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荫远」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排版)
(內部連結)
行 1: 行 1:
'''李荫远'''(1919年6月20日—2016年8月22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物理学家。
+
'''李荫远'''(1919年6月20日—2016年8月22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國]] 物理学家。
  
 李荫远1938年进入四川大学物理系,1941年转学考试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到清华大学工作。1947年初赴美国留学,1948年获华盛顿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80-1999年任物理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李荫远1938年进入[[ 四川大学]] 物理系,1941年转学考试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到[[ 清华大学]] 工作。1947年初赴[[ 美国]] 留学,1948年获华盛顿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80-1999年任物理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李荫远主要从事磁学、固体物理和光学的理论研究,是中国固体和磁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1] 
+
 李荫远主要从事磁学、固体物理和光学的理论研究,是中国固体和磁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人物经历==
 
==人物经历==
  
 
 李荫远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1938年于成都石室中学高中毕业。因在中学6年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被保送入四川大学。在高中时,他已将大学的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学的英文课本念完。在四川大学,他感到课程容易,额外听了一些数学课来充实自己。
 
 李荫远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1938年于成都石室中学高中毕业。因在中学6年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被保送入四川大学。在高中时,他已将大学的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学的英文课本念完。在四川大学,他感到课程容易,额外听了一些数学课来充实自己。
 +
 
1941年,他转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3年大学毕业,先后任四川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助教。
 
1941年,他转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3年大学毕业,先后任四川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助教。
 +
 
1947年,李荫远赴美国留学。他先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做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48年获硕士学位,学位论文为《Cu-Au合金系统有序的仿化学理论》。
 
1947年,李荫远赴美国留学。他先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做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48年获硕士学位,学位论文为《Cu-Au合金系统有序的仿化学理论》。
 
 接着在伊利诺州立大学做博士生并兼任研究助理,195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为《贝特-维斯(Bethe-Weiss)方法在反铁磁性理论中的应用》,毕业后留校做博士后一年。
 
 接着在伊利诺州立大学做博士生并兼任研究助理,195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为《贝特-维斯(Bethe-Weiss)方法在反铁磁性理论中的应用》,毕业后留校做博士后一年。
 +
 
1952—1955年在卡内基理工学院任研究员,并一度在威斯汀豪斯公司磁性材料实验室兼职。
 
1952—1955年在卡内基理工学院任研究员,并一度在威斯汀豪斯公司磁性材料实验室兼职。
 +
 
1955年在威斯汀豪斯公司磁性材料实验室兼职。
 
1955年在威斯汀豪斯公司磁性材料实验室兼职。
 +
 
1956年回国,一直在中科院物理所任研究员。
 
1956年回国,一直在中科院物理所任研究员。
 +
 
1959-1966年任固体理论研究室主任。
 
1959-1966年任固体理论研究室主任。
1972-1977年任晶体学研究室主任。 [2] 
 
1978-1983年任晶体学研究室副所长。
 
2016年8月22日12点1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1]  [3] 
 
 
==主要成就==
 
 
  
 +
1972-1977年任晶体学研究室主任。
  
 +
1978-1983年任晶体学研究室副所长。
  
 +
2016年8月22日12点1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科研综述====
 研究工作开始于1945年在西南联大任助教时,在王竹溪老师的指导下整理杨振宁的合金有序化理论的仿化学方法,首次得出Cu3Au的一阶相变解;到美后完成了近邻原子对作用下铜金合金系统有序化转变温度对铜金比的相图和相关工作。1950年开始转向磁学理论,作出了反铁性相变的近似理论、根据超交换作用探讨了好几类过渡族元素氧化物晶体的反铁磁或亚铁磁结构。
+
 研究工作开始于1945年在西南联大任助教时,在[[ 王竹溪]] 老师的指导下整理[[ 杨振宁]] 的合金有序化理论的仿化学方法,首次得出Cu3Au的一阶相变解;到美后完成了近邻原子对作用下铜金合金系统有序化转变温度对铜金比的相图和相关工作。1950年开始转向磁学理论,作出了反铁性相变的近似理论、根据超交换作用探讨了好几类过渡族元素氧化物晶体的反铁磁或亚铁磁结构。
 
