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承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承宗

来自搜狗网 的图片

中文名; 杨承宗

民族; 汉

逝世日期; 2011年5月27日

毕业院校; 上海大同大学

国籍 ; 中国

出生日期;1911年9月5日

出生地 ;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

目录

1人物简介

2研究领域

3个人事迹

给毛泽东带信

奠基放射化学

为原子弹加铀

4人物评价

5词条图册

杨承宗(1911年09月05日~2011年05月27日)[1],杨承宗男,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八坼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化学奠基人[2],中国科技大学建校元勋、原副校长[3],中国

科技大学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原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安徽合肥市合肥学院名誉校长。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

1934~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1947~1951年,在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随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获博

士学位。1951年秋回国,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主任[4]

人物生平

杨承宗先生1911年9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

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

1934~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47~1951年,在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随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

1951年秋回国,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主任。

2011年5月27日上午8点45分,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大建校元勋、原副校长、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原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合肥学院名誉校长

杨承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相关信息

1960年,苏联毁约停援,撤走全部专家。1961年春,杨奉二机部命到北京铀研究所任业

务副所长,带领该所科技人员研究成功从我国含铀只万分之几的铀矿石中制备含杂质不超过万分之几的核纯铀的全部过程,包括铀的提取、纯化、转化以及有些元素含量

上下相差一亿倍以上的极端悬殊的分析鉴定。他们完全自力更生,建成一个铀冶炼实验厂,两年内纯化处理上百吨原料,生产出足量的核纯铀化合物,为我国第一颗原子

弹成功试爆提前三个月准备好合格的铀原料,未用一点外援,受到国家表扬。杨承宗还在铀所组织领导了从铀矿中综合提取铀、镭226、钍230、镤231、铅210等自然放射

性核素的化学新工艺及其实际生产,使我国成为极少数能够系列制备这些自然放射性同位素的国家之一。得到的几十项科研成果中,有三项获全国奖。1958年中国科学院

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主任,讲授化学系的几个大课。1970年他奉命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迁合肥,继续化学教学及科研工作。1973年主持

了全国火箭推进剂燃烧机理的学术会议,建立科研协作关系,使科大的火箭固体推进剂燃烧机理研究成果在国内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977年他首提的同步辐射加速器在

科大立项成功。后来又直接领导利用同步辐射装置的20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作中子源和珈玛射线源,由此进行光核反应研究制备轻质量、短半蜕期、有特殊用途的同位素

工作取得成功,为我国内地的核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1979年杨承宗被任命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他是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博士十余名。1980年,他倡办

了全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合肥联合大学,被举为首任校长。自费走读,国家付出不多是当时教育界一大新事,已有2万多名学生从该校毕业。

杨承宗先生的爱国情怀、科学作风和奉献精神为青年一代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2010年9月16日,科教界专家学者和杨先生曾工作过的单位代表以及他的学生共四

百多人齐聚一堂,隆重举行杨承宗先生百岁华诞及从事学术活动八十年纪念座谈会。当时,由于生病住院,杨承宗先生未能亲自出席大会。他特地在医院通过视频向与会

代表致以诚挚的谢意。他还委托长子作了书面发言。他说:"回顾我走过的岁月,我经历了百年社会的大变迁,目睹军阀混战、外强凌辱、百姓

生灵涂炭,为此立志科学救国。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启蒙老师郑大章先生,他不仅教我放射化学,而且身体力行,教我爱国的民族气节。我要感谢严济慈先生,是他把我推

荐到居里实验室工作,我因此有机会认识约理奥-居里先生和居里夫人。"他把自己数十年为新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奋斗的人生历程,化为几个淡淡的剪影,深情地说:"从

1958年中国科大建校开始,我一直是科大人,我以中国科大为荣。我与科大师生不离不弃地度过了最困难的下迁时光,又一起为科大的二次创业努力拼搏,共同奋斗。我

在科大搬迁到安徽后又在科大工作服务了二十五年。"

杨承宗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先生为我国科技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和矢志报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所有科大人的心中!

人物简介

杨承宗(1911.9.5—2011.5.27),江苏吴江人,著名放射化学家、教育家,我国核燃料工业的主要开拓者,共和国放射化学学科奠基人。1947年-1951年,在法国巴黎

学居里实验室师从伊莱娜·约里奥-居里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秋回国后,在推动放射化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61年-1969年,领导、组织二

机部第五研究所科研人员顺利解决了天然铀水冶、纯化和转化各个过程中的放射化学及其工艺问题,为“两弹”研制和中国铀工业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1978年以来,

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0年倡办合肥联合大学,任首任校长。

2011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2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放射化学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从大量钾盐中分离制备很强的UX12β放射源,发现β射线的吸收系数随放射源周围物质的量及原子序数而改变(即背散射

法)。从事铀的化学纯化和分析制备、天然放射性元素及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分析制备、放射性活化分析、辐射化学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众多的学科研究。

