,斋号宸华斋。男,满族,一九六二年生于辽宁。1978年考入中国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考入中国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考入中国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毕建勋现为中央美院中国画系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画重点学术期刊<国画家>主编、北京美协理事、北京市青联委员、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常务理事等职务。作品<开饭>获中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铜奖,《魂兮归来》获中国首届中国画邀请展中国画艺委会奖,《奋勇拼博》获第四届中国体美展二等奖。作品有《西部旧梦》、《丁香》、《青茂》、<雪域>等。作品入选中国画坛百杰展。出版有《以身许国图》、《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等。


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郭怡孮:

毕建勋的作品画风朴厚,造型扎实,笔墨凝重,立意深刻,有博大之气象。他不但画过农民、民工、工人这些普通的劳动者,也画过知识分子、古今文化名人以及政治领袖等家喻户晓的人物。纵观毕建勋所走过的创作道路,可以看出他的足迹是清晰的,步伐是坚实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

毕建勋的《以身许国图》在《美术》杂志及相关报刊发表以后,在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是一件有深度、有意义的大制作,它不同于平常所说的一般的国画写意作品。这件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深刻情感,使它具有了一种史诗般的品格:这件作品表现了崇高,而崇高是中国人的情感追求的最美好和最高的层次,是中国美学的最高指向,也是中华民族最高的道德追求。因此,这件作品就非同于一般,它可能引发一连串的思考,比如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比如在艺术表现中的有感而发即感动的问题,还比如艺术中的高尚与崇高以及真善美的问题等。毕建勋的这件作品在中国画人物画二十一世纪的创作中开了一个好头,这条道路应该更好地走下去,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好的势头应该继续下去。


以《以身许国图》为代表的毕建勋的近年来的人物画创作,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意义:

第一,作为主题性的、主旋律的现实主义创作完全能够有条件产生经典力作。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于旧式概念化假现实主义的批判及对于绘画语言的探索,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受到了冷落,但现实主义的参与现实、深入表现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关怀人民的生存处境的品格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因此,在当今各种创作思潮并存、现实主义创作面临着各种考验与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国画界大力推崇崇高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唱响主旋律,共同致力于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

第二,关注人,正面地表现人,表现人的真、善、美的情怀。毕建勋创作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对人的深刻同情与赞叹。他也关注笔墨等技巧,但所有这些技巧都以塑造和刻画人为指归。他更关心人的内在精神与灵魂,并深情地把他们表现出来。他关注形神关系,和现今人物画坛过分关注水墨晕章的笔墨效果大相径庭。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画面人物没有流行的符号形象与颓废面孔,而是充满了对人的尊敬,这种尊敬是没有等级差别的,无论是在画一个普通的民工还是画一个伟人或领袖,这种对人及人的生存充满肯定的表现,对当今人物画创作颇具启示意义。

第三,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有些老同志、老知识分子在看了《以身许国图》之后掉了眼泪,这张创作在相当的程度上触及到了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爱国主义传统,这种传统可以上溯到屈原,但爱国的知识分子比起那些遁世的知识分子来说往往都是悲剧性的。人们所面临的一直是知识分子是朋友还是敌人这样一个问题。同罗中立的<我的父亲>用了巨大的篇幅表现了中国农民一样,毕建勋这张画用巨大的尺幅画了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华——两弹一星的元勋们,这是这么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中第一次用如此大的篇幅来正面表现知识分子,而且是爱国主义主题。所以,它的社会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

第四,一己私情和社会共性之间的关系。过去中国文人画,大部分表现都是画家的一己私情,但这个社会是共性大于个性的社会。在改革多少年的封建落后的面貌,如果没有共性的话,这个社会很难往前大跑步前进,文化也是这样。就根本而言,本世纪的画家,都是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君主政治、文人情怀、现代工业经济、科学民主、艺术为人民服务这个艰难曲折的道路,这个时代需要共性。一己私情的个性表现当然也很好,但如果把这种个性融到共性之中,就像把一滴水融入大海,这一己私情就会产生更大的力量,而且一点也不影响每个画家个性的发挥。


个人自述

水墨人物画是由中国画分支出来的一个现代画种说水墨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出来的画种,是因为水墨人物画具备了中国画的某些基本内核和特征;说它是现代分支画种,是因为水墨人物画和传统的中国画相比又具有了某些新的性质。从纵向看,宋以前的人物画叫做“古典”工笔人物画,其基本美学追求的是“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占据着中国画的主流地位;宋元以后,文人画兴起,山水画、花鸟画遂成为画坛主科,间或有少数人物画大家出现,如梁楷、石恪、黄慎、任伯年等,他们以书法用笔和水墨设色为形式,可称做文人写意人物画,其基本美学追求的是“以书入画”和“书画同源”,在当时的中国画中不占主导地位。由于文人画“不求形似,逸笔草草”的风格,使得历史上山水画、花鸟画这两种受“形”限制较少的画科,从一个巅峰达到另一个巅峰。