====磁学理论====
 
====磁学理论====
 
 李荫远对于磁学理论的研究和磁学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贡献。首先,由于他在国外时就了解到高频磁性材料铁氧体对发展电子学、计算机和微波等新技术的重要性,了解其研究工作的进展概况,回国后又看到经济建设对铁氧体材料的迫切需要,因此他不但亲自从事铁氧体理论的研究,还尽力促进铁氧体实验研究的开展。1960年他曾在物理研究所和全国性讲习会上,较为系统地讲授铁氧体物理学,后来将他与李国栋的讲课讲义整理补充成《铁氧体物理学》出版,成为高等学校磁学专业和有关科研单位及工厂科技人员的重要参考用书。其次,李荫远在磁学理论的几个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李荫远对于磁学理论的研究和磁学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贡献。首先,由于他在国外时就了解到高频磁性材料铁氧体对发展电子学、计算机和微波等新技术的重要性,了解其研究工作的进展概况,回国后又看到经济建设对铁氧体材料的迫切需要,因此他不但亲自从事铁氧体理论的研究,还尽力促进铁氧体实验研究的开展。1960年他曾在物理研究所和全国性讲习会上,较为系统地讲授铁氧体物理学,后来将他与李国栋的讲课讲义整理补充成《铁氧体物理学》出版,成为高等学校磁学专业和有关科研单位及工厂科技人员的重要参考用书。其次,李荫远在磁学理论的几个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行 39: 行 43:
 
70年代以来,李荫远对激光技术晶体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准一维离子导体在电场作用下的新现象得出完善的理论解释。1972年他任晶体学研究室主任时,除继续推动与激光技术有密切关系的晶体生长研究外,还逐渐恢复了晶体学的一些重要课题,同时积极组织和协调该室与物理研究所其他研究室以及所外一些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的协作,对该研究室生长的非线性光学晶体α*.碘酸锂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如晶体生长形态和机制、离子导电性、介电频散、电流弛豫和压电器件设计等,同时还意外地发现两种从无先例的新现象,即在该晶体c轴方向加静电场后发现:(1)晶体的中子衍射峰出现选择性的增强;(2)入射光束产生几种衍射带。通过对所有相关实验结果的分析,他认为这些新的现象都是来自α*.碘酸锂的准一维离子导电特性(平行和垂直c轴的电导率之比бc/б⊥≈106)使c轴方向上的载流子成串积累而引起的效应,称为准一维离子导电效应。他还进一步指出,所有准一维离子导体都应具有这种效应。该论断不久便在KTiOPO4晶体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这一主要依靠学术思想联系多个学术单位互相协作的基础研究工作,在中国可能是一个极为少见的事例。    
 
70年代以来,李荫远对激光技术晶体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准一维离子导体在电场作用下的新现象得出完善的理论解释。1972年他任晶体学研究室主任时,除继续推动与激光技术有密切关系的晶体生长研究外,还逐渐恢复了晶体学的一些重要课题,同时积极组织和协调该室与物理研究所其他研究室以及所外一些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的协作,对该研究室生长的非线性光学晶体α*.碘酸锂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如晶体生长形态和机制、离子导电性、介电频散、电流弛豫和压电器件设计等,同时还意外地发现两种从无先例的新现象,即在该晶体c轴方向加静电场后发现:(1)晶体的中子衍射峰出现选择性的增强;(2)入射光束产生几种衍射带。通过对所有相关实验结果的分析,他认为这些新的现象都是来自α*.碘酸锂的准一维离子导电特性(平行和垂直c轴的电导率之比бc/б⊥≈106)使c轴方向上的载流子成串积累而引起的效应,称为准一维离子导电效应。他还进一步指出,所有准一维离子导体都应具有这种效应。该论断不久便在KTiOPO4晶体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这一主要依靠学术思想联系多个学术单位互相协作的基础研究工作,在中国可能是一个极为少见的事例。    
 
