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钦努阿 • 阿契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钦努阿 • 阿契贝 Chinua Achebe,(1930年11月16日-2013年3月21日),本名阿尔伯特·奇努阿卢莫古·阿切贝(英语:Albert Chinụalụmọgụ Achebe),出身于奈及利亚东南部的伊博村落奥吉迪(Ogidi)的一个信仰新教的家庭,尼日利亚人利亚诗人、著名小说家和评论家。[1]

伊博人的传统中,讲故事十分普遍。阿契贝小时候他母亲和姐姐Zinobia Uzoma就经常给他讲故事,他对这些故事也十分欢喜。他父亲挂在自家墙上的拼贴画、年历以及一些杂书——如《仲夏夜之梦》的简易改写本和《天路历程》的伊博版,也使他受益匪浅。同时,他对村里的那些传统活动,比如经常举办的假面舞会颇感兴趣,他在将来的小说中经常再现那些场景。

阿契贝在大学期间,就对世界宗教以及非洲土著文化发生了兴趣,并且开始创作短篇小说。毕业以后,他就职于奈及利亚无线广播电台,没过多久就迁往大都会拉各斯。

1950年,代后期发表的《瓦解》引起了世人的瞩目。阿切贝的小说关注伊博人的传统、基督教的影响、以及殖民和后殖民时期的文化碰撞。他从伊博人传统的口头文学汲取营养,经常直接引用民间故事、谚语和名句。他还出版了许多短篇小说、儿童文学和随笔集。

非洲文学之父

曾获布克奖、大英国协诗歌奖等大奖,被英国、美国等国多所大学授予二十多个荣誉博士学位,入选“全球百名公共知识分子”。[2]

2013年3月21日,被认为是非洲文学之父的阿契贝逝世,他的成名作《瓦解》(Things Fall Apart)是非洲文学中被最广泛阅读的作品。[3]

教育

1936年,阿切贝进入了飞利浦氏中央学校。学校无视他的抗议,让他在儿童宗教班耗掉了一个星期时光,但他的才智很快被驻校教士发现,于是被调至更高的年级。一位老师称他是班里书法和阅读能力最好的学生。他还参加每周的主日学及每月举办一次的福音派特别活动。有一次发生了大论战,当时新教的反对者质问传道师什么是基督教教义。之后阿切贝将此次事件写入了《瓦解》。

1944年,当阿切贝要升入中学时,他参加了位于奥尼查的声望颇高的丹尼斯语文学校和座落于乌穆阿希亚的声誉更高的政治公学的入学考试,并都获得了通过。

政治公学的学术标准颇为严格,并且十分平等,纯粹以个人能力为衡量标准来招学生。学校里通用英语,不仅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是为了给来自不同语言地区的奈及利亚学生提供交流的便利。阿切贝后来说这要求他们“放弃自己不同的母语并且以殖民者的语言交谈”。这规矩带有强迫性,阿切贝回忆道他受到的头一次惩罚便是用伊博语要另一个男孩递肥皂。

在图书馆开始他的探索之旅

阿切贝开始在学校“美妙的图书馆”中开始他的探索之旅。在那儿他发现了布克·华盛顿的《超越奴役》——一位从前美国奴隶的自传;阿切贝发现这本书故事的悲惨,并“看到了现实的另一面”。

他也读古典小说,比如《格列佛游记》、《大卫·科波菲尔》和《金银岛》,以及关于殖民地英雄事迹的故事,比如H·里德·哈格德的《冒险奇兵》、约翰·巴肯的《祭司王约翰》。

阿切贝后来回忆说,作为一名读者,他“站在对抗土著人的白人角色一边”甚至变得讨厌黑人。“白人善良、公道、聪慧而且勇敢。与之相比,土著人凶恶、愚蠢、狡猾。我对他们厌恶透顶。”

大学

1948年,独立前夜,奈及利亚开设了第一所大学。它一开始仅仅是一所大学学院(即现在的伊巴丹大学),是伦敦大学的伙伴学校。阿切贝在入学考试中获得高分,获得了学习医学的奖学金。一年的勤奋学习过后,他觉得自然科学对他并不合适,故转而学习英语、历史和神学。由于他转了专业,所以失掉了那份奖学金。不过政府和家庭继续资助他,使他能够完成学业。一开始学校英语教学水平就很高,校友中有不少著名作家。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索因卡、小说家伊莱彻·阿马迪、诗人、剧作家约翰·克拉克,以及诗人克里斯多福·奥基博

1950年阿切贝为《校园先驱》写了篇短文《大学生之两极》,这是他首次涉足写作,用反语和幽默的手法称赞了自己同学的智力。[26]随后他又写了几篇关于学术自由和哲学的评论,发表在另一本校园刊物《名流》上。

1951学年度他成为《先驱》的编辑,并干了两年。

上大学时,阿切贝写了他的首篇短篇小说《在乡村教堂里》,这篇小说将基督教的习俗与奈及利亚农村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这种风格在他之后的作品中也有很多体现。他在伊巴丹时所写的其他小说(包括《新旧秩序的冲突》、《死者之路》)探寻传统与现代性间的矛盾,把目光投向两者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当Geoffrey Parrinder教授到大学里开设了宗教比较课之后,阿切贝开始研究基督教历史以及非洲传统宗教。

阿切贝在伊巴丹学习期间,开始对欧洲人写非洲的文学作品持批判态度。他阅读了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卡里的小说《詹森先生》,这部小说描写一名奈及利亚雇工保受英国店主的虐待,却仍然心里很快乐。阿切贝对作者对于非洲文化的无知十分不满。他的一位同学告诉教授说该书唯一能够让人高兴的地方就是主角詹森被射杀。

