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承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承宗(1911年09月05日~2011年05月27日),男,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八坼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技大学建校元勋、原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原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安徽合肥市合肥学院名誉校长。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

1934~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1947~1951年,在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随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1951年秋回国,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主任。

人物生平

杨承宗先生1911年9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

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

1934~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47~1951年,在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随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

1951年秋回国,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主任。

2011年5月27日上午8点45分,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大建校元勋、原副校长、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原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合肥学院名誉校长杨承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相关信息

1960年,苏联毁约停援,撤走全部专家。1961年春,杨奉二机部命到北京铀研究所任业 务副所长,带领该所科技人员研究成功从我国含铀只万分之几的铀矿石中制备含杂质不超过万分之几的核纯铀的全部过程,包括铀的提取、纯化、转化以及有些元素含量上下相差一亿倍以上的极端悬殊的分析鉴定。他们完全自力更生,建成一个铀冶炼实验厂,两年内纯化处理上百吨原料,生产出足量的核纯铀化合物,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提前三个月准备好合格的铀原料,未用一点外援,受到国家表扬。杨承宗还在铀所组织领导了从铀矿中综合提取铀、镭226、钍230、镤231、铅210等自然放射性核素的化学新工艺及其实际生产,使我国成为极少数能够系列制备这些自然放射性同位素的国家之一。得到的几十项科研成果中,有三项获全国奖。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主任,讲授化学系的几个大课。1970年他奉命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迁合肥,继续化学教学及科研工作。1973年主持了全国火箭推进剂燃烧机理的学术会议,建立科研协作关系,使科大的火箭固体推进剂燃烧机理研究成果在国内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977年他首提的同步辐射加速器在科大立项成功。后来又直接领导利用同步辐射装置的20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作中子源和珈玛射线源,由此进行光核反应研究制备轻质量、短半蜕期、有特殊用途的同位素工作取得成功,为我国内地的核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1979年杨承宗被任命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他是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博士十余名。1980年,他倡办了全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合肥联合大学,被举为首任校长。自费走读,国家付出不多是当时教育界一大新事,已有2万多名学生从该校毕业。

杨承宗先生的爱国情怀、科学作风和奉献精神为青年一代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2010年9月16日,科教界专家学者和杨先生曾工作过的单位代表以及他的学生共四百多人齐聚一堂,隆重举行杨承宗先生百岁华诞及从事学术活动八十年纪念座谈会。当时,由于生病住院,杨承宗先生未能亲自出席大会。他特地在医院通过视频向与会代表致以诚挚的谢意。他还委托长子作了书面发言。他说:"回顾我走过的岁月,我经历了百年社会的大变迁,目睹军阀混战、外强凌辱、百姓

生灵涂炭,为此立志科学救国。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启蒙老师郑大章先生,他不仅教我放射化学,而且身体力行,教我爱国的民族气节。我要感谢严济慈先生,是他把我推荐到居里实验室工作,我因此有机会认识约理奥-居里先生和居里夫人。"他把自己数十年为新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奋斗的人生历程,化为几个淡淡的剪影,深情地说:"从1958年中国科大建校开始,我一直是科大人,我以中国科大为荣。我与科大师生不离不弃地度过了最困难的下迁时光,又一起为科大的二次创业努力拼搏,共同奋斗。我在科大搬迁到安徽后又在科大工作服务了二十五年。"

杨承宗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先生为我国科技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和矢志报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将永远铭记在所有科大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