==主要论著==
 
==主要论著==
1CNYang,YYLi,General Theory of the Quasichemical Method in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Superlattices,Chinese Jof Physics,1947,7:59~71.
+
#CNYang,YYLi,General Theory of the Quasichemical Method in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Superlattices,Chinese Jof Physics,1947,7:59~71.
2Yinyuan Li,Quasi chemical Theory of Order for the Copper gold Alloy System,J hem hys 1949,17(5):447~454.
+
#Yinyuan Li,Quasi chemical Theory of Order for the Copper gold Alloy System,J hem hys 1949,17(5):447~454.
3Yinyuan Li,Application of the Bethe Weiss Method to the Theory of Antiferromagnetism,Physev1951,84(15):721~730.
+
#Yinyuan Li,Application of the Bethe Weiss Method to the Theory of Antiferromagnetism,Physev1951,84(15):721~730.
4Yinyuan Li,Magnetic Moment Arrangements and Magnetocrystalline Deformations in Antiferromagnetic Compounds,Physev1955,100(2):627~631.
+
#Yinyuan Li,Magnetic Moment Arrangements and Magnetocrystalline Deformations in Antiferromagnetic Compounds,Physev1955,100(2):627~631.
5 李荫远、冷忠昂、潘守甫,磁声参量振荡的理论,物理学报,1960,16(2):448~461.
+
# 李荫远、冷忠昂、潘守甫,磁声参量振荡的理论,物理学报,1960,16(2):448~461.
6 李荫远、许政一、刘大乾,铁氧体参量耦合振荡的理论分析,物理学报,1961,17(3):117~132.
+
# 李荫远、许政一、刘大乾,铁氧体参量耦合振荡的理论分析,物理学报,1961,17(3):117~132.
7 李荫远、李国栋,铁氧体物理学,科学出版社,初版,1962;修订版,1978.
+
# 李荫远、李国栋,铁氧体物理学,科学出版社,初版,1962;修订版,1978.
8 李荫远,论高阶辐射过程Raman效应及其在光谱学中的应用,物理学报,1964,20(2):164~172.
+
# 李荫远,论高阶辐射过程Raman效应及其在光谱学中的应用,物理学报,1964,20(2):164~172.
9 李荫远、杨顺华,非线性光学,科学出版社,1974.
+
# 李荫远、杨顺华,非线性光学,科学出版社,1974.
10 杨桢、程玉芬、牛世文、李荫远,静电场作用下α碘酸锂单晶中子衍射的增强,物理学报,1975,24(1):6~11.
+
# 杨桢、程玉芬、牛世文、李荫远,静电场作用下α碘酸锂单晶中子衍射的增强,物理学报,1975,24(1):6~11.
11 刘志明、张富春、徐文兰、李荫远,面心立方点阵上Ising自旋1/2系统反铁磁性和A-B合金超点阵的统计理论——配分函数的级数展开法,物理学报,1981,30(6):747~760.
+
# 刘志明、张富春、徐文兰、李荫远,面心立方点阵上Ising自旋1/2系统反铁磁性和A-B合金超点阵的统计理论——配分函数的级数展开法,物理学报,1981,30(6):747~760.
12Xu Zhengyi,Yang Huaguang and Li Yinyuan,The oe Light Scattering during the Flow of Ionic Current in αLiIO3 Single Crystals,Scientia Sinica,Series A,1983,26(6):637~649.
+
#Xu Zhengyi,Yang Huaguang and Li Yinyuan,The oe Light Scattering during the Flow of Ionic Current in αLiIO3 Single Crystals,Scientia Sinica,Series A,1983,26(6):637~649.
13 顾世杰、李荫远,一维离子导体αLiIO3中空间电荷涨落导致的光衍射现象的理论解释(Ⅰ)各向异性模,物理学报,1983,32(7):888~899.
+
