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枢密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枢密院(军委办公厅)原图链接来自 百度 的图片

枢密院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1]

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辽代按南北面官设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枢密院的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控制。

演变

枢密院萌芽于唐朝中后期,经发展,鼎盛于五代,宋代时虽机构渐趋于完备而庞大,但权力已大大下降。

枢密院的建立与发展,经过了几大变化:一变于僖、昭宗时期掌枢密之宦官"堂状后贴黄",夺宰相之权;再变于后梁更用士人;三变于后唐专用武将,"任重于宰相,宰相自此失职";四变于晋宰相兼枢密使,二者合一;五变于枢密使兼宰相再领节度使,自此枢密使权力达到它的全盛时期。

由此可以说,唐末、五代枢密院权力的增长,除本身地位的特殊外,还得力于两种情况,一是唐末恶性膨胀的宦官政治,再是五代军阀割据的武官政治[2]。故北宋结束军阀割据局面后,为防止藩镇割据的重演,改变了枢密兼宰相、节度使这一制度,规定文武分治,枢密院只管军事,且脱离实际指挥兵权的具体事务,它虽与宰相同为二府,但实际已降到副相的地位了。

职能

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以升拣、废置揭帖兵籍;有调发更戍,则遣使给降兵符。除授内侍省官及武选官,将领路分都监、缘边都巡检使以上。大事则禀奏,其付授者用宣;小事则拟进,其付授者用扎。先具所得旨,关门下省审覆。面得旨者为录白,批奏得画者为画旨,并留为底。惟以白纸录送,皆候报施行。其被御宝批旨者,即送门下省缴覆。应给诰者,关中书省命词。即事干大计,造作、支移军器,及除都副承旨、三衙管军、三路沿边帅臣、太仆寺官,文臣换右职,仍同三省取旨。

纵观唐初枢密院只有掌机要文书一人,到宋代成为一个庞大机构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具体制度在人治与法治斗争的狭缝中发展变样的经过。同时也可说明,在根本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任何具体制度无论初设时的主观愿望多么良好,其最后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已经逻辑地证明了这一点。

视频

枢密院 相关视频

“枢密院”是什么?宋代时枢密使的地位颇高,俨然成为军界一把手
宋朝一文一武两大中枢机构:“中书”与“枢密院”是如何分权的?

参考文献

  1. 古代官署和官位名称,个人图书馆,2019-11-19
  2. 五代: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搜狐,201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