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昌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杨昌浚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昌濬(1825年—1897年),字石泉,号镜涵,别号壶天老人,晚清军事将领,湘乡县神童乡丰乐三十八都(今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西阳镇)人。

  • 他自幼聪慧,身材魁梧,臂力过人,二十岁跟随道员罗泽南读书,二十五岁补县附学生员。
  • 太平军兴起之后,他追随左宗棠曾国藩等创办湘军团练出身,授予训导、教授等职位,后因父亲病重请求回家。
  • 咸丰十年(1860年),左宗棠帮办两江军务的时候招揽杨昌濬复出,任知县加同知、衢州知府、浙江储运道、浙江布政使、浙江巡抚等职。
  • 任浙江巡抚七年,因错批“葛毕氏谋害亲夫”案被革职。光绪四年(1878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杨昌濬在帮办军务中再次崛起。
  • 先后担任甘肃布政使、署理陕甘总督、漕运总督、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官至太子太保。
  • 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杨昌濬在湖南省城长沙病逝,清政府诰赠其为太子太傅。杨昌濬工诗词书画,博学多才。
  • 著有《平浙经略》、《平定关陇纪略》、《学海堂课艺》、《五好山房诗稿》等。

基本信息

姓名    杨昌濬  
字号    字石泉,号镜涵,别号壶天老人      
别称    杨昌浚      
民族    汉     
官职    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追赠    太子太傅.     
出生地   湖南湘乡
出生时间  1825年  
去世时间   1897年 
所处时代   清朝   
主要作品   《平浙经略》、《平定关陇纪略》    
主要成就   平定太平军,随左宗棠收复新疆,抗法保台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 道光五年(1825年)农历九月初九,杨昌濬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神童乡丰乐三十八都(今湖南省娄底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埠桥街道办事处宋家村居委会)。他自幼家贫如洗,其父亲杨仲明是当地乡村里的普通手工艺人。道光十五年(1935年),他九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杨昌濬往左氏芭蕉山馆拜著名的湘军将领罗泽南为师,学习程朱理学和武艺。咸丰元年(1851年),他考中生员。
  •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他跟随罗泽南在籍组织团练。咸丰四年(1852年)夏天,他跟随罗泽南转战湖北;十月,罗泽南率湘军所部攻太平军于田家镇对岸半壁山,杨昌濬逞勇先登,罗部接连攻下广济、黄梅,杨昌濬因为几次战役功劳都很大被提拔为训导(县学教官副职)。后来他又跟随湘军出征江西、安徽的太平军,在枫树岭与太平军大战,连续攻下德兴等地,又在高沙大战,下攻下婺源,多次建立功勋,被迁为知县。[1]咸丰六年(1856年),他与刘蓉在家乡办理团防,被提升为教授(府学教官);就在这一年,他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孝三年。

进入左幕

  • 咸丰十年(1860年)五六月间,左宗棠在长沙金盆岭编练“楚军”,杨昌濬以三个月为期应邀入幕;八月,他跟随“楚军”取道醴陵进入江西;十月,杨昌濬与总理营务的王开化率领四营在赣东北的枫树岭大败太平军;十一月,杨昌濬率亲兵营攻陷德兴、婺源,遂迁知县,加同知衔。
  •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为牵制太平军,缩小太平军的控制范围,配合湘军对天京的作战,清廷命左宗棠 为浙江巡抚后率领“楚军”全部8000人进入浙江地区,与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的20万人马作战。 [2]三月,会攻石门花园港,他们越过河流进入花园港之内,忽然北风刮起,大雨如注,清军的火箭失去了作用,枪炮也无法点燃,所以不得已撤退;其后左宗棠部其余军队进攻江山,杨昌濬与刘典、刘璈分三路攻石门,破垒七座,终因太平军奋力坚守,未能得逞。五月,左宗棠因为杨昌濬性情恬裕,屡辞保荐,廉明笃实,晓畅戎机推荐他为浙江省道员衔;七月,左宗棠攻龙游(今并入浙江省衢县、金华县),杨昌濬率军在莲塘、孟塘等地击溃太平军。李世贤因为龙游告急,分兵三路赴援,中路攻取了清军刘培元的大营,杨昌濬依靠高山的地形向下攻击,击破中路的太平军。九月,左宗棠经过与李世贤的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皖浙边境的衢州府,命杨昌濬为衢州府知府。同年十月,天京(今江苏南京市)告急,李世贤派李尚扬李遇茂刘政宏等扼守汤溪(今并入浙江金华县)、龙游、兰溪,自率一军回援天京。