# 顾世杰、李荫远,一维离子导体αLiIO3中空间电荷涨落导致的光衍射现象的理论解释(Ⅰ)各向异性模,物理学报,1983,32(7):888~899.
14 顾世杰、李荫远,一维离子导体αLiIO3中空间电荷涨落导致的光衍射现象的理论解释(Ⅱ),各向同性模,物理学报,1983,32(7):900~909.
+
# 顾世杰、李荫远,一维离子导体αLiIO3中空间电荷涨落导致的光衍射现象的理论解释(Ⅱ),各向同性模,物理学报,1983,32(7):900~909.
15Li Yinyuan,The Onedimensional Physics of αLiIO3,Chinese PhysLett,1984,1(2):49~52.
+
#Li Yinyuan,The Onedimensional Physics of αLiIO3,Chinese PhysLett,1984,1(2):49~52.
16Yinyuan Li,Space Charge Accumulation in Quasionedimensional (1D)onic conductors,Solid State Ionics,1988,31:99~105.
+
#Yinyuan Li,Space Charge Accumulation in Quasionedimensional (1D)onic conductors,Solid State Ionics,1988,31:99~105.
17Yinyuan Li and Liang Chen,Theory of Acoustical Activity,PhysevB,1987,36(18):9507~9513.
+
#Yinyuan Li and Liang Chen,Theory of Acoustical Activity,PhysevB,1987,36(18):9507~9513.
18 李国栋、刘再力编辑,李荫远选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出版,1989.
+
# 李国栋、刘再力编辑,李荫远选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出版,1989.
19 李荫选编纂,当代新诗读本(1949—2004),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1] 
+
# 李荫选编纂,当代新诗读本(1949—2004),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  科研获奖
+
== 科研获奖==
1980年因静电场作用下α·LiIo3单晶的基础理论研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2年因在外电场作用下某些单晶的中子衍射强度异常增大现象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7年因α·LiIO3一维离子电导的光栅效应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 
+
1980年因静电场作用下α·LiIo3单晶的基础理论研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2年因在外电场作用下某些单晶的中子衍射强度异常增大现象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7年因α·LiIO3一维离子电导的光栅效应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李荫远十分关心和重视对年轻科研人才的培养。他待人诚恳热情、平易近人,对青年科研人员既启发他们独立钻研思考,又严格要求。他曾到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授磁学、群论等课程。先后在所内外指导和培养了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一直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招生、培养和管理工作。
+
 李荫远十分关心和重视对年轻科研人才的培养。他待人诚恳热情、平易近人,对青年科研人员既启发他们独立钻研思考,又严格要求。他曾到[[ 北京大学]] 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授磁学、群论等课程。先后在所内外指导和培养了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一直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招生、培养和管理工作。
李荫远鼓励学术讨论,倡导学术民主,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自由结合、互相尊重的学术环境。在这样的学术环境和学风熏陶下,培养了几代物理学研究人才,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1] 
 
