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杜鹃花科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杜鹃花科

杜鹃花科(学名:Ericaceae Juss.),杜鹃花目下的一科,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较大的1科,木本植物,大多常绿,少数落叶,陆生或附生,不具托叶。约127属,5583种,主产南非和中国西南及西部,中国有22属,1065种。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杜鹃花科
  • 拉丁学名:Ericaceae Juss.
  • 界:植物界
  • 亚界:绿色植物亚界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蔷薇亚纲
  • 超目:菊超目
  • 目:杜鹃花目
  • 科: 杜鹃花科
  • 分布区域: 主产南非和中国西南及西部

形态描述

常绿,稀半常绿或落叶,乔木或灌木。东芽具芽鳞。叶革质,稀纸质,互生,极少假轮生,稀交互对生,全缘或有锯齿,不裂;无托叶。 花单生或成总状、圆锥花序或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两性,辐射对称或略两侧对称;具苞片。

花萼4-5,宿存,有时花后肉质;花瓣合生成钟状、坛状、漏斗状或高脚碟状,稀离生,花冠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为花冠裂片数的 2倍,稀同数或更多,花丝分离,稀略连合,除杜鹃花亚科外,花药背部或顶部常有芒状或距状附属物,或顶部具长管,顶孔开裂,稀纵长缝裂;除吊钟花Enkianthus 为单分体外,花粉粒为4分体;花盘盘状,具后缘齿;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数,稀一枚,花柱或柱头单一。 蒴果、浆果或核果。

种子小,粒状或锯屑状,无翅或具有窄翅,或两端具长尾状附属物;胚圆柱状,胚乳丰富。

染色体基数X=(8-)12或13(-23)。

地理分布

经统计截至2016 年5 月,世界范围内杜鹃花科( Ericaceae ) 共有127 个属, 种及种下条目5583条(4473 种,1110 种下),在我国杜鹃花科种及其种下条目共有1065 条, 分布在22 个属中。

本科植物大多适应于气候温凉、空气湿润、土壤偏酸的生境,极少也生长于石灰岩地区,在全世界许多具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地方往往成片生长,组成植被的优势成分,形成一定范围内的特殊景观,如以本科植物占据灌木层优势的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冰沼植被;欧洲大西洋沿岸的欧石南灌木群落。本科植物多生于山地森林,兼有陆生和附生,相当多的种类分布树线以上,形成高山植被,少数种类在低海拔地区,有些生于近海地方或附生于红树林。由于本科中许多植物的喜阳生态和对贫瘠、酸性或缺乏土壤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常成为先锋植物或构成向阳地方、火烧迹地的次生植被。

化学成分

本科的化学成分可分为4类:

①多酚类化合物和丹宁,普遍存在的是白花色苷(leucoanthocyanin)、黄酮醇(flavonol)、儿茶酸(catechin)、没食子鞣质 (gallo-tannis)、逆没食子鞣质 (ellagitannin) 、 缩合鞣质(condensedtannis)等;

②三萜类化合物,如游离的熊果酸(ursolic acid);

③二萜类化合物,是本科为人熟知的有毒成分,常见毒素有木藜芦毒素-Ⅰ(andromedoto-xin=grayanotoxin-Ⅰ) 、去乙酰基梫木毒素 ( desa-cetylandromedotoxin=graynotoxin-Ⅲ)、去乙酰基脱水梫木毒素(desacetylanhydroandromedotoxin=gray-notoxin-Ⅱ) 等,均存在于杜鹃属、马醉木属、木藜芦属、珍珠花属及Kalmia、Andromeda、Chamaedaphne、Pernettya等属内,但越橘亚科(Vaccinioideae)内尚未发现; ④在一些植物内含有挥发油。

本科中有不少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如杜鹃属、树萝卜属、吊钟花属等;许多种杜鹃的木材材质致密,可作工艺用材;杜鹃属、白珠树属有些种类可提取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用于医药工业和香料工业。

分类

01.杜香属 Ledum Linn.

02.杉叶杜属(杉叶杜鹃属) Diplarche Hook. f. et Thoms.

03.松毛翠属 Phyllodoce Salisb.

04.杜鹃花属 Rhododendron Linn.

05.岩须属 Cassiope D. Don

06.吊钟花属 Enkianthus Lour.

