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汉大学附属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坐落于武汉市武昌区风景秀丽的珞珈山南麓,在中外闻名、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信息学部校园内[1] 。学校有着光辉的历史,桂希恩、李林、查全性曾就读该校,也曾培养 出数名院士。

学校纯文理高考一本升学率在武汉市市级示范学校中高居榜首,超过武汉市半数省级示范高中。2012至2018年连续六届领军人才班(珞珈英才班、双外语卓越班)重点大学升学率均在85%以上。

历史沿革

武大附中建立于1916年4月,时称国立武昌高师附中,是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的附属学校,据《武汉大学校史一览》记载:“民国五年四月,国立武昌高师始设附中,校址在武昌南路小学。”武昌南路即武昌都府堤,。1918年2月,附中校舍发生火灾。以后附中校址几经变迁,最后搬到武昌曹家巷(现武昌彭刘杨路七四三五工厂内)。校名几经变更,于1926年12月改名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附中。1932 年国立武汉大学从武昌阅马场东厂口迁至珞珈山后,于1935年7月在珞珈山南麓的“庚子烈士纪念馆”(现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教学楼)创办了新的武大附中,取名私立武昌东湖中学,董事长为时任武汉大学校 长周鲠生先生。

1938年春天,日寇侵略,武汉沦陷,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1941年秋,武大在四川乐山铜河碥续办武大附中,校名改为“国立武汉大学附设珞嘉中学”。1946年10月,武大附中随武汉大学迁回武昌,位于乐山的珞嘉中学由武大毕业的乐山籍教师接办。武大附中迁回武昌珞珈山后,沿用"武昌东湖中学"的校名,并于1947年秋季恢复上课,校址先在武大工学院(今武大行政大楼旁),后搬回东湖中学旧址(今武大一附小)。东湖中学仍冠名“私立”二字,董事长为张难先先生。

武汉解放后,武大附中仍称“武昌东湖中学”。直到1951年年底,1952年,学校与武昌博文中学合并,改为省立武昌二中(今武汉市第十五中学)。1958年7月,由武汉大学数学系团总支倡议,经武汉大学党委批 准,恢复武大附中,取名为武汉大学附属共青团中学。1959年8月,武汉大学与武汉市教育局协商,武汉大学附属共青团中学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合并,定名为武汉大学附属中学,校址位于武昌昙华林。武汉大 学校长李达、副校长何定华等出席合校仪式并发表讲话。1963年7月,因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武大附中由武汉大学附属变为由武汉市直接管辖,武大附中改名为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教职工强烈要求恢复武大附中。1970年2月,武汉大学决定在武大附小的基础上开设“武大附小初中班”。1972年5月,武大附小及武大附小初中班改为“武汉大学附属学校”,分设小学部与 中学部。宁锦元任革委会主任,后革委会撤销,叶钦桂任校长。1980年4月,武大附校将中、小学部分开设立,中学部迁至武大南二门旁的新校区(今武大外校所在地),并更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叶钦桂接 任校长。20世纪90年代,建立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武大附中初中部)。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为新的武汉大学,上述几所学校的附属中学也相应合 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附属中学。2007年,位于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内的武大附中新校区启用,初中部、高中部正式“分家”。

办学历史

1993年5月,经武汉市教委批准,武大附中与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联合创办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该校与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工作方案。自1993年起,初中部单独招生,高中部按全市统一考试(中考)成绩招生。2017年,为配合教育资源整合,学校由武昌区划归洪山区。 武大附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所学校里开展革命活动。陈潭秋的夫人徐全直烈士(1927年在南京雨花台就义)曾兼任武昌师大附中和附小的校长。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曾于1924年至1925年在武昌师大附中读书,然后从这里投身革命。1924年9月,武昌师大附中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伍修权任团支部书记。 武大附中在八十余年的漫长岁月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武昌师大附中学生),著名的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查全性教授(抗战初期东湖中学学生),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导师李林研究员(李四光之女、东湖中学学生),著名的核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秦山核电站总工程师欧阳予教授(乐山珞嘉中学学生),著名的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弘远教授(新中国成立前后东湖中学学生),都是武大附中老校友中的杰出代表。

