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炭疽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槟榔炭疽病
槟榔炭疽病为槟榔主要病害之一,海南各地的槟榔园均有发生。病菌可为害槟榔的叶片、叶鞘、嫩芽、花穗和果实,引起叶斑、芽腐、花穗回枯和果腐。苗圃和刚定植的小苗发病较严重,病株生长衰弱,叶色淡黄乃至整株死亡,重病区发病率可达70%以上,死亡率达30%。幼苗和结果树受害后,病斑累累,并引起落花、落果,严重减产,甚至整株枯死。
为害症状
叶片感病后,病斑形状、大小变化较大,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从0.3cm至20cm不等。病部灰褐色至深褐色,具云纹状,其上密布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盘),重病叶后期变褐枯死。芽(心叶)受害表现褪绿、卷曲,而后出现不规则形红褐色斑块,病组织破裂,幼芽腐烂或枯萎。花穗发病首先在雄花的小花轴上出现,表现黄化,并逐渐变褐色,而后很快从顶部向下蔓延至整个花轴,引起花穗变褐回枯,雌花脱落。绿果感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暗绿色病斑;成熟果受害出现近圆形、褐色、凹陷病斑,而后扩展至全果,引起果实腐烂。高湿条件下,上述各发病部位产生朱红色粘液状孢子堆。
发病规律
田间病株及其残体为此病的主要侵染来源。当环境条件适宜(高湿度)时,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露水、昆虫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潜育期2~4天。该菌可进行潜伏侵染,条件适宜时才表现症状。本菌除为害槟榔外,还可侵染益智、巴戟、肉桂、砂仁、橡胶、忙果等植物。病菌生长温度为15~35℃,最适温度为25~28℃。孢子发芽和侵染要求有水膜或100%相对湿度,因此病害多发生于气温20~30℃的高湿多雨季节。遭受风雨刮伤、日灼、寒害冻伤及虫伤的槟榔树往往发病较重。缺肥、植株生长衰弱及密植、荫蔽度过大、通风透光差的槟榔园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1]
防治方法
1、加强槟榔园管理,合理施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2、苗圃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不要用病叶搭棚,以减少侵染来源。
3、搞好田园卫生,清除槟榔园内的病死叶片和落地的花枝、果实等,将病组织集中烧毁。
4、在发病初期,用1%波尔多液喷雾保护,每隔15天喷1次,连喷2~3次,或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0.2%的敌力脱(丙环唑)、0.25%的代森锰梓福美锌、炭疽福美、苯来特等药剂都能有效地控制此病的发生和扩展。[2]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