镇压叛乱

  • 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清军攻陷汤溪。龙游的太平军因腹背受敌,弃城往东跑。杨昌濬等蹑踪追至汤溪,与清军蒋益澧部内外夹击,再次击败太平军;九月,清廷授杨昌濬为浙江粮储道;十一月,与蒋益澧黄少春等合兵共一万三千余人进攻余杭西北;十二月初三,杨昌濬进攻杭州北门,两军激战。这时,雨雪兼旬,太平军坚守不动。二十五日,天气放晴,杨昌濬等连破余杭五卡。第二天,再攻余杭北十里的林清堰(康王王海洋驻地),中伏败退。[3]
  • 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二十五日,杨昌濬率军破杭州、余杭,加按察使衔;三月,左宗棠入驻杭州,杨昌濬奉命督清军北上,攻占湖州府(府治在今浙江吴兴县)武康县城(今并入浙江德清县);然后分兵进驻三桥埠,与湖州南路清军连成一气;五月,湖州太平军往逃至泗安、梅溪,杨昌濬由牌头进桐岭进行阻截;六月,北攻安吉受挫;七月,安吉太平军弃城西走,杨昌濬率各营由吉安、孝丰(今并入浙江安吉县)追至安徽宁国县境,与刘璈部合击太平军,抓获太平军七千余人;十二月,授浙江盐运使,旋升浙江按察使。
  • 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左宗棠上奏朝廷,称杨昌濬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鞠躬尽瘁为朝廷效力,功劳卓著。朝廷能否对其恩赏,请求朝廷恩准将杨昌濬从浙江按察使提升为加布政使衔,并赏给杨昌濬以下三代二品官衔的封赏,以示优异。
  • 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左宗棠督军前往福建,清廷命杨昌濬为浙江布政使,负责处理浙江善后事宜。同治八年十二月,清廷又命杨昌濬为署理浙江巡抚。

为官浙江

  • 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杨昌濬正式担任浙江巡抚一职。经历多年战争摧残后的浙江百废待举,杨昌濬带领浙江百姓凿湖导河,兴修水利,发展农桑。杨昌濬曾作诗:“手植垂杨三万株,春来新绿满西湖;他年若过双堤路,漫道棠阴继白苏”。“天津教案”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联合向清政府“抗议”,并在天津、烟台集结军舰示威。
  • 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杨昌濬亲自前往往宁波、镇海,巡视海口,筹办防务。他上奏清廷说:“我们想要自强的办法,最好学习西洋人的军事技艺,学习他们的长处。
  •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初四日,他又就海防问题上折,认为日本侵台事件虽已了结,但难保日本以后不会借故向我国挑衅,所以为了抵御外辱的长远打算,必须要依靠备战进行坚守。即使是保持如今的和局,也要有所准备,又称:“外国的军事虽然强大,如果我们的百姓齐心协力,他们也不敢在众怒之下公然挑衅,所以我们必须要整顿吏治,以此来巩固民心”。此时,浙江象山、宁海两县农民常偷渡去滨海“封禁”的南田岛耕垦,杨昌濬认为不应该干涉,遂奏准弛禁。光绪元年(1875年),杨昌濬因余杭葛毕氏案被革职。

任职西北

  • 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杨昌濬又被起复,左宗棠因西征事务繁杂,帮办刘典因病求去,遂上奏清廷,调杨昌濬代刘典主持后路军政事务。[4]杨昌濬于十二月抵达兰州,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获四品顶戴。
  • 光绪五年(1879年),又获准专折奏;九月,获二品顶戴,署理甘肃布政使。
  • 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杨昌濬因为曾经为筹措西北的军饷出过力,所以获头品顶戴;七月,左宗棠在哈密奉诏回京;十一月,杨昌濬护理陕甘总督,与刘锦棠会办新疆的善后事宜,对新疆建省做出了重要贡献。
  • 光绪七年(1881年)八月,朝廷授杨昌濬甘肃布政使的职务。
  • 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又任漕运总督之职。

