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科战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查科战争

名 称: 查科战争

发生时间: 1932年9月9日—1935年6月12日

地 点: 大查科

参战方: 玻利维亚 VS 巴拉圭

结 果: 巴拉圭获胜,签订《查科和约》

参战方兵力: 玻利维亚 25万人 巴拉圭 12万人

伤亡情况: 玻利维亚 死亡5万–8万人 巴拉圭 死亡3.5万–5万人

主要指挥官: 恩里克·佩尼亚兰达、何塞·费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维亚

查科战争(西班牙语:Guerra del Chaco),又译为大查科战争、大厦谷战争,是1932年-1935年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两国为争夺大查科北部而进行的战争。[1]


战争背景

格兰查科地区位于巴拉圭河以西、安第斯山脉以东,亚马逊盆地以南,潘帕斯草原以北,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但人烟稀少、缺乏物产。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对格兰查科北部约2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


1884年,智利、玻利维亚、秘鲁三国爆发“南美太平洋战争”。战争中,智利击败玻、秘联军。战败的玻方被迫将唯一的出海口割让给智利,由海洋国家变成内陆国。此后,饱受“无海”困扰的玻利维亚开始致力于“重获出海口”的努力,北查科的战略价值开始显现——巴拉圭河流经北查科,如果能取得巴拉圭河的航行权,就等于拥有一条新的入海通道。不过,这要求玻利维亚对北查科实现完全控制。


到了1928年,另一则消息给本就极为微妙的地区局势火上浇油。美孚石油公司宣布,在北查科地区勘探到大量石油储量。


1920年代,在该地区发现了石油后,两国为争夺石油资源纷争愈加激烈,从1928年起,两国之间频频发生武装冲突。而世界主要石油巨头以及邻近国家也卷入其中,美孚公司和智利支持玻利维亚,英荷壳牌公司和阿根廷则支持巴拉圭。


玻利维亚认为查科大峡谷原本是西班牙所属玻利维亚殖民地的一个行政省,独立后的玻利维亚理应继承其管辖权。但现实中却从未有玻利维亚人在查科大峡谷定居或生活。


与此相反,巴拉圭原住民瓜拉尼人自古就在大峡谷放牧,对该地区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巴拉圭强烈抗议玻利维亚突然要求对查科大峡谷的所有权。终于,从1928年起,玻、巴两国开始在查科大峡谷爆发武装冲突。玻利维亚军队竭尽全力想控制流经查科大峡谷的巴拉圭河,借以获得通向大西洋的入海口;巴拉圭军队则不甘示弱,攻克了玻军在大峡谷建立的要塞,俘虏了驻守的玻军。幸亏国际联盟的干预,两国才未将冲突升级至全面战争。


而玻利维亚在得到了美孚石油公司的巨额贷款,并向英美等国购买了包括坦克、飞机在内的大批新式武器后,军事实力大大超过巴拉圭。


1930年,玻利维亚向英国维克斯公司订购了大量山炮和机枪、2辆维克斯6吨坦克和一批卡登·洛伊德V1型坦克(相当于装甲车)。并且,玻军还从维克斯公司购买了一批量身定做的战斗机。这种战机适合高原作战,被命名为“玻利维亚侦察兵”。此外,玻利维亚还从美、德等国陆续进口了“霍克”Ⅰ型、Ⅱ型战斗机,寇蒂斯“猎鹰”轰炸/侦察双翼飞机,以及容克W.34运输机等,玻空军共拥有约60架先进战机 。


相比之下,由于经济萎靡不振,巴拉圭无力大肆采购军火,巴军装备大多是别国的淘汰货,而且数量也极为有限。据称,当时每7名巴军 士兵才能分到1支被阿根廷淘汰的毛瑟枪。巴空军的战机只有十余架,不是一战的“收藏品”,就是淘汰货,作战效能低下。


除了装备差异,两国军队的规模也相差甚大。巴军仅有3000人左右,而玻军超过万人。


玻利维亚于是在1932年6月15日出兵占领了北查科荒漠中的巴军要塞皮蒂安图塔和博克龙,以这一次小规模边界冲突为借口向巴拉圭正式 宣战,查科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

1932年5月,一位玻军少校乘飞机巡视北查科时,发现一个大湖。由于北查科炎热干旱,玻、巴两国对控制当地水源极为重视。一个面积 广阔的湖泊,战略意义重大。


少校向政府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并很快接到命令:迅速占领该湖泊。于是,他便带领着一支小分队赶往湖边。经过3个星期的艰苦行军 ,当他抵达湖边时却沮丧地发现,巴军已在湖边建起一个有10人驻守的哨所。由于兵力占优,少校决定发起进攻,这个被巴国称为“皮蒂安图塔要塞”的哨所很快陷落。