07.木藜芦属 Leucothoe D. Don

08.马醉木属 Pieris D. Don

09.珍珠花属 Lyonia Nutt.

10.金叶子属 Craibiodendron W. W. Smith

11.地桂属 Chamaedaphne Moench

12.白珠树属(白珠属) Gaultheria Kalm ex Linn.

13.伏地杜鹃属 Chiogenes Salisb.

14.北极果属 Arctous Niedenzu

15.越桔属 Vaccinium Linn.

16.树萝卜属 Agapetes D. Don ex G. Don

常见植物

本科地区常见种有:

杜香Ledum palustreL.

杜香产北欧、中欧、澳大利亚东北部。中国东北产宽叶杜香,生于湿草地或水甸子。为灌木,幼枝密被锈色绒毛,叶狭线形,长1~5厘米,宽1.5~12毫米,下面密被锈绒毛,花白色,花冠5裂,裂片分离。

岩须Cassiope selaginoidesHook. f. et Thoms.

岩须生于中国西南部高山。为常绿半灌木,叶覆瓦状排列,披针状长圆形,花单生于叶腋,白色,下垂。在高纬度地区如北美,常见用于庭园观赏。

吊钟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Lour.

吊钟花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为落叶或半落叶灌木,叶互生,椭圆形,全缘,聚生枝顶,花下垂,数朵成伞形花序,花冠宽钟状,长1厘米,粉红或红色。观赏植物。

马醉木Pieris japonica(Thunb.) D. Don ex G. Don

马醉木分布中国东部。为常绿灌木,叶被针形,聚生枝顶,总状花序数枝簇生枝顶,长8~12厘米,花冠坛状,白色(见彩图)。枝叶或花粉均有毒。同属植物含梫木毒素 (amdromedotoxine)和马醉木毒素(asebotoxin),能引起人、畜中毒。 珍珠花Lyonia ovalifolia(Wall.) Drude

珍珠花又误称南烛,广布于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和台湾省,延展中南半岛至东喜马拉雅山。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形或椭圆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冠坛状,白色,偏向下。中国本草学书籍记载的古代南烛的原植物为越橘属的

乌饭树 Vaccinium bracteatum

乌饭树分布于地中海地区和欧洲西南部。为灌木或小乔木,叶长3~5毫米,线形,3~4枚轮生,花白色,聚为圆锥花序。根可制烟斗。

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Linn.

越橘产于中国东北北部、东部以及朝鲜、蒙古、苏联、北欧、北美。生于高山针叶林内。为常绿小灌木,有长的地下茎,叶椭圆形或倒卵形,花序短,总状,花冠钟状,白色或淡红色,浆果球形,红色,直径可达1厘米。果酸甜可食,也用制果酱;叶药用,作尿道消毒剂。

分类学史

植物学家对杜鹃花科的界线和分类系统曾提出过不同的主张。

如J.D.胡克(1876)、O.德鲁德(1897)、H.梅尔希奥(1964)、L.沃森(1965)、P.F.史蒂文斯(1971)等人,都提出过不同的分类系统,而由O.德鲁德提出的系统通常为后人所采纳或以此为修订基础,把本科分为4个亚科67属:

①杜鹃亚科(Rhododendroideae),含 3个族;

②草莓树亚科(Arbutoideae),含3个族;

③越橘亚科(Vaccinioideae),含2个族;

④欧石南亚科(Ericoi-deae),含2个族。J.D.胡克、J.哈钦森(1925)等人还主张把鹿蹄草科(Pyrolaceae)归在本科内作为鹿蹄草族(Py-roleae) ,近代有人从化学分类的角度也支持这个观点;他们并依据子房下位的特征主张成立越橘科。

本科与山茶科有演化上的关系,但它们之间在植物化学方面却较少相似性

濒危树种

松毛翠Phyllodoce caerulea(L.) Bab. 现状:渐危种。本种在中国仅见于吉林长白山和新疆阿尔泰山,分布范围较狭,若不保护,将会在中国消失。

形态特征:常绿矮小灌木,高10-30厘米,多分枝;树皮褐色,片状脱离。叶密生,螺旋状排列,质地硬,线形,长5-10毫米,宽约1毫米,上面深绿色,下面绿色,仅中脉明显,边缘有细锐锯齿,近无柄。花单一或2-5朵生于枝端,具赤褐色腺毛;花梗细长,基部生有3苞片;花萼裂片5,紫红色,有腺毛;花冠钟状或卵状壶形,长约10毫米,粉红色或微紫堇色,5裂;雄蕊10,花药紫色,线形,顶孔开裂;子房5室,花柱与花冠近等长。蒴果近球形,长3-4毫米,5室,在先端成室间开裂;种子细小。

