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舟(诗经)
柏舟(诗经)
【原文】
泛彼柏舟,
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①,
实维我仪②。
之死矢靡它③!
母也天只④,
不谅人只⑤!
泛彼柏舟,
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
实维我特⑥。
之死矢摩慝⑦!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注释】
①髦(dan):头发下垂的样子。两髦(mao):古时未成年男子的发式, 头发向两边分流。
②实;是。维:为。仪:配偶。
③之:到。矢:誓。 靡;无。
④也、只:语气词,没有实义。
⑤谅。相信。⑥特:配 靡;无。
④也、只:语气词,没有实义。 偶。
⑦慝(te):改变,变心。
【译文】
轻轻摇荡柏木舟,
在那河中慢慢游。
头发飘垂那少年,
是我相中好侣伴。
发誓至死不另求!
我的母亲我的天,
为何对我不相信!
轻轻摇荡柏木舟,
在那河边慢慢游。
头发飘垂那少年,
是我相中好侣伴。
发誓至死不变心!
我的母亲我的天,
为何对我不相信!
【读解】
孩子虽是母亲的作品,母亲虽然时刻心系孩子的幸福与不幸,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是一体,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不会有冲突。
最为常见的是为恋爱婚姻而发生的冲突。冲突的实质,是两 种不同观念的背离和交锋。冲突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价值准则,若 互不相让,便会发生冲突,以至以不嫁或出逃或殉情来表示反抗。
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 觉地从传统、社会、他人那里接受各种支配着自己生活的观念,在 观念的指导之下说话和行动。人们常说环境改变人,其实环境改 变的是人的观念,是人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在母亲对自己的作品——子女的无私的爱之中多少带有一 些自私的因素。她总以为子女是自己辛勤创造的作品,他或她必 须按照她所坚持或信奉的观念去生活,总以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经 验作为参照系,而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子女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说 到底,她是把子女当作私有财产,而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因 此,才会有《柏舟》这样的情况出现。[1]
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2]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诗经》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3]
《诗经》编辑成书的年代约在春秋后期,据说孔子曾经删定过〈诗经〉。到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国辕固所传的《诗》叫《齐诗》,鲁国申培所传的《诗》叫《鲁诗》,燕国韩婴所传的《诗》叫《韩诗》,鲁国毛亨所传的《诗》叫《毛诗》。东汉时,《毛诗》得到了官方和学者们的认同,逐渐盛行,齐、鲁、韩三家《诗》逐渐衰落以至亡佚。现在我们见到的《诗经》,就是毛亨传下来的,我们这里选录的《诗经》,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并广泛参考了其他研究《诗经》的专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