1953年,阿切贝结束了伊巴丹的学业,被授予二级学位。他为没能拿到最高学位而恼火,并对毕业后何去何从感到不知所措。他回到了老家奥基迪。

开始他的长篇小说

回到奈及利亚后,阿切贝开始修改他的长篇小说(现在被叫作《瓦解》),题目取自叶芝《第二次降临》中的诗句。[4]

1958年,阿切贝将他的小说送往好几家出版社;一些出版社直接拒绝了,他们认为非洲作家的作品没有市场价值。最后它被送Heinemann,那里的主管开始时还很犹豫,直到刚从西非旅行回来的顾问Donald MacRae写了一份简明的报告:“这是二战以来我所读过的最好的小说”。

小说在奈及利亚的反响好坏参半。当希尔试图在西非推销该书时,他遭到了怀疑和嘲笑。伊巴丹大学的教职工觉得由他们的校友出一本能卖的小说是很好笑的。

有些读者则报支持的态度;《黑人奥菲斯》登载的一篇评论写道:“这本书在读者面前完整的创造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伊博人生活图景,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充分表现了一种仍保有在人们记忆中的但已不可挽回的消逝的生活方式。”

在书中,奥康考一直试图摆脱父亲——一个喜欢吹笛的经常欠债不还钱的懒汉的影响,而当白人传教士来到他的乌莫非亚村时,各种矛盾和混乱愈演愈烈。

阿切贝通过探索文化冲突领域的问题,尤其是伊博传统与基督教教义的碰撞,最终回归到那些取材自亲身经历的早期小说的主体上去。

人道与种族

1967年,比亚法拉区脱离奈及利亚后,阿切贝成为比亚法拉独立的坚定支持者并且出任新政权的委员。战争使平民深受其害,暴力和饥荒使得死亡持续蔓延,他向欧洲人和美国人寻求人道援助。

1970年,奈及利亚政府重新兼并该地区时,他参加了执政党,但很快对他亲眼所见腐化和歧视感到失望,又退出了该党。他在1970年代到美国住了几年,

1975年,他的演讲《非洲印象: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种族偏见》成为大论战的焦点,因为他批评约瑟夫·康拉德是一位“彻底的种族主义者”。

1990年,在奈及利亚的一场车祸使他半身残废,之后他又重回美国。长期在纽约哈德逊河畔的巴德学院担任史蒂文森语言文学教授。

2013年3月21日,逝世。

家庭

妻子

克里斯蒂·阿切贝

阿切贝在NBS任职。在那儿他碰到了克里斯蒂·奥考莉,她是那儿土生土长的,刚加入NBS。她的一个朋友发现虽然她们同时被雇佣,但克里斯蒂的工资比她低一级,于是在克里斯蒂找到阿切贝理论,这样他们第一次交谈。克里斯蒂因阑尾手术而住院,她高兴的看到阿切贝带了好多礼物和杂志来看她。

1953年10月22日,在伊巴丹大学内的复活日教堂举办了婚礼。克里斯蒂·阿切贝称他们的婚姻充满信任和相互理解,由于关心和交流之间的冲突,他们结合之初有时也会闹矛盾。然而随著时间的推移,夫妇俩慢慢学会了适应对方。

女儿

齐内罗Chinelo,(1962年6月11日- )。

二女儿

恩万多,(1970年3月7日- )。

大儿子

伊凯楚克乌(1964年12月3日- )。

小儿子

齐迪(1967年5月24日- )。

成名作《瓦解》

1958年6月17日,Heinemann发售了2000套《瓦解》的精装本。据出版商当时的雇员Alan Hill回忆,当时出版社根本没准备好发行它。媒体普遍看好该书,评论家Walter Allen和小说家Angus Wilson也给予了积极评价。

三天之后,《泰晤士文学增刊》撰文说该书“真正成功的从内部视角表现了部落生活”,文学杂志《时代与潮流》也称“阿切贝的风格为有志于文学者树立的榜样”。

《瓦解》(Things Fall Apart)是非洲文学中被最广泛阅读的作品。[5]

从一个非洲人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尼日利亚部落被殖民化的故事,打破了人们对非洲的传统印象,生动地写出了文化冲突和误解带来的重大影响。

生动的描述,宏大的叙事,悲剧性的结局,被称为 “非洲文学的里程碑”。

《瓦解》经典语录

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要经过一连串过渡的仪式,这些仪式使他和他的祖先愈来愈接近。

诚如长者所说,一个孩子只要把手洗干净,他就可以同皇帝一道吃饭。 他常常说,每当看到死人的嘴巴时,他心里就想,一个人要是活着的时候不吃掉他的一份东西,那才愚蠢呢。

没有你陪伴的我 连寂寞都笑我太堕落[6]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Things Fall Apart瓦解 (1958年)

No Longer at Ease动荡(1960年)

Arrow of God 神箭(1964年)

A Man of the People人民公仆(1966年)

上述四篇是著名的“奈及利亚四部曲”。

Anthills of the Savannah荒原蚁丘(1987年)

Hopes and Impediments : Selected Essays希望与困境

Home and Exile家园和流放

内战时期的短篇小说

Girls At War战地姑娘

The Sacrificial Eggs祭祖蛋

儿童故事

Chick and River契克与河

诗集

Beware Soul Brother当心,我心爱的兄弟

评论文集

Morning Yet on Creation Day : Essays创世日前的黎明

The Trouble with Nigeria奈及利亚的不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