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枝城长江大桥

枝城长江大桥又名宜都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枝江市顾家店镇之间的焦枝铁路线上,铁路和公路都设在一个桥面上,是一座公铁两用的连续钢桁架结构桥。公路和铁路设于桁架下弦同一平面上,两桁架之间为双线铁路。铁路桥全长1742.3米,公路桥全长1744.8米。

业主为武汉铁路局荆门桥工段枝城桥隧车间。

目录

历史

该桥于1971年9月大桥合龙。1971年12月26日举行大桥通车典礼仪式[1],当时的湖北省领导人张体学主持剪彩。作为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为数不多的经济建设成果,枝城长江大桥为长江上第三座大桥(仅次于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

社会意义

枝城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三座跨越长江天堑的大型桥梁,位于宜都市枝城镇和枝江市顾家店镇青龙山村。该桥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单层钢梁桥,铁路全长1742.3米,公路全长1744.8米。正桥10墩9孔,长1282.28米。引桥14墩,铁路引桥南岸3孔,北岸11孔。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

枝城长江大桥,使本市与江北变通途。公路引桥两岸均从正桥头向两侧呈“八”字形分开。除公路引桥外,均为平坡直线。载重铁路等级为中—24级,桥定等级为中-22级公路桥为汽-13级。桥下可通大型客轮,在水位为54.4米时,通航净空18米,净宽120米。大桥的建成,使焦枝枝柳铁路连成一线,成为中国第二条南北铁路交通干线。

设计结构

枝城长江大桥,正桥9孔,由1联4×160m带下加劲弦杆的平行菱形桁架梁桥和1联5×128m平行弦菱形桁架梁桥组成。正桥5个桥墩均采用圆形浮式钢沉井基础,其中4个桥墩采用符合岩面高程的高低刃脚,高差最大达3.7m,施工质量良好。

在国内铁路桥上首次采用斜拉桥单层吊索架悬臂拼装架设,塔架高33.14m,用万能杆件拼成,拉索由极限强度1700~1800MPa的φ5高强度钢丝组成,两端设有锚具。圆形钢沉井的受力、制造、施等方面均优于矩形沉井。于1971年9月竣工。

历史背景

枝城长江大桥[2]是继武汉南京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3座长江大桥,它将焦枝和枝柳铁路连通。该桥北接枝江顾家店的青龙山,南连枝城镇的白虎山,铁路桥全长1742.3米,公路桥全长1744.8米(单面)。当你漫步于公路桥上,俯瞰奔腾的江水时,可曾知道这铁路两边公路桥是后来增加的吗?

1970年春,枝城长江大桥正处于紧张施工之中,其主桥墩已基本完工,当时,武汉军区付司令员、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付主任兼焦枝铁路工程总指挥孔庆德将军,驱车来到大桥工地视察,当他看到只有铁路桥而无公路桥时,就问陪同人员为 什么没有,施工负责人说是原来就没有设计公路桥。孔付司令问能不能增加公路桥,施工负责人说:“上设公路桥面则铁路桥钢桁梁高度不能超过10米,现在桁梁高度为20米,上面再设公路桥就会影响大桥稳定性。”孔付司令说:“上面不行,能否和襄樊大桥一样在两边设呢?”施工负责人答只要有施工图纸就行,孔付司令当即指示施工方要做好准备。返汉后,孔付司令就到北京,向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汇报。

根椐周总理的指示,铁道部修改了设计方案,增加了公路桥部分。修改后的枝城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位于同一平面的两用桥。公路桥单线长1744.8米,正桥10墩9孔,长度为1282.82米,上部结构以5号墩划分,江南部分是一联160米跨度有下加弦连续钢杵梁,南北两部杵高均为20米,宽均为10米,主杵外两侧有以主杵下弦接点处延伸臂而出托,宽5米单车公路桥面和1.5米宽的人行道,公路引桥14墩,公路荷载为汽—13吨,挂—60吨。由交通部第三工程处组织施工,并决定立即动工。

当时,枝城长江大桥建设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孔付司令明令,在大桥工地不准串连,不准搞各种批斗会,一切按军队要求,所有民工以部队建制组成,全体人员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尽快将大桥建成。当时尽管是全国到处都在“停产闹革命,”但大桥建设没有受到干扰,仅用两年时间枝城长江大桥就竣工通车。

视频

枝城长江大桥 相关视频

坐着火车过长江!K473次列车自北向南通过枝城长江大桥
视频: 枝城长江大桥 (我的家乡我的枝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