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小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梁小斌

 梁小斌安徽合肥人,1954年生,朦胧诗代表诗人。自1984年被工厂除名后,一直靠阶段性的打工为生。他前后曾从事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干部、广告公司策划等多种职业。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上,梁小斌被评为年度推荐诗人。 [1] 

2013年11月11日,梁小斌突然发病入院,脑梗造成颅内血栓面积较大,受视神经压迫双眼已经失明。 [2] 他的困顿境遇立刻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众多诗友伸出援助之手,还有人为他治病组织拍卖。短短十天内,捐款已近百万。 [3]

中文名 梁小斌

梁小斌.jpg

国 籍 中 国

出生地 安徽合肥

出生日期 1954年

职 业 诗人

毕业院校 合肥市第32中学

代表作品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少女军教队》


人物经历=

1954年出生,1972年毕业于合肥市第32中学,同年开始创作诗歌。

梁小斌2.jpg

1976年参加工作,先后为合肥制药厂工人、秘书,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婚育》杂志编辑部主任。

1979年经诗人公刘介绍到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同年10月,《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

1984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同年被工厂除名,之后一直靠阶段性的打工为生。前后曾从事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干部、广告公司策划等多种职业。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4]

除去日常工作的收入,梁小斌还有写作和写书法两个途径来获得收益,但两者都微乎其微。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日记的形式来写随笔,其书卖得不好,给他的稿费也很微薄,他的书属于小众,他的思想随笔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流行文学,虽然有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但这个群体不大,十多年前,梁小斌开始涉猎书法。 [3]

梁小斌3.jpg

个人生活

因病入院

2013年11月11日,诗人梁小斌因脑梗在北京入院,因没有固定收入和社保医保,导致难以承受高额医疗费。连日来,梁小斌面临的窘境和难题成为网上热议焦点,包括深圳在内的全国各地诗人,也在奔走呼吁进行募捐,抢救病中的诗人。

梁小斌4.jpg

作家叶匡政介绍说,梁小斌突然发病入院,脑梗造成颅内血栓面积较大,受视神经压迫双眼已经失明。按照医院说法,梁小斌入院初的10天为治疗的关键期和危险期,但因发病前梁小斌已是高度近视,即使恢复效果理想,术后视力也很难恢复到以前水平。入院后的每天检查治疗费用高达数千元,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梁小斌来说,其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2]

梁小斌的困顿境遇,引起众人关注,自发的捐款也开始有组织地进行。从2013年11月14日发起救助,截至2013年11月24日十天时间里社会各界为梁小斌捐款共计95万余元。2013年11月26日,梁小斌委托诗人刘不伟于微博上发布公告,恳请大家停止捐款。 [3]

代表作品

类型 作品名称 出版社或出版时间
诗集 《少女军鼓队》 中国文联1986年版
随笔集 独自成俑 天津社科2001年版
随笔集 《地主研究》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随笔集 梁小斌如是说 新华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随笔集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不详
随笔集 秋天 不详
诗歌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不详
诗歌 雪白的墙 不详

荣誉成就

雪白的墙》选入了《百年中国文学经典》,《雪白的墙》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2000年《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入选全国通用的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 [1] [5]


获奖记录

文学

▪ 2005 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年度推荐诗人 (获奖)

▪ 2000 入选全国通用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5]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获奖)

▪ 1982 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 《雪白的墙》 (获奖)

人物评价

评论家徐敬亚曾说:“在文学荒原上,中国有两个天真的孩子,一个是顾城,一个就是梁小斌。

梁小斌6.jpg

诗人、评论家叶匡政,也是梁小斌的老乡,他曾说过:“梁小斌可能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群体中‘生活处境最差的诗人’。” [6]

著名诗人、诗歌“下半身”运动发起人朵渔称,“梁小斌很有才华,凭他的实力进入作协没什么问题,但他选择了自由,这一点是我很钦佩的。除了梁小斌,国内还有大批相同经历的诗人,他们不愿进入体制内,不愿被束缚,尤其是流浪诗人,生活上没有固定收入,未来很迷茫,活在当下。”“在当下,诗歌仍然很边缘化,是一种奢侈品。它远离功利,显得和现代的商品社会格格不入,这也是诗人难以走近大众的原因。有很多诗人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他们被国家和众人遗忘,但他们理应得到国家和众人的关注。” [6]

刘不伟说,在诗人高星眼中梁小斌是他当年倾慕已久的诗歌英雄,“年少开始写诗时,他都是我们的偶像”。 [3]

梁小斌的妻子卓女士在说,“梁小斌不善于与人交际,从来没想过求谁,尽管内心有这种渴望,但他不去也不会做这些,其实几年前也和相关部门聊过,但一直没有结果。” [3]

简宁说,“这些年他一直在创作,在中国我很少看到梁小斌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我个人认为这些作品有中国文学中很罕见的一种品质。中国的文学总写皮肤之外的世界,以此映照内心,但梁小斌的写作是内省式的,他写出了一种强大的真实感和思维能力。” [3]

梁小斌2005年被评为年度推荐诗人,推荐语认为:梁小斌诗歌中蕴涵的深情和智慧,是汉语写作历程一个多棱面的见证,难得可贵的是,这样像冰块一样生活着的诗人,通过自己卧薪尝胆的努力,恢复或者说绵延着一种纯粹、高贵的文学理想:以透明消解阴晦,以深沉埋葬浅薄,以少战胜多。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