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松峰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松峰山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风景区。

位于阿城市松峰山镇东南3公里,南距平山镇约15公里。松峰山是张广才岭余脉中一个独立山峰,海拔约627米,面积约80平方公里,在地貌上属于假喀斯特地形。因其峰形似双乳,又临阿什河上游的支流,金代称为金源乳峰。[1]

景区介绍

松峰山以山上各峰古松苍翠而得名,除烟筒峰外,主要的山峰有乳头峰、狮张嘴峰、棋盘峰、石景峰、天井峰、北峰等。 山岭峰峦叠障,松林遍生,环境宁谧恬静,是金代和清代著名的道教圣地。现存有太虚洞、曹道士碑、海云观、围棋盘、拜斗台、天井、石室、黄经坛、道士墓等金、清两代道教活动遗迹。

松峰山 史称"双乳峰"、"金源乳峰"是东北最早的道教胜地。 松峰山山险石奇、洞幽水妙,有着天降仙境之美誉。这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厚重的道教历史文化,淳朴的乡村特色。非常适合周末家人自驾车旅游或度假游。松峰山是金代皇室避暑、狩猎的园林,至今仍有曹道士碑刻、拜斗台、石刻围棋盘、金源太虚古洞等遗存。清代以来被称为东北八大名山第一奇观。

景点特色

松峰山由主峰烟筒峰和形态各异的乳头峰、狮吼峰、棋盘峰、石景峰等群峰组成,占地面积14.7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27米,平均坡度60,陡峭险峻。在石景蜂下尚存两座清代道教庙宇——海云观和藏经楼, 建于嘉庆年间。海云观依山而建,背靠着陡崖,右边石阶通往拜斗台,相传是道士参星拜斗的地方。 烟囱峰海拔高度627米,因其峰高,顶端状若石孔,因而得名。其峰险峻挺拔,气势巍峨,登临下望,有一览群山收足下之感。 狮吼峰在主峰南侧。势如凶猛怒吼的雄狮向山间扑去。

棋盘峰与狮吼峰相距百余米,是当年道士们下棋闲游之地,山顶峰原有的石桌、石凳和古棋盘保存完好。 棋盘峰西侧的石井修,是松峰山著名的一景,高山之上有一小石井,井水不绝。主峰南坡,半山腰有一石洞,高35米,宽4米,穿山而过。洞内立有金承安四年(1199年)石碑一块和宣统三年(1911年)立石碑两块。金承安四年所立石碑记述了道士曹道清简要生平和修道经过,是黑龙江省发现的金代唯一有关道教的碑刻。 在石井峰下,尚存海云观和藏经楼两处遗址,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当年道上在松峰山金代道教遗址上重修的寺庙。从海云观西北侧登石阶可达清末所修的释斗台,台上尚遗有石桌、石凳,是当年道士们朝拜星斗的地方。

主要景点

松峰山除七大古迹之外,更有令人流连忘返的九大自然景观。海拔627米的至高点烟囱峰,高耸入云,近前望去犹如用大块岩石层层砌成的“烟囱”;奇绝险峻的北峰;张口怒吼的“狮嘴峰”;怪石峥嵘的鸡冠峰;奇峰突起的祈祷圣地小南山;“独坐山门迎客来”的石猿;“液池碧澈饮甘甜”的不绝泉;“两侧奇石相对出”的一线天;神州无双地的六十元辰雕像……

太虚洞

位于松峰山主峰山腰处,俗称“穿心洞”。是金代最初的道观和道教活动场所,金代道士萧抱珍就曾在洞中修炼。该洞原为一个较大的自然岩洞,后经人工修凿,成为穿山石洞。洞长17.5米,洞高2.64米,宽3.27米,前口略大,洞内稍弯曲,呈“S” 形。洞口上方岩壁上刻有“松峰山太虚洞”6个大字,其下刻有两行小字,已残缺难辨。洞内原有4通石碑,其中1通为曹道士碑,现藏于金代道教博物馆;另1通为清代刊立的记述海云观历史的石碑,于“文革”中遗失;其余两通为民国时期刊立的“永垂不朽” 碑和日伪时期刊立的“传流万古”碑,尚存洞中。“永垂不朽”碑已残断,碑阳为伪康德二年(1935年刻的捐款碑记,碑阴为清宣统三年(1911年)海云观监院报捐学田文并批。此碑碑阳文字为利用宣统碑改刻。“传流万古”碑刻于伪康德二年(1935年,已残断,碑阳记载王教参建观修行,碑阴刻始祖王教参及六代弟子101人。前后洞口原有石砌台阶,洞后台阶于“文革”中拆除。为保护游人安全,1986年在后洞口安置了铁扶手。