总督福建

  • 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初三,法国舰队袭击福建水师和福州船政局,对中国的东南海防造成很大损失;七月九日,清廷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福州将军穆图善、漕运总督杨昌濬作为他的副手;同年七月二十八日,清政府任命杨昌濬为闽浙总督,领兵督防台湾;十二月底,法军集结在妈祖澳,杨昌濬率亲军巡视沿海营垒,出福州巡视闽江下游南、北岸,又至闽江口长门、金牌炮台视察,并检阅守军。他命军队从马尾江底打捞出18墩大炮,分别安装在长门、金牌等处,在林浦、魁岐、闽安等重要门户巩固了防守力量。同时,他下令撤除各海口水道的标识,在沿海各港口遍布水雷。其次是他进行了军纪和兵制的整顿,在兵营中重振旗鼓,命令军士试枪放炮,壮大声威,同时在兵营中淘汰老弱增加年富力强的士兵。[5]
  •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杨昌濬兼署福建巡抚;光绪十二年(1886年),杨昌濬等上疏,指出:“台湾是中国前往南洋的门户,也是中国沿海七省的前沿,朝廷将台湾改设巡抚,可以加强对台湾的控制,这是保卫我国东南海疆的大计啊”,又上书说:“福建和台湾本来就是一省,如今将其分为两部分,还仍然应该唇齿相依,让他们互为犄角、相互援助”。在推动台湾建省的问题上,作为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杨昌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决定将台湾从福建分立成省,命杨昌濬与刘铭传共同筹备建立台湾行省。为了使台防能有确实保证,他积极设法筹措经费,建议由闽海关、福建各库局每年协银四十四万两,加上其他各海关协银共成八十万两。

晚年逝世

  •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杨昌濬调补陕甘总督;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因慈禧太后六十寿诞被赏加太子太保衔。
  •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甘肃的回族势力掀起反清起义,很快就席卷湟中、河州(今甘肃临夏)、狄道州(今甘肃临洮)一带,杨昌濬因防范不严,镇压不力而被清廷革职留任;十月,开缺回籍。 [6]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杨昌濬在湖南省城长沙病逝。逝世后,清政府诰赠其为太子太傅。

人物成就

  • 镇压太平军: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起义军由广西入湖南,杨随罗泽南率团练抗拒。咸丰四年(1654年)七月,受曾国藩派遣,去湖北罗泽南军营帮办军务。参与破田家镇,合围九江等战事中有功,授训导。咸丰六年(1856年)六月,因父病重请归,后在杨家滩李续宾家塾教书。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部由永州攻宝庆,杨与刘蓉在娄底办团练,拒太平军于界江坳(今新邵县境),升教授。咸丰十年(1660年),左宗棠帮办两江军务,招杨复出,再次参与围剿江西义军,先后攻陷德兴、婺源,升知县加同知。
  • 抗法保台: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七月三日,法国海军突袭我闽江船舰,炮轰马尾造船厂。七月六日,清廷对法宣战。九日,急派漕运总督杨昌濬赴闽。十八日,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命杨昌濬帮办军务;二十七日清廷又任命杨昌濬兼任闽浙总督并兼福建巡抚,领兵督防台湾。当日,杨即调兵遣将,率驻防在江南的湘军4个营、浙江1个营,由驻地江苏淮安起程赴闽,并派员赴湘招募兵勇10个营。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下旬,杨昌濬到达福州。时基隆失守,法军重点进攻台北。台北守将刘铭传,飞书告急,杨昌濬闻讯心急如焚,立即调拨兵勇,渡海增援,并派员由澎湖浅水小口运送饷械赴台,接济刘铭传。九月五日,台湾全部海口皆为法军所封锁,闽台交通完全中断。杨昌濬以非凡的指挥能力,周密部署潜渡鹿港、新竹,保证粮械饷银的供应。他在福州、泉州、厦门,分别设立专门传递闽台信息的机构。十一月初,杨派遣熟悉台事的厦门富绅叶文澜,将闽饷12万两汇给台湾商人,转交台北刘铭传,十二月又向台湾汇送十余万银两,并增派湘军17营,补充器械。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清军全部顺利渡台,终于挫败法军,确保台湾平安。作为闽台战区抗法副统帅,杨昌濬虽没有亲赴台湾抗法,但他在福州调兵遣将,督办后勤,做了大量工作,为抗法保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7]
  • 台湾设省:中法战争结束后,全国朝野有识之士,无不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之重要:它是东南七省屏障,南洋之枢纽;建设台湾、巩固海防已是刻不容缓。但是,此事在朝廷却引发了一场争议。钦差大臣左宗棠奏请“台湾设省”。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月,杨昌濬对建省所需的浩繁经费提出了解决方案,建议由闽海关、福建各库局负责每年协银44万两,请其他各省哳银36万两,共凑80万银两支援台湾,以5年为期。[7] 