地理分布:分布于吉林长白山与新疆阿尔泰山区,生于海拔1700-2500米的高山上。苏联、蒙古北部、朝鲜、日本以及欧洲、北美也有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分布区夏季凉爽,7月平均温8-14℃,冬季酷寒,持续时间长,生长期仅70余天。长白山产区1月平均温-19--23℃;阿尔泰山产区11-3月气温都在-10℃以下,1月平均温-29℃。长白山产区常年多风,多雾,雾日约200-250天,天气多变,飘云降水,雨雾不分,日照时数较少,但晴天光照强度相对比山下部强,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阿尔泰山产区雨量较少,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由于所温低,蒸发弱,湿度较大。

长白山产区土壤瘠薄,成土母质和基岩主要是凝灰角砾岩、浮石和火山灰等;而阿尔泰山产区土层较厚,绝大多数为酸性变质岩和花岗岩,山地生草弱灰化土及部分冰沼土和亚高山草甸土;两地土壤呈酸性反应,pH值5.2-6.9。松毛翠多生长在阴坡和半阴坡,耐湿,也比较喜光。喜酸性土壤和寒湿温凉气候,耐寒力强。花芽在秋末开始形成,至第二年春末夏初继续发育,于6月末开始开花,个别植株开花可迟至8月初。蒴果7至8月成熟。

保护价值:本种在中国分布较狭,成间断分布,对研究植物区系有科学价值。为稀有的常绿小灌木,叶小而密集,暗绿色,花小粉红色或微紫堇色,十分美丽,可驯化为观赏花卉,又是水土保持植物。

保护措施松毛翠虽生长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但尚无具体保护措施,应加强保护,严防旅游者采折。

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aureumGeorgi

现状:渐危种。本种又名牛皮茶,在中国呈片状分布于东北东部高山上,分布范围狭窄,人为破坏较为严重。

形态特征:常绿小灌木,茎粗,横卧,高10-25厘米,有时可达1米;枝粗枝,灰褐色,具多数黑褐色的鳞片。叶集生枝上部,革质,倒卵状长圆形,稀狭椭圆形,长3-6(-8)厘米,宽1-2.5(-4)厘米,上面绿色,皱纹明显,叶脉凹陷,下面色淡,叶脉明显,全缘,常反卷,两面无毛;叶柄长5-1毫米。花4-7集生于枝端,花梗长约3厘米;花冠直径约3厘米,淡黄色,漏斗状,5裂;雄蕊10,较花冠短;子房长圆形,花柱较雄蕊长。蒴果长圆形,长1-1.5厘米,有锈色毛,成熟时暗褐色,花柱宿存或脱落;种子小,椭圆形,两端有膜质狭翅。地理分布 分布于辽宁桓仁老秃顶山,吉林长白山、大秃顶山、黑龙江尚志县。生于海拔1300-2400米较湿润的石质山坡和高山冻原。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牛皮杜鹃生于高山岳桦林带至高山冻原带,生长期约70天。产区气候冬季酷寒,1月平均温-19--20℃,夏季凉爽,7月平均温8-14℃,常年多风,年平均风速6-10米/秒;≥8级大风日数可达200天以上;雾日200-250天,日照时数较少;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相对湿度74%。土壤为山地草甸森林土,2100米以上为山地寒漠土(山地苔原土,)pH值5.2-5.4。牛皮杜鹃于8月形成花芽,翌年6月上旬雪尚未融尽花已盛开,果期8月。

保护价值:该种在中国分布甚狭,叶大,光亮,花淡黄色,十分美观,是东北稀有的常绿植物,可驯化为观赏花卉。因生于高山冻原和石质山坡,又是水土保持的好植物,对维持生态平衡起重要的作用。还可作为育种的种质资源。

保护措施:现今仅有一般的保护措施。

栽培要点:现今东北有少数单位正在引种驯化。栽培法参考其它杜鹃。[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