 
 
 
 
  
 +
李荫远鼓励学术讨论,倡导学术民主,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自由结合、互相尊重的学术环境。在这样的学术环境和学风熏陶下,培养了几代物理学研究人才,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荣誉表彰==
 
==荣誉表彰==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  
+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
 
==社会任职==
  
 曾任《物理学报》副主编、《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主编等职。 [1]  
+
 曾任《物理学报》副主编、《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主编等职。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李荫远是中国固体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近40年来,他始终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磁学和固体理论研究工作。他一贯关心物理实验工作,特别是物理学一些新兴和前沿领域的发展,他的许多理论研究常与当时新兴前沿课题密切联系。
 
 李荫远是中国固体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近40年来,他始终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磁学和固体理论研究工作。他一贯关心物理实验工作,特别是物理学一些新兴和前沿领域的发展,他的许多理论研究常与当时新兴前沿课题密切联系。

於 2019年9月21日 (六) 10:09 的修訂

李蔭遠(1919年6月20日—2016年8月22日),出生於四川成都。中國物理學家。

李蔭遠1938年進入四川大學物理系,1941年轉學考試入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畢業到清華大學工作。1947年初赴美國留學,1948年獲華盛頓州立大學碩士學位,1951年獲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博士學位。1980-1999年任物理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李蔭遠主要從事磁學、固體物理和光學的理論研究,是中國固體和磁學理論的開拓者之一。

人物經歷

李蔭遠出身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1938年於成都石室中學高中畢業。因在中學6年每次考試成績都名列前茅,被保送入四川大學。在高中時,他已將大學的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學的英文課本念完。在四川大學,他感到課程容易,額外聽了一些數學課來充實自己。

1941年,他轉入西南聯大物理系,1943年大學畢業,先後任四川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助教。

1947年,李蔭遠赴美國留學。他先在華盛頓州立大學做研究生併兼任助教,1948年獲碩士學位,學位論文為《Cu-Au合金系統有序的仿化學理論》。 接着在伊利諾州立大學做博士生併兼任研究助理,195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學位論文為《貝特-維斯(Bethe-Weiss)方法在反鐵磁性理論中的應用》,畢業後留校做博士後一年。

1952—1955年在卡內基理工學院任研究員,並一度在威斯汀豪斯公司磁性材料實驗室兼職。

1955年在威斯汀豪斯公司磁性材料實驗室兼職。

1956年回國,一直在中科院物理所任研究員。

1959-1966年任固體理論研究室主任。

1972-1977年任晶體學研究室主任。

1978-1983年任晶體學研究室副所長。

2016年8月22日12點18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研究工作開始於1945年在西南聯大任助教時,在王竹溪老師的指導下整理楊振寧的合金有序化理論的仿化學方法,首次得出Cu3Au的一階相變解;到美後完成了近鄰原子對作用下銅金合金系統有序化轉變溫度對銅金比的相圖和相關工作。1950年開始轉向磁學理論,作出了反鐵性相變的近似理論、根據超交換作用探討了好幾類過渡族元素氧化物晶體的反鐵磁或亞鐵磁結構。

磁學理論

李蔭遠對於磁學理論的研究和磁學人才的培養有着重要的貢獻。首先,由於他在國外時就了解到高頻磁性材料鐵氧體對發展電子學、計算機和微波等新技術的重要性,了解其研究工作的進展概況,回國後又看到經濟建設對鐵氧體材料的迫切需要,因此他不但親自從事鐵氧體理論的研究,還盡力促進鐵氧體實驗研究的開展。1960年他曾在物理研究所和全國性講習會上,較為系統地講授鐵氧體物理學,後來將他與李國棟的講課講義整理補充成《鐵氧體物理學》出版,成為高等學校磁學專業和有關科研單位及工廠科技人員的重要參考用書。其次,李蔭遠在磁學理論的幾個領域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1. 他曾首次將原應用於鐵磁性理論的貝特-維斯方法推廣到具有磁亞點陣的反鐵磁性,證明二維點陣不能出現反鐵磁有序,計算出簡單立方和體心立方結構的反鐵磁轉變溫度與交換耦合常數的關係,後來又將這方法分別推廣應用到含有非磁性原子的鐵磁固溶體及面心立方點陣上伊辛(Ising)自旋1/2系統和伊辛自旋1系統的反鐵磁性,算出了長程和短程有序度、內能、熵、比熱、磁化率等隨溫度的變化曲線。它們都在臨界點出現突變。
  2. 他曾在中子衍射技術開始應用於磁結構研究初期,對舒爾(Shull)等從MnO類粉末樣品的中子衍射譜推定的反鐵磁亞點陣分布和磁矩方向的結論,提出了另一種應表現同一粉末衍射譜強度的磁亞點陣分布,但磁矩指向符合奈爾(Neel)點以上四種晶體磁晶形變的模型。這一分歧立即推動了進一步使用單晶樣品和高分辨率中子衍射技術的實驗研究,後來經過許多人努力而獲得更豐富的內容。他接着在研究α*.Fe2O3的弱鐵磁性時,首次提出了反鐵磁疇的概念,並從理論上論證了它的存在根據,還系統地研究了α*.Fe2O3型菱形晶系過渡金屬氧化物的超交換作用和磁亞點陣問題。
  3.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鐵磁參量微波放大器和晶體二極管參量微波放大器的研究引起廣泛關注,李蔭遠首次提出靜磁模與磁聲模耦合產生參量振盪的理論,計算了調諧條件和選擇定則。又從理論上研究了空間均勻場和不均勻場激發一對靜磁模的選擇定則,以及旋聲理論的研究,促進了對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
  4. 在50年代中後期,由於高功率鐵磁共振和薄膜自旋波共振的新的實驗研究,以及鐵氧體微波放大器和其他非線性微波磁性器件的試驗,引起對自旋波的重視,李蔭遠從理論上較為系統地研究了鐵磁體中雜質對自旋波的影響和形成自旋波的局域模問題。