人物轶事

  • 薯蔬总督:杨昌濬是不忘本之君子,出身贫寒的他跟随老师罗泽南加入湘军后,虽官位不断迁升,并位至陕甘总督、闽浙总督,但始终过一种俭朴的生活,保持清廉自好的品质,被人称为“薯蔬总督”。有一年,杨昌濬回湖南老家,偕夫人徒步去拜望岳父,岳母准备设宴款待,杨昌濬急忙阻止:“我久不吃家乡的红薯、豆腐、蔬菜,只此几样便够。”并招呼夫人一同下厨。吃饭时,作陪的都是儿时旧人,见他筷戳红薯,吃得香甜爽口,都称赞他是不忘根本的“薯蔬总督”,“薯蔬总督”的美名由此传开。[8]
  • 审案不公:杨昌浚因“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而偏袒湘军下属,当好好先生,导致冤案,从而被人嘲弄,自己也备受心灵上折磨。在此案中,杨昌浚过于轻信下级,一意袒护州县官员,企图维持原判。清廷追究责任,杨昌浚以“既不能据实平反”,又对下属“始终回护”被撤职。但左宗棠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高度评价了他担任浙江巡抚七年的这段历史:“杨昌浚以余杭案去官,时论异同,臣固无庸置喙;然观浙民去思之切,亦足见其无负于浙人也。”[8] 

人物评价

  • 《清史稿》:“昌濬性和巽,而务为姑息。”“性和撰,而务为姑息”。
  • 《福建船政史稿》:“太子太保杨昌濬,为巩固闽台海防,歼灭海盗,居功至伟。”
  • 左宗棠:“实属尽瘁驰驱,劳绩卓著。可否仰恳天恩,俯准将浙江按察使杨昌濬赏加布政使衔,并赏给该员三代二品封典,以示优异。”

史书记载

  • 《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 [9]

相关视频

  •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真相难以置信!最后变成了官场的斗争?!

参考资料

  1.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从征赣、皖,战枫树岭,下德兴,战高沙,下婺源,频有功,迁知县。
  2.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同治元年,从左宗棠入浙,规江山,与刘典、刘璈分三路攻石门,破寇卡数重。进取花园港,纵火燔其棚,会天雨,止。其秋,规龙游,昌濬御寇莲塘,破之;又败之孟塘,寇逸。李世贤闻警,遣悍党赴救,中路寇方攻刘培元营,昌濬自山下击,寇大溃,迁知衢州府。
  3.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城拔,授粮储道。与蒋益澧合兵万三千战馀杭城西北,寇益浚壕树垒拒师。昌濬攻北门,寇出战,会诸军击之,寇却,昌濬连夷五卡。次日,攻林清塘,去城北十里,汪海洋老巢也,昌濬觇寇垒阻水,虑日暮为寇乘,乃退师。
  4.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光绪四年,起佐新疆军事。数迁至漕运总督。
  5.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闽浙总督何璟自以不谙兵事,请解职,遂命昌濬代之。昌濬未至军,而佩纶已遁,事下宗棠、昌濬。
  6.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督甘日,左右通回匪,莫能制,枪械反资寇,遂酿成湟中河、狄乱。昌濬檄各路募土勇助战守,电令提督 雷正绾往河州镇慑, 张永清往 西宁策应,苏员屿往巴燕戎甘、都堂驻防,并具起事颠末以上。事闻,严旨责其庸聩,乃罢官。
  7. 7.0 7.1  杨昌浚 抗法保台主持台湾建省.娄底新闻网.2015-05-06
  8. 8.0 8.1  杨昌浚:苍茫水天一杨柳 .娄底新闻网.2015-05-07
  9.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国学导航.201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