著有《关于β射线的散射现象》,成为研究β射线的散射现象及其应用的基础文献。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重要论文20余篇。[2]

3个人事迹

给毛泽东带信

杨承宗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经人引荐,杨承宗来到北平研究院镭学所,所长就是大名鼎鼎的严济慈。1947年初,经严济慈先生推荐,杨承宗赴法国居里实验室留

学,师从居里的长女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学习放射化学前沿理论。1951年6月15日,杨承宗获巴黎大学理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其论文被评为最优级。求学期间,杨承宗成

功研究出分离微克量级镧系元素与锕系元素的离子交换方法,在学术道路上日益走向成熟,成长为一名基础扎实、具备相当实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青年放射化学家。

博士学位答辩结束的一周之后,杨承宗收到了钱三强从北京发来的希望他早日回国工作的电报,于是毅然决定放弃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为他开出的“年薪为555350法郎

另加补贴”的高薪续聘。回国前夕,他按照钱三强的委托,用组织辗转捎来的3000美元购买了大量与原子能相关的书籍、仪器、药品等。一一归整完毕,竟用去了13个大

大小小的箱子!虽然知道年迈的父亲翘首以盼留洋多年的儿子,妻子一个人带着4个子女在苏州乡下艰难地生活,杨承宗依然垫上了自己在法国节省下的全部积蓄,只为能

买更多的仪器和资料。

时任世界保卫和平理事会主席的约里奥-居里先生听说杨承宗要回国,专门抽出时间约见他,说:“你回去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要有自

己的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有自己的科学家,钱(三强)呀、你呀、钱的夫人(何泽慧)呀、汪(汪德昭)呀。”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正酣,美国多次对中国进行核讹诈。居里先生大声疾呼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原子弹,实际上是对中国人民正义事业的强有力支持,对后来中央下决心发展

自己的核武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1年10月杨承宗回到北京当天,就向钱三强报告了约里奥-居里先生托他转告毛泽东的这段话。钱三强请时任中科院党组副书记丁瓒向中央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后来中央

又专门派中宣部科学处联系科学院工作的龚育之找杨承宗核实,并且强调了保密性。此后的30多年里,杨承宗一直守口如瓶。直到1983年11月,杨承宗向为征集所史资料

专程前来拜访的原子能所原党委书记李毅谈及此事,才揭开当年的秘密。这段往事后来被写入1987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的核工业》一书中,成为信史。[1]

奠基放射化学

为迎接杨承宗归国,钱三强抽空亲自去购买化学器材,跑遍全北京几家科学仪器商店,买了几架当时能买到的最好的天平和几个白金坩埚。杨承宗到所不久,钱三强就告

诉他:在放射化学方面,我给你准备了“三个两”,就是两架日本的摇摆天平,两个白金坩埚(掺假的)和两个人(大学毕业生朱培基和朱润生)。

面对艰苦的科研条件,杨承宗带领几位青年大学生,从修旧利废、创造实验条件入手,逐步开展了一些放射化学研究工作。1953年初,杨承宗对北京协和医院一套废弃的

提氡装置进行了修复。这套装置在抗战初期就已废置,长期废置造成的损坏以及它自身的强辐射性使修复工作非常困难。杨承宗深知这件事的危险性,他没有让随同的两

位助手朱培基和朱润生去接触最危险的贮藏镭源的保险柜,只让她们做些辅助工作。修复之后,这套装置约每4天可以产生250毫居里的氡。这项工作不仅为北京协和医院

消除了安全隐患,也获取了一批珍贵的放射性样品,为开展中子物理实验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实验物理组的戴传曾利用提取的氡和他从英国带回的铍粉,制成了

数十个氡-铍中子源,首次在国内实现人工放射性。然而,在这一举多得的背后,由于杨承宗过近地接触强放射源,导致右眼出现了荧光,后来逐渐发展为右眼视网膜剥

离,最后右眼彻底失明。

1954年1月,近代物理所迁至中关村。鉴于天然放射性物质容易干扰核物理微弱电磁辐射测量,杨承宗经过踏勘,选定主楼东侧一块偏僻的荒地,亲自设计了专供长寿命放

射性元素研究的放射化学实验楼。这座被惯称为“放化小楼”的实验楼,是当时国内唯一能进行放射化学操作的实验室。正是从这里走出了新中国第一代放射化学研究人才。

从1953年开始,杨承宗在所里系统讲授放射化学课程,听课者还包括少数前来进修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青年教师。截至1955年秋,近代物理所的放射化学研究人员由

最初的3名增至42名,其中多数后来成为我国放射化学的中坚力量。

1956年4月,近代物理所承担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规划》)中“原子能科学”部分的起草工作。“草案”在国内编写完后送至莫斯