1960年激光器發明以後,單色相干強光源引起一系列新技術及光學非線性實驗和理論的蓬勃發展。李蔭遠在非線性光學理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64年,他首先預見到非線性光學中倍頻輻射拉曼(Raman)效應。在激光發展初期,他就發表了論文「論高階輻射過程Raman效應及其在光譜學中的應用」,首次指出在激光束的高強度電磁輻射場內,可以觀測到物質從光束吸收兩個光子,同時放出一個光子,並產生能級躍遷效應,這是一種高階輻射過程,還從理論分析得出,可利用這一效應來觀測分子或晶體的振動譜。由於其選擇定則不同於紅外吸收和通常拉曼效應的選擇定則,因而提供了一個新的光譜學實驗方法。他同時還首次指出實現三光子拉曼效應激射現象的可能性。這一理論在1965年被美國物理學家在實驗上證實,以後在國際上通稱為超拉曼散射效應。這一新的光譜學實驗方法已發展成一種測定既不可能被紅外吸收也不被拉曼散射激發的「啞模」(指某些分子振動、晶體光學聲子或其他元激發態)的方法,受到國際物理學界重視。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困難條件下,他還積極研究激光出現後光學上的多種非線性效應的物理過程及其技術應用,他與楊順華合寫《非線性光學》一書,較為系統地介紹和討論了晶體光學的基礎,非線性光學的參量過程、受激散射效應和其他效應、電光效應和聲光效應以及利用這些效應發展出來的倍頻、混頻、調幅、Q調製、光偏轉和鎖模超短脈衝等技術應用。這是中國最早編著的有關非線性光學著作。 激光技術晶

70年代以來,李蔭遠對激光技術晶體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對準一維離子導體在電場作用下的新現象得出完善的理論解釋。1972年他任晶體學研究室主任時,除繼續推動與激光技術有密切關係的晶體生長研究外,還逐漸恢復了晶體學的一些重要課題,同時積極組織和協調該室與物理研究所其他研究室以及所外一些科研單位和高等學校的協作,對該研究室生長的非線性光學晶體α*.碘酸鋰進行了較全面和系統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如晶體生長形態和機制、離子導電性、介電頻散、電流弛豫和壓電器件設計等,同時還意外地發現兩種從無先例的新現象,即在該晶體c軸方向加靜電場後發現:(1)晶體的中子衍射峰出現選擇性的增強;(2)入射光束產生幾種衍射帶。通過對所有相關實驗結果的分析,他認為這些新的現象都是來自α*.碘酸鋰的准一維離子導電特性(平行和垂直c軸的電導率之比бc/б⊥≈106)使c軸方向上的載流子成串積累而引起的效應,稱為準一維離子導電效應。他還進一步指出,所有準一維離子導體都應具有這種效應。該論斷不久便在KTiOPO4晶體中得到充分的驗證。這一主要依靠學術思想聯繫多個學術單位互相協作的基礎研究工作,在中國可能是一個極為少見的事例。  