这只是一次不起眼的小冲突,却引爆了两国的全面战争,查科战争就此爆发。


战争过程

战争初期,巴拉圭由于战争准备不足且装备陈旧,缺少武器,甚至有的士兵没有枪支而使用弯刀作武器。巴军因而明显处于下风。


玻军实力占优,准备也更为充分,连续拿下北查科的科拉莱斯、托莱多和博克龙等3座堡垒。萨拉曼卡于此时暂停攻势,开始积极寻求国际社会干预。


玻国的“如意算盘”是凭借战场上的有利局势获取谈判优势,迅速结束战争,保住胜利果实。然而,在国际联盟调停过程中,玻方提出的“必须获得巴拉圭河沿岸港口”的要求,被巴方一口回绝。同时,巴方还要求玻方将攻占的堡垒和要塞全数无条件奉还。双方分歧过大,调停失败,战争继续。


然而,这次“短暂调停”却给了巴国喘息的机会。巴国在这段时间里进行全国动员,兵力急剧膨胀。


1932年8月初,巴拉圭进行全国总动员,总兵力从3000人迅速扩充到6万人。由何塞·费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维亚(José Félix Estigarribia)中校指挥,于1932年8月12日收复皮蒂安图塔,1932年9月底收复博克龙,1932年10月23日夺取了玻军前线指挥部阿尔塞要塞,歼玻 军1200人。


1932年12月,玻军改由德国将军汉斯·孔特(HansKundt)指挥。孔特是一位老派将军,他的上任并未能改变战局。巴军进攻仍在继续, 战况也越发惨烈,双方不断拉锯。1932年12月,巴军进攻萨维德拉,双方在一块名为“七千米”的开阔地展开血腥战斗。此战,双方共投入2.5万人,依靠堑壕、机枪和重炮进行混战,阵地上尸横遍野,人称“凡尔登绞肉机”南美版。由于孔特指挥失误,草率反击,导致玻 军2个师被全歼,这处战场也因此得名“血腥的七千米”。玻军自此一溃千里。到1932年底,巴军已攻占北查科30多个据点。在短短半年 里,双方伤亡人敌超过3万。


1933年初,玻军集中兵力进攻巴军要塞纳纳瓦,久攻不克,双方损失惨重。


1933年5月10日,巴拉圭正式对玻利维亚宣战。埃斯蒂加里维亚经数月准备,于1933年10月指挥2.5万名巴军在7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起反攻,至12月中旬把战争推向玻利维亚占领的查科地区,歼玻军2个师、俘获8000人。玻军遭此惨败后,由佩尼亚兰达将军接替孔特负责指挥 。


1934年1月,巴军向皮科马约河左岸玻军要塞巴伊维安发起进攻。


1934年3~7月,双方在此展开血战。1934年11月17日,巴伊维安失陷。至年底,巴拉圭控制归属有争议的北查科地区。


1935年1月中旬,巴军进入玻境,推进到帕拉佩蒂河畔。1935年2月,玻军从比亚蒙特斯发起反攻,将巴军击退。此时双方都损失惨重,均无力再战。


战争结果

1935年6月,在国际联盟和周边国家的调停下,玻、巴双方实现停火。1938年,两国代表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签订了《查科和约》。巴拉圭获得北格兰查科地区约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称之为“查科地区”(Chaco);玻利维亚获得约8万平方公里,并得到经巴拉圭河进入大西洋的航行权。阿根廷外长卡洛斯·萨维德拉·拉马斯因成功调解这次战争而获得1936年诺贝尔和平奖。


历经3年的查科战争,使两国共死亡10万余人,其中玻方约6万人,巴方约4万人,超过了这两个小国每年的人口增长数,使这两个本不发 达的南美国家被拖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对于战败玻利维亚的损失更加惨重,加上1883年硝石战争的失败,玻利维亚自独立后已经丧失了约50%的领土。


为了在战争中取胜,两国不惜大举借债,仅玻方借债便高达2.28亿美元。作为债权方,美孚石油公司等跨国企业在战后加深了对两国经济的控制,而维克斯等国际军火商更是直接从战争中获取暴利。另外,阿根廷、美国等国作为调停核心,借机在南美树立起了威望。


正式结束

2009年4月27日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和巴拉圭总统卢戈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签署了双方边境协议,结束了两国长达74年的边境 领土争端。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主持了协议的签字仪式。


该协议标志着1938年玻、巴两国签订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约》中划分的两国边境正式生效。


依据条约,北查科地区约75%的土地划归巴拉圭,玻利维亚则获得经巴拉圭河进入大西洋的航行权。


评价

查科战争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造成玻、巴双方死亡达10万余人,两国经济几乎破产,并引起了国内政治动乱,损失惨重。1935年,双方举行停火谈判,并于1938年签订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约》,条约中双方同意将领土争端提交国际仲裁,并建立一个由拉美各国组成的定界委员会,阿根廷任主席国。定界工作由于北查科地区地形复杂,耗时较长,于2007年最终完成。其后证实该地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储量巨大的油田,而只是勘探失误,查科战争成了石油垄断资本和石油投机者支持下的一场悲剧。正如莫拉莱斯所说:“战争不是两国人民挑起的,它是那些跨国公司推动的,是一场帝国势力争夺资源的战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