然而,由于人物画受形、形神关系及相应的社会性内容的限制太多,不太适应文人画的“作画第一论笔墨”的形式要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所以,文人画家们便逐渐很少选择人物作为画材,人物画的主体组成成分逐渐被民间画工的宗教绘画等所取代。因此,相比山水、花鸟画来讲,人物画的发展受到了相对的抑制。20世纪,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徐悲鸿等老一辈画家引进西学,用西方的造型方法来强化中国画的造型,形成了一种新的中国画人物画风,可称之为水墨人物画。恰逢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风云际会,这种新人物画也就是水墨人物画便得以充分成长。水墨人物画与写意人物画在概念上一直没有分离,然而,在写意人物画中,笔墨是其第一形式追求,而水墨人物画却没有把笔墨抬到至高无上的程度,笔墨、造型与色彩等因素相对来讲具有大致同样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水墨人物画和写意人物画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它们确实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人物画,分开来称谓总是有助于画种的长足发展的。从横向看,除了继承宋以前的“形神兼备”的美学传统和文人写意人物画的笔墨资源外,水墨人物画主要是“引西济中”的产物,它是文人写意的笔墨语言和经过改造的西方造型方法及相应的色彩学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画种积淀不甚丰厚,不像山水、花鸟画那样大师林立。继梁楷、石恪、黄慎、任伯年等写意人物画家之后,水墨人物画从徐悲鸿、蒋兆和、黄胄、方增先、刘文西、卢沉、姚有多、周思聪,到第一届研究生一批人至今,不过四、五代人而已。但是,经过这几代人的学理探索和创作积累,水墨人物这一画种已经初具现代形态。它是一个具有悠久人文传统而又非常年轻的画种、一个有待于更加成熟的画种。

正因为水墨人物画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画种,所以,它还有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框架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包括当代水墨人物画理论框架的重建和写实性水墨技术的正面突破等等。它毕竟只有七八十年的历史,还处在起步阶段。如果这个画种再有一、二百年的历史,有十几代人的努力,相信它会成熟起来。由于这些基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水墨人物画的从业者一般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利益出发走捷径,考虑如何迅速得利;另一种,是从画种的整体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如何使这个画种更加完善和成熟起来,让所有从事这个画种的人受益,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道路的选择。我是从解决这个画种的根本问题出发的。这些根本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永远存在,后面的人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你绕不过去。

做人也是这样。有两种做人的方式,一种只为生存,为了衣食住行、房子、车子等等;另一种则为了生活之上的人生根本问题。记得很早以前去上海,我在城隍庙的一个旧书摊儿上发现一本文革时的大批判文集,里面有上海画院在文革时期批判丰子恺的一篇文章,文中还附带一篇丰子恺和青年谈弘一法师的文章。其中,有句话大意是说,弘一法师选择出家,是为了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为了追寻生命的根本意义。我当时一下子震惊了,在那个人声鼎沸的地方,周围的声音仿佛突然消失了,好像攒了多少天的阳光在这一刻铺天盖地地砸了下来。从此,我的人生分裂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世俗部分,一个是根本部分。在艺术上,我也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艺术的功利问题,一个是艺术的根本问题。我并不是一点功利都不考虑,但是,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想这些根本性问题,如果这些根本性问题解决不了,那么所有从事水墨画的人都是在扯蛋,蒙了自己又去蒙别人。

为什么基础理论框架的重建如此重要?物理学分为应用物理和理论物理。理论物理属于基础理论,如果理论物理不研究原子是什么,那么原子弹是造不出来的。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也是这样,它研究水墨画是什么、水墨画有多少基本范畴、其基本范畴的结构方式是什么、它未来开拓的可能性是什么、它与其他画种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对接点、可能有什么兼容途径等等,研究的是这样一些根本问题。这种理论性、框架性的问题不同于古代画论,古代画论是零散的、没有专门的系统,同时也是经验性的。我从上学到研究生毕业一直在研究古代画论,我发现由古代画论上升到抽象理论范畴的研究非常少,这就需要有人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我对此花了5年的时间专门研究,做成了一个专著<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与方法>。薛永年先生说,这是一个突破性的力作,代表了中国画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为什么我把写实性水墨技术也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有相当一部分人、画家、理论家排斥写实水墨,把写实水墨当做敌人、当做说事的假想敌。为写实水墨辩解的人也不过是把写实水墨当做各种水墨人物画创作风格的一种,这是不对的。我也想绕过写实,少费些力气。可是,5年的研究工作让我形成了一个基本判断:水墨人物的写实问题绕不过去。写实不仅本身就能达到顶级高度,产生大艺术家和最伟大的艺术,而且写实是水墨人物画的基础和主干,水墨人物画的其他画风都可以从这里衍生,写实是这个年轻画种的原始内核和核心技术,是“万象之根”,而不仅仅只是一种画风。然而,写实问题对于中国画来说又是那样地充满难度它不仅需要引渡西方绘画在写实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与成就,而且还要根据这些已有资源及中国画的民族特色来建立水墨人物画自身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写实理论与基本技术。

同时,还要协调写实造型与水墨人物画相关范畴的契合关系,比如造型与笔墨的矛盾关系等。很多搞写实水墨人物画不成熟的人,缺点都露在外面,任何人都可以挑毛病,不像其他的画风,容易遮丑。但这事我还是要做,我经过这么多年、这么多方面的准备,理论上、基本功上、能力上、实践经验上、知识储备上和技能储备上都很丰厚,年龄又恰逢时机,我不做谁做?不做会后悔的。所以,我的创作不是仅仅为创作而创作,而是从正面探索水墨画画种表现的可能性,从最扎实的东西做起,向最高的品质努力。这并不是说我的水墨人物画画得跟别人不一样,重要的是,我能往前走多少?俗话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的原则不是另辟蹊径,而是要把大道走到头,再继续往前走。

作品欣赏

视频

==人物专访系列-毕建勋上传于 2012-12-19 16:17

参考来源

  1. 毕建勋,又名毕扬普,斋号宸华斋,搜狗问问 - wenwen.sogou.com/z...- 2011-11-3
  2. 毕建勋 男,满族,1962年生于辽宁,个人简历网 - www.gerenjianli.com/M...- 2022-1-8
  3. 198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07年中央美院油画专业博士,网易 - www.163.com/d...- 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