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起义,历史故事。[1]

目录

故事内容 

 
原图链接李自成起义


明朝末年,封建统治阶级无休止地对人民横征暴敛,仅“辽饷”、“剿饷”、“练饷”等加派,一年就达一千几百万两,超过正赋几倍。再加上天灾频繁,使广大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特别是土地贫瘠的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农民吃糠、草树皮而不可得,只好吃石粉,不几天就腹胀而死。摆在广大农民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不从斗争中求生,就只有坐等死亡。


1627年天启七年,白水县农民王二,率众反抗澄县知县的苛征暴敛,很快就得到府谷、汉南等地群众的响应。起义军以饥饿的流民为基本队伍,以失业的驿卒和反抗军官压迫而逃亡哗变的“变兵”为骨干。他们由陕西进入山西,再由山西到河南。经过几年的反复斗争和锻炼,起义军中闯王高迎祥的声望地位逐渐提高。在他部下作“闯将”的李自成,也逐渐成长起来。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从小给地主放过羊,当过驿卒。因无钱偿还恶霸地主艾举人的高利贷,被县官抓去严刑拷打。出狱后,他杀死艾举人,参加了起义军。他先在王左挂和张存孟部下,王、张叛变投降,他便投奔了高迎祥。他谋略过人,英勇善战,屡建奇功。这时天启帝已经死去,由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改元崇祯。农民军继续发展。


1636年崇祯九年,高迎祥牺牲,余众共推李自成为闯王,领导农民军继续斗争。他们突破敌人的围攻,在陕西、四川甘肃等地与明军周旋。由于力量悬殊,未能摆脱被动局面。特别在张献忠等起义军重要将领接受明朝招抚,李自成部下的祁总管等叛变投敌后,起义军益形孤立。在这革命低潮中,李自成毫不气馁,积极组织群众,准备反攻。


1639年崇祯十二年五月,李自成得到张献忠在谷城再次举兵反明的消息后,率众冲出商雒山,突入河南。[河南]]饥民纷纷加入起义队伍,起义队伍很快又发展到几十万人。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组织和动员群众推翻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除了在军事上打击统治者外,还针对当时河南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均田免粮”、“割富济贫”、“平买平卖”等斗争口号,赢得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中原地区广泛流传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等歌谣。


1641年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占了洛阳。洛阳是河南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远义军活捉了福王朱常洵,当众历数了他的罪状后,将他杀死。起义军又打开官府粮仓、金库,将几万石粮食、数十万金钱和大量衣物分给贫民。起义军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从此,起义军由弱转强,由被动变为主动,开始了大规模歼灭明军主力的运动战。


农民军在河南痛击明军取得胜利后,又南下攻占了湖北重镇襄樊及周围各县,很快地控制了南至澧州、常德,北到黄河沿岸,东起麻城、黄州,西到光化、均州的广大地区,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1643年崇祯十六年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筹建政权。起义军拥戴李自成为新顺王,设上相、左辅、右弼组成内阁,下辖更、户、礼、兵、刑、工六政府,地方上设府尹、州牧、县令等官员。不久,李自成率军北征。十月,占领西安,农民革命政权的中心由襄阳移到西安。


1644年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称王,正式宣布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他改西安为西京,调整并加强了政权机构,以天佑殿为最高行政机关,添设了六政部尚书,建立了军功爵位,铸大顺钱币,造甲申历,废除八股文取士,采用散文体的策论考选天下官吏等,并进一步贯彻打击官僚豪绅的政策。一面免除劳动人民的赋税,发放银钱粮米贩济,招抚安置流民;一面勒令官僚富户交出钱财粮米,充作军需,并处死了作恶多端的大官僚地主南企仲、南居益等人。


1644年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亲率百万大军东渡黄河,占领太原,然后分兵两路,直捣北京。一路由刘宗敏率领,经固关、真定、保定北上,一路由李自成统率,经大同、宣化入居庸关。三月十七日,南北两路大军在北京城下会师,包围了北京。


三月十九日,农民军攻破内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吊死煤山景山。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终于被推翻了。


大顺军进京以后,采取措施,释放明朝政府关押的犯人,将勋戚贵族和作恶多端的大官僚关押追赃。同时,李自成还派遣农民军去镇守各要镇重地,扫荡明朝残余势力,并在一些地方建立政权机构。


这时,长江以南还有50万明朝军队图谋报“君父之仇”,山海关还在拥有重兵的吴三桂手中,关外的满族贵族正在虎视眈眈地想入侵中原。农民军占领区的地主阶级,有的公开组织地主武装,有的暗中捣乱破坏。在新的考验面前,农民军的一部分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滋长了严重的骄傲自大、和平麻痹思想。有的人甚至追求生活安逸,丧失了农民军的本色。李自成又在战略和策略上犯了错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向山海关进军。这时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已投降清朝,与满族贵族勾结,联合向农民军进攻。李自成军遭到阿济格、多铎的率军突袭,作战失利。4月26日,撤回北京。29日,李自成即皇帝位,30日,撤离北京,向陕西方面败退。


李自成退出北京后,由于没有巩固的根据地立足安身,常常是仓促应战,战败即退,军事上极其被动。这时清军分两路追击,李自成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从陕西退到湖北。在农民军节节失利的情况下,牛金星等人无耻降清,各地地主武装也纷纷蠢动,大顺军处境极其困难。1645年顺治二年闰六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遭到地主武装的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9岁。


李自成牺牲后,大顺军余部在李自成妻子高氏和李过、高一功等人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到1664年康熙三年才告失败。


参考资料 

  1. 李自成起义 中国历史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