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武漢大學附屬中學

武漢大學附屬中學坐落於武漢市武昌區風景秀麗的珞珈山南麓,在中外聞名、歷史悠久的高等學府——武漢大學信息學部校園內[1] 。學校有着光輝的歷史,桂希恩、李林、查全性曾就讀該校,也曾培養 出數名院士。

學校純文理高考一本升學率在武漢市市級示範學校中高居榜首,超過武漢市半數省級示範高中。2012至2018年連續六屆領軍人才班(珞珈英才班、雙外語卓越班)重點大學升學率均在85%以上。

目錄

歷史沿革

武大附中建立於1916年4月,時稱國立武昌高師附中,是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今武漢大學)的附屬學校,據《武漢大學校史一覽》記載:「民國五年四月,國立武昌高師始設附中,校址在武昌南路小學。」武昌南路即武昌都府堤,。1918年2月,附中校舍發生火災。以後附中校址幾經變遷,最後搬到武昌曹家巷(現武昌彭劉楊路七四三五工廠內)。校名幾經變更,於1926年12月改名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附中。1932 年國立武漢大學從武昌閱馬場東廠口遷至珞珈山後,於1935年7月在珞珈山南麓的「庚子烈士紀念館」(現武漢大學第一附屬小學教學樓)創辦了新的武大附中,取名私立武昌東湖中學,董事長為時任武漢大學校 長周鯁生先生。

1938年春天,日寇侵略,武漢淪陷,武漢大學西遷四川樂山。1941年秋,武大在四川樂山銅河碥續辦武大附中,校名改為「國立武漢大學附設珞嘉中學」。1946年10月,武大附中隨武漢大學遷回武昌,位於樂山的珞嘉中學由武大畢業的樂山籍教師接辦。武大附中遷回武昌珞珈山後,沿用"武昌東湖中學"的校名,並於1947年秋季恢復上課,校址先在武大工學院(今武大行政大樓旁),後搬回東湖中學舊址(今武大一附小)。東湖中學仍冠名「私立」二字,董事長為張難先先生。

武漢解放後,武大附中仍稱「武昌東湖中學」。直到1951年年底,1952年,學校與武昌博文中學合併,改為省立武昌二中(今武漢市第十五中學)。1958年7月,由武漢大學數學系團總支倡議,經武漢大學黨委批 准,恢復武大附中,取名為武漢大學附屬共青團中學。1959年8月,武漢大學與武漢市教育局協商,武漢大學附屬共青團中學與武漢市第十四中學合併,定名為武漢大學附屬中學,校址位於武昌曇華林。武漢大 學校長李達、副校長何定華等出席合校儀式並發表講話。1963年7月,因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武大附中由武漢大學附屬變為由武漢市直接管轄,武大附中改名為武漢市第十四中學。

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大教職工強烈要求恢復武大附中。1970年2月,武漢大學決定在武大附小的基礎上開設「武大附小初中班」。1972年5月,武大附小及武大附小初中班改為「武漢大學附屬學校」,分設小學部與 中學部。寧錦元任革委會主任,後革委會撤銷,葉欽桂任校長。1980年4月,武大附校將中、小學部分開設立,中學部遷至武大南二門旁的新校區(今武大外校所在地),並更名「武漢大學附屬中學」,葉欽桂接 任校長。20世紀90年代,建立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武大附中初中部)。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為新的武漢大學,上述幾所學校的附屬中學也相應合 並,成立新的武漢大學附屬中學。2007年,位於武漢大學信息學部內的武大附中新校區啟用,初中部、高中部正式「分家」。

辦學歷史

1993年5月,經武漢市教委批准,武大附中與武漢大學外語學院聯合創辦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該校與武漢大學附屬中學合署辦公,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工作方案。自1993年起,初中部單獨招生,高中部按全市統一考試(中考)成績招生。2017年,為配合教育資源整合,學校由武昌區劃歸洪山區。 武大附中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董必武、陳潭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所學校里開展革命活動。陳潭秋的夫人徐全直烈士(1927年在南京雨花台就義)曾兼任武昌師大附中和附小的校長。著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伍修權曾於1924年至1925年在武昌師大附中讀書,然後從這裡投身革命。1924年9月,武昌師大附中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支部,伍修權任團支部書記。 武大附中在八十餘年的漫長歲月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伍修權(武昌師大附中學生),著名的化學家、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查全性教授(抗戰初期東湖中學學生),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導師李林研究員(李四光之女、東湖中學學生),著名的核物理專家、中科院院士、秦山核電站總工程師歐陽予教授(樂山珞嘉中學學生),著名的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楊弘遠教授(新中國成立前後東湖中學學生),都是武大附中老校友中的傑出代表。

