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石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石城(1922―2005年)男,汉族,江苏省南汇(今属上海市)人,琵琶演奏家。一个中医世家,同时也是精通琵琶演奏的音乐世家。6岁时他开始跟父亲学习演奏琵琶、二胡、三弦、扬琴、京胡、箫等乐器,12岁时已对江南丝竹著名的传统八人曲熟于心、吟于口,能与人合奏《欢乐歌》、《慢三六》等乐曲。

幼年随父学民族乐器。师承《养正轩琵琶谱》,继承了浦东派琵琶演奏技巧。1941年毕业于中国医学院,后在上海行医。1956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有《琵琶演奏法》,编有《琵琶曲谱》、《琵琶教学法》等。新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奠基人,杰出的民族音乐教育家、理论家,著名琵琶演奏家、编曲作曲家,中国琵琶“浦东派”第六代宗师,中央音乐学院资深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琵琶研究会会长

名医转音乐

1941年,林石城先生在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琵琶“浦东派”第五代宗师沈浩初先生收他作惟一的入室弟子[1],他也成为浦东派第六代正宗嫡派传人,尽得浦东派精华。同时在沈师的鼓励下,先后向“平湖派”吴梦飞先生,“崇明派”樊少云先生,“汪派”汪昱庭先生学习,与杨少彝、孙裕德等先生有着良好的琴谊,博采众长,卓然成家。 40年代,林石城先生已是江南琵琶名手,是“春秋集国乐社”、“上海国乐研究会”、上海第一医学院国乐队等社团的顾问或音乐指导,每周末都在广播电台作现场演奏。上海解放初期,他在上海市总工会成立大会上演出了由他创作的《学生操》,一时轰动。1948年,他改编了《婆媳相争》、《秋思》,开始琵琶音乐创作,许多青年学子登门求艺,叶绪然刘德海李国魂等人是最早的一批学生。

当时,林石城先生已是沪上名医,对中医、西医融会贯通,善治许多疑难杂症,尤擅妇科不孕症的治疗。傅雷刘海粟等社会名流都长年找他看病,他收入颇丰,家道殷实。但林石城先生说,“好大夫千千万万,沈师的传人只有我一个,不能让浦东派从我手上断绝”,早就立下了“弃医从乐”的志向。

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聘请他北上任教[2],他毅然关闭了自家诊所,从此将整个生命和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琵琶,奉献给了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 到中央音乐学院后,林石城先生是当时仅有的4位民乐教师之一,也是惟一的琵琶教师,独自承担起学院大学、中学、附小的全部琵琶教学工作,编制了《工尺谱常识》、《琵琶演奏法》、《琵琶曲谱》等各类教材。为了丰富琵琶教材,他刻苦学习各地民间音乐,并把它们改编成琵琶演奏谱,曾先后收集和编订了《滴水摆莲花》、《渔家乐》、《出水莲》等近百首民间乐曲,是有史以来系统编撰琵琶教学院校教材的第一人。

貢獻

林石城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浦东派琵琶大师,新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奠基人,杰出的民族音乐教育家、理论家、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研究会会长。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整理和总结中国传统琵琶艺术,开创中国专业琵琶教学,总结和发展琵琶演奏技术,建立系统完整的专业琵琶教学体系,提倡尊重传统的学术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倡导尊师重德教书育人的学风,培养出一批杰出的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整理記寫了《養正軒琵琶譜》、《鞠士林琵琶譜》、《陳子敬琵琶譜》等。對《怡怡室琵琶譜》中的某些樂曲,也作了整理記譜工作。還編寫了《琵琶三十課》、《琵琶練習曲選》、《林石城琵琶曲選》等大量琵琶教材和其他有關中國音樂的書稿,為中國音樂的理論事業,填補了一些空白。[3]

參考资料

  1. 姜燮富; 姚秉楠. 浦东今古大观: 上海浦东开发区.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 
  2. 颜维琦; 李娇. 浦东派琵琶今安在. news.gmw.cn. 2017-11-25 [2019-03-31]. 
  3. 纪念林石城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culture.people.com.cn. 2012-11-23 [2019-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