曹道士碑

是金代承安四年(1199年)门徒弟子为在此修道并羽化的曹道清刊立的,汉白玉雕刻。碑额损坏,仅存篆书“曹道士碑”、“崇”、“建道”几字。碑身高1.03米,宽0.65米,厚0.13米。碑阳四边刻卷草纹,正文12行,每行25字,记述了曹道士的生平事迹;碑阴刻立碑者题名14行,共34人。碑文为楷书,字体清秀,个别文字已漫漶不清。下有花岗岩雕刻的束腰莲花碑座,已残。该碑是黑龙江省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有关金代道教的碑刻,对研究金代历史及道教文化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可惜于日伪时期损坏。

海云观

位于松峰山主峰下一处较平坦的地带,是清道光年间道士王教参在金代庙宇废墟上重建的道观。日伪时期被日军炮火炸毁,经1981年、1986年两次维修,恢复了正殿和藏经楼。正殿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3间,面积约80平方米。观前有木质走廊,与观同长同高,宽2.8米。观内塑有神像。藏经楼亦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面阔1间,进深1间。门脸处有女儿墙,墙高2米,通高5.28米。

围棋盘

位于太虚洞上部的棋盘峰上,为金代道士弈棋休息之所。棋盘峰为一巨大方石,因刻有棋盘而得名。棋盘刻于方石正中,为边长62厘米的正方形,纵横各19格。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棋盘刻痕已稍显模糊。棋盘两端可各坐1人,北侧再无屏障,距地高约50米。

拜斗台

位于松峰山主峰顶上,是金代道士参星拜斗之所。该台为一块顶部面积约10平方米的巨石,台上原有石桌。台下小路曲折陡峭,为保护游客安全,1986年为小路铺设了石阶,并设置了铁扶手和铁护栏。

天井

位于太虚洞与拜斗台之间的天井峰顶端巨石角上,为金代道士饮水养生之所。天井峰因上有天井而得名。天井为一个比鹅蛋略大的椭圆形洞,深约20厘米。传说天井中的水四季不绝,每年端午节时有明目神效。因此,每逢端午节,周围百姓蜂拥而至,争相饮用。

石室

位于太虚洞东侧100米的山腰平缓处,为金代道士供神位之所。石室依山而建,由方石和条石砌成,长5.2米,宽2.6米,高2.6米,有石梁3道,其上有石脊3层。室门处墙壁已坍塌。石室顶部覆有约30厘米厚土,靠近门面处长了一棵榆树,树根左右分开,紧紧围住屋顶。石室前有一水井,内多泉水,四季不断。 黄经坛位于太虚洞北200米处,是金代道士祭祀天地和超度亡灵之所。该坛为一块大岩石,四周裸露,顶部有树木花草。岩石北部刻有“黄经坛”三字。

道士墓

位于松峰山西部山坳林木间,是清代在此修行并羽化的道士之墓。道士墓原有200多座,均为石墓,一部分在日伪时期毁于日军炮火,剩下的在“文革”时期被拆除殆尽,拆下的石料被用来修建校舍。1986年山河镇(今松峰山镇)政府收回部分石料,在道士墓原址重建了8座石墓、6座砖墓。砖墓均为四边形建筑,而石墓则有四边四层、四边六层、四边八层、六边七层以及圆柱体几种。一号墓比较完整,墓前有碑,字迹清晰,是海云观第五代弟子祖至刚之墓。其他墓有的无碑,有的有碑但字迹模糊,无法辨识。[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