欞星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欞星門是「門」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的一種形式,靈星指的是角宿天田星,當早晨東方可以看見天田(商朝稱上田),預示著一年農耕的開始,殷人視為農祥之星加以祭祀,《宋史·禮志二》:「南郊壇制…… 仁宗天聖六年,始築外壝,周以短垣,置靈星門。至理宗景定間,移用於聖廟。又雲國朝郊壇率循唐舊,可知靈星門為唐朝舊制。清陸以湉《冷廬雜識•靈星門》:「聖學櫺星門,當作靈星門。」可知櫺星門與靈星門為同一種建築。壝,《周禮·地官·大司徒》:「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集韻》起土為埒,一曰壇邊低垣圍繞者為壝。牌坊是里坊的坊門,閥閱則偏向私人住宅,烏頭門則是指建築形式而非用途。欞星門在明代為南郊、祭壇、學宮、文廟及親王府重要的大門,隨着建築技巧的發展,明代欞星門不一定是無頂的鳥頭門。
出現時間不晚於唐代。欞星門是從唐代的烏頭門發展而來的 清代只有欞星門名稱。因為牌坊也是從烏頭門發展而來的,所以有人認為欞星門是牌坊的一個支流。中國孔廟建築中軸線上的第一座門是欞星門,傳說欞星是天上的文星,又稱文曲星,把孔子比作文曲星,因此得名。也有說欞星門指的就是天門。所以宮室,祭祀建築(如天壇,社稷壇)壇廟和陵寢建築都設有欞星門。
據當地導遊講解,傳說參觀明神宗之定陵時,若走進欞星門參觀寶頂明樓地宮等,離開時須原路離開從欞星門走出,代表離開帝皇冥宮之意。
歷史
「欞星門」是文廟中軸線上的牌樓式木質或石質建築。「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後漢書》記載,漢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龍宿」的左角,因為角是天門,門形為窗欞,故而稱門為欞星門。皇帝祭天時,要先祭欞星。袁枚在《隨園隨筆》中說:「後人以漢靈星祈年與孔廟無涉,又見門形為窗靈,遂改為欞。」在宋代,欞星門又稱「烏頭門」,文廟修欞星門,象徵祭孔如同尊天。文廟中的欞星門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以後出現的,象徵祭孔如同尊天。後來人們又將欞星解釋為天鎮星、文曲星、魁星[1]。古人認為「天鎮星主得士之慶,其精下為靈星之神」,以欞星命名孔廟大門,象徵着孔子可與天上施行教化、廣育英才的天鎮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學士匯集於此,統一於儒學的門下。
曲阜孔廟
山東省曲阜市孔廟的第一道大門。三間四柱火焰沖天柱式石坊,下設柵欄門,左右接牆垣。坊高10.34米,圓柱上下兩節,前後石鼓夾抱,兩節相交加石戧柱斜撐。
孔廟設門名靈星,喻尊孔如同尊天。「欞星門」三字,系清高宗弘曆題。建於明代,原為木質,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改為石質[2]。
視頻
欞星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古建築欞星門 尊孔如同尊天,古建中國,2018-06-08
- ↑ 孔廟——欞星門,新浪博客 , 201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