教學成績

學校純文理高考一本升學率在武漢市市級示範學校中高居榜首,超過武漢市半數省級示範高中。2012至2018年連續六屆領軍人才班(珞珈英才班、雙外語卓越班)重點大學升學率均在85%以上。 2014年,卡子彤同學被清華大學錄取;劉至遠同學理科683分,名列湖北省第九名,被北京大學錄取。

學校現狀

武大附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校附中。由於位於武漢大學校內,學校面積很小,因為位於武漢大學家屬區內,校園無法擴建,20多年前的規劃面積已經不能滿足需要。近年來招生數量的膨脹加劇了教室不足,曾被學生私下裡稱為「武漢最小的學校」。不過武大附中新校區已於2007年落成,現已分為初中部、高中部兩個校區,校園環境得到極大改善。2004年以來設置了閉路電視系統、班班通系統等校園網絡,2014年全校更新電子白板,新建地下車庫,2018年增設電子班牌,更新了智能校園廣播系統。

按照新高考改革實施方案要求,為體現差異化、突出層次性,學校通過組織多場專題報告向家長和學生宣傳新高考政策,引導學生在兼顧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及專業、職業發展基礎上進行選科,充分尊重學生和家長的選擇意願,結合學校特色落實教學班,按照選科集中與定二走一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教學與管理。

學校堅守小語種、科技創新實踐特色教育陣地,廣泛開拓珞珈山青少年科學院、成才講堂、科技研學,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課程體系,順應了「兩依據一參考」的高考招錄要求,更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多元發展 奠定堅實基礎。

校歌

2001年,為了配合新武大附中的成立,武大附中音樂教研組創作了武漢大學附屬中學(外校)校歌,定名為《奔向明天》 。 「珞珈山美,東湖水清,校園裡盪起朗朗書聲。朝氣蓬勃,風華正茂,任重道遠,壯志凌雲。啊,武大附中(外校)可愛的校園,老師同學親密無間,我們共同奔向,燦爛的明天。

活潑可愛的同學,爭做繽紛的花朵,辛勤耕耘的老師,爭做優秀的園丁。團結勤奮,求是進取,文明有禮,樂於奉獻。涓涓細流,譜寫出時代的樂章。我們共同奔向燦爛的明天。」

學校活動

日期 活動名稱 地點 參與群體

5月上旬

武大附中五四紀念活動

武大附中操場 高一、高二年級學生

5月上旬 武大附中成人禮 武大附中操場 高三年級師生、家長

9月下旬

武大附中、武大外校秋季田徑運動會

武漢大學奧林匹克體育場(九一二操場)、武漢大學工學部田徑場 初中部、高中部學生與教職工

10月中旬 武大附中金秋朗誦比賽 武大附中報告廳 高一年級學生

10月中旬 武大附中話劇比賽 武大附中報告廳 高二年級學生

12月下旬

武大附中元旦聯歡會

武漢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 高中部師生

全年不定期 武大附中成才講堂 武大附中報告廳 高一或高二年級學生

全年不定期 武大附中研學活動 —— 高中部學生

特色社團

社團類別 社團名稱

播音與主持藝術 武大附中珞珈之聲廣播站

音樂 武大附中珞珈青木合唱團

音樂 武大附中器樂公社

體育與舞蹈 武大附中舞蹈社

表演藝術 武大附中佐臨話劇社

美術 武大附中洛北動漫社

機器人工程 武大附中機器人社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武大附中空模社

英語 武大附中亭夢模擬聯合國社團

交通信息

地鐵:武漢軌道交通2號線廣埠屯站

公交:340路、413路、552路、572路、587路、591路(八一路珞珈山站);386路(廣八路邱家村站);386路、401路、521路、567內外環路、583路、596路、613路

、618路、702路、709路、810路、夜行583路(珞喻路地鐵廣埠屯站);59路、510路、518路、538路、703路、715路、728路、804路、905路、夜行518路、夜行703路(珞喻路廣埠屯站)

視頻

武大附中2019屆五班《我的祖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