教学成绩

学校纯文理高考一本升学率在武汉市市级示范学校中高居榜首,超过武汉市半数省级示范高中。2012至2018年连续六届领军人才班(珞珈英才班、双外语卓越班)重点大学升学率均在85%以上。 2014年,卡子彤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刘至远同学理科683分,名列湖北省第九名,被北京大学录取。

学校现状

武大附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附中。由于位于武汉大学校内,学校面积很小,因为位于武汉大学家属区内,校园无法扩建,20多年前的规划面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近年来招生数量的膨胀加剧了教室不足,曾被学生私下里称为“武汉最小的学校”。不过武大附中新校区已于2007年落成,现已分为初中部、高中部两个校区,校园环境得到极大改善。2004年以来设置了闭路电视系统、班班通系统等校园网络,2014年全校更新电子白板,新建地下车库,2018年增设电子班牌,更新了智能校园广播系统。

按照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为体现差异化、突出层次性,学校通过组织多场专题报告向家长和学生宣传新高考政策,引导学生在兼顾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专业、职业发展基础上进行选科,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意愿,结合学校特色落实教学班,按照选科集中与定二走一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与管理。

学校坚守小语种、科技创新实践特色教育阵地,广泛开拓珞珈山青少年科学院、成才讲堂、科技研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课程体系,顺应了“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招录要求,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多元发展 奠定坚实基础。

校歌

2001年,为了配合新武大附中的成立,武大附中音乐教研组创作了武汉大学附属中学(外校)校歌,定名为《奔向明天》 。 “珞珈山美,东湖水清,校园里荡起朗朗书声。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任重道远,壮志凌云。啊,武大附中(外校)可爱的校园,老师同学亲密无间,我们共同奔向,灿烂的明天。

活泼可爱的同学,争做缤纷的花朵,辛勤耕耘的老师,争做优秀的园丁。团结勤奋,求是进取,文明有礼,乐于奉献。涓涓细流,谱写出时代的乐章。我们共同奔向灿烂的明天。”

学校活动

日期 活动名称 地点 参与群体

5月上旬

武大附中五四纪念活动

武大附中操场 高一、高二年级学生

5月上旬 武大附中成人礼 武大附中操场 高三年级师生、家长

9月下旬

武大附中、武大外校秋季田径运动会

武汉大学奥林匹克体育场(九一二操场)、武汉大学工学部田径场 初中部、高中部学生与教职工

10月中旬 武大附中金秋朗诵比赛 武大附中报告厅 高一年级学生

10月中旬 武大附中话剧比赛 武大附中报告厅 高二年级学生

12月下旬

武大附中元旦联欢会

武汉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 高中部师生

全年不定期 武大附中成才讲堂 武大附中报告厅 高一或高二年级学生

全年不定期 武大附中研学活动 —— 高中部学生

特色社团

社团类别 社团名称

播音与主持艺术 武大附中珞珈之声广播站

音乐 武大附中珞珈青木合唱团

音乐 武大附中器乐公社

体育与舞蹈 武大附中舞蹈社

表演艺术 武大附中佐临话剧社

美术 武大附中洛北动漫社

机器人工程 武大附中机器人社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武大附中空模社

英语 武大附中亭梦模拟联合国社团

交通信息

地铁: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广埠屯站

公交:340路、413路、552路、572路、587路、591路(八一路珞珈山站);386路(广八路邱家村站);386路、401路、521路、567内外环路、583路、596路、613路

、618路、702路、709路、810路、夜行583路(珞喻路地铁广埠屯站);59路、510路、518路、538路、703路、715路、728路、804路、905路、夜行518路、夜行703路(珞喻路广埠屯站)

视频

武大附中2019届五班《我的祖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