主要論著

  1. CNYang,YYLi,General Theory of the Quasichemical Method in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Superlattices,Chinese Jof Physics,1947,7:59~71.
  2. Yinyuan Li,Quasi chemical Theory of Order for the Copper gold Alloy System,J hem hys 1949,17(5):447~454.
  3. Yinyuan Li,Application of the Bethe Weiss Method to the Theory of Antiferromagnetism,Physev1951,84(15):721~730.
  4. Yinyuan Li,Magnetic Moment Arrangements and Magnetocrystalline Deformations in Antiferromagnetic Compounds,Physev1955,100(2):627~631.
  5. 李蔭遠、冷忠昂、潘守甫,磁聲參量振盪的理論,物理學報,1960,16(2):448~461.
  6. 李蔭遠、許政一、劉大乾,鐵氧體參量耦合振盪的理論分析,物理學報,1961,17(3):117~132.
  7. 李蔭遠、李國棟,鐵氧體物理學,科學出版社,初版,1962;修訂版,1978.
  8. 李蔭遠,論高階輻射過程Raman效應及其在光譜學中的應用,物理學報,1964,20(2):164~172.
  9. 李蔭遠、楊順華,非線性光學,科學出版社,1974.
  10. 楊楨、程玉芬、牛世文、李蔭遠,靜電場作用下α碘酸鋰單晶中子衍射的增強,物理學報,1975,24(1):6~11.
  11. 劉志明、張富春、徐文蘭、李蔭遠,面心立方點陣上Ising自旋1/2系統反鐵磁性和A-B合金超點陣的統計理論——配分函數的級數展開法,物理學報,1981,30(6):747~760.
  12. Xu Zhengyi,Yang Huaguang and Li Yinyuan,The oe Light Scattering during the Flow of Ionic Current in αLiIO3 Single Crystals,Scientia Sinica,Series A,1983,26(6):637~649.
  13. 顧世傑、李蔭遠,一維離子導體αLiIO3中空間電荷漲落導致的光衍射現象的理論解釋(Ⅰ)各向異性模,物理學報,1983,32(7):888~899.
  14. 顧世傑、李蔭遠,一維離子導體αLiIO3中空間電荷漲落導致的光衍射現象的理論解釋(Ⅱ),各向同性模,物理學報,1983,32(7):900~909.
  15. Li Yinyuan,The Onedimensional Physics of αLiIO3,Chinese PhysLett,1984,1(2):49~52.
  16. Yinyuan Li,Space Charge Accumulation in Quasionedimensional (1D)onic conductors,Solid State Ionics,1988,31:99~105.
  17. Yinyuan Li and Liang Chen,Theory of Acoustical Activity,PhysevB,1987,36(18):9507~9513.
  18. 李國棟、劉再力編輯,李蔭遠選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出版,1989.
  19. 李蔭選編纂,當代新詩讀本(1949—2004),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 

科研獲獎

1980年因靜電場作用下α·LiIo3單晶的基礎理論研究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1982年因在外電場作用下某些單晶的中子衍射強度異常增大現象的發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87年因α·LiIO3一維離子電導的光柵效應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人才培養

李蔭遠十分關心和重視對年輕科研人才的培養。他待人誠懇熱情、平易近人,對青年科研人員既啟發他們獨立鑽研思考,又嚴格要求。他曾到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授磁學、群論等課程。先後在所內外指導和培養了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一直指導研究生和博士後的招生、培養和管理工作。

李蔭遠鼓勵學術討論,倡導學術民主,為年輕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自由結合、互相尊重的學術環境。在這樣的學術環境和學風薰陶下,培養了幾代物理學研究人才,其中許多人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者。

榮譽表彰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社會任職

曾任《物理學報》副主編、《中國物理快報(英文版)》主編等職。

人物評價

李蔭遠是中國固體物理研究的開拓者之一。近40年來,他始終在科研第一線從事磁學和固體理論研究工作。他一貫關心物理實驗工作,特別是物理學一些新興和前沿領域的發展,他的許多理論研究常與當時新興前沿課題密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