科,在钱三强主持下,由彭桓武、杨承宗等在苏考察的几位主要学术带头人修改定稿。杨承宗一手制定了铀钚放射化学、放射化学分析、辐射化学的具体内容,并力主将

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及应用也列入规划之中,从而确立了放射化学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原子弹加铀

如果说回国后的前10年杨承宗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建设和培育青年人才上面,那么第二个10年,则是他个人施展生平所学为国建功立业的10年。

原子弹所用核燃料的获取主要依赖两大途径:一是以六氟化铀为介质,通过气体扩散法(后来改进为离心法)富集得到武器级浓缩铀(铀235丰度高于90%);二是用后处

理技术从辐照过的乏燃料中分离提取钚。两种技术路线均以天然铀的生产为前提。从铀矿石开始,经一系列中间产物至最终产品核纯二氧化铀,之间需要一亿倍的提炼浓

缩。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贫铀国家,铀矿品位低,矿床种类复杂,铀平均品位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的铀矿床约占1/2。因此,要研发适用于国内不同铀矿特点的铀水冶

纯化技术,难度极大。

杨承宗任职9年的二机部第五研究所(铀矿选冶研究所),正是承创建中国的铀工艺之命而筹办。五所建立初期受苏联影响很深,1960年7月苏联专家组撤走后,全所人员

仿佛失去了主心骨,士气普遍较为低沉。然而,五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却十分紧迫。当时负责生产二氧化铀的衡阳铀厂尚未建成,眼看后续工厂即将陷于“无米之炊”的境

地。二机部党组经过研究要求五所以各地土法冶炼的重铀酸铵为原料,先用简易方法生产出足够量的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同时加紧验证衡阳铀厂的水冶纯化工艺流程,


确保其早日投产。一时间,五所被推到了原子弹研制的最前线。对此,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一针见血地指出:五所处在核事业的龙头位置,龙头不动,龙尾就没法摆。在内外交困的关键时刻,1961年4月,由刘杰部长亲自点将,杨承宗临危受命,奉调至五所担任副所长,负责全所的科研工作。

杨承宗在五所领导的第一项重大科研任务是核燃料化学分析技术攻关。对于分析工作的重要性,他曾打过一个经典的比方:“分析是工艺的‘眼睛’,先睁开眼才能做好

工作。”二机部除要求五所和原子能所等部内单位负责研究分析方法外,还委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和北京化学所承担了硼、稀土元素等分析方法的协作攻关。为了统一验

收多个单位大量的科研报告,二机部在1962年下半年成立了核纯产品分析成果验收领导小组,组长由杨承宗和原子能所副所长汪德熙担任。在他们主持下,制定了极其严

格的分析研究成果验收工作条例。从1962年四季度至1963年底,验收小组共分批验收了200多份科研报告,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的核纯铀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这些方法科学性

强,分析监测数据可靠,保证了第一颗原子弹核装料的质量。

在五所任职期间,杨承宗带领全所科研人员顺利解决了天然铀水冶、纯化和转化各个过程中的放射化学及其工艺问题,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堆浸、清液萃取、碳酸

铵结晶反萃取工艺等先进技术,为“两弹”研制和中国铀工业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三批铀矿冶工程相继建成投产,不仅完全满足了核工业

对于天然铀产品的需求,也标志着我国在核燃料循环前段初步具备了比较健全的工业生产能力。这其中凝聚着杨承宗和他领导的五所研究团队所付出的心血。[1]

4人物评价

“先生为我国核燃料化学的建立、发展和培养人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高。”虽然杨承宗先生驾鹤西归,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

放射化学事业。但他对我国核科技事业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造就作出的许多开拓性、创新性的贡献,已牢牢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而他淡泊明志、笑对人生的豁达人

格,也为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评)

杨承宗心态之淡泊而明志,不要说在当今社会,就算是历史上的先贤也属难能可贵。杨承宗继承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优良品德,事事求真、务实,做事脚踏实地,做人坦

诚相待。是以寿高而明智,深受后学爱戴。杨承宗为人,明恕而行、要之以礼,严于律己、谆谆教人,胸怀广阔、思维敏锐。是以寿高而健实,深受人们的敬爱。(李虎侯教授评)

杨承宗对中国核科技事业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造就作出的许多开拓性、创新性的贡献,已牢牢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他的淡泊名利和爱国情操,也为中国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评)

5词条图册 杨承宗杨承宗 参考资料: 1. 杨承宗:为原子弹加铀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2022-04-08] 2. 人物简介--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引用日期2022-04-08] 3. “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期颐一笑淡此生【2】

人民网[引用日期2022-04-08] 词条标签: 科学家化学家人物

视频

参考来源

  1. 杨承宗(1911年09月05日~2011年05月27日),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2-6-15
  2. 杨承宗男,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八坼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化学奠基人,www.js-fz.cn/n...- 2023-10-30
  3. 中国科技大学建校元勋、原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kyb.ustc.edu.cn/2...- 2023-9-18
  4. C继续玩,搜狐, 201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