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珊
出生 1980年5月21日
天津
国籍 中国
职业 排球运动员

李珊,女子排球运动员,1980年5月21日出生,天津市人,国家队排球运动员,几乎囊括了除世锦赛冠军外的其他可以拿的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和全国冠军。

成长经历

1992年-1995年在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1995年9月进入天津市女排队, 1998年入选国家青年队,1999年再次入选国家青年队,同年入选国家队。 央广网北京10月30日消息(记者刘一荻)李珊身高1米85,在人群中极好辨认。短发利落、四肢修长、肩背挺拔、步伐有力。 从2003年女排世界杯冠军,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金,再到七次帮助天津女排登上全国冠军的宝座,女排运动员李珊拼尽全力,诠释了流淌在自己血液中的“女排精神”。 当“女排国手”这个令人骄傲的身份成为昔日辉煌,当年轻一代的女排运动员纷纷璀璨登场,李珊换了身份,却没有放弃自己最爱的排球。她笑着说,排球是她兴趣和爱好,更是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女排国手”这个令人骄傲的身份成为昔日辉煌,当年轻一代的女排运动员纷纷璀璨登场,李珊换了身份,却没有放弃自己最爱的排球。她笑着说,排球是她兴趣和爱好,更是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只因为多看了你一眼”   1990年,10岁的李珊身高突出,四肢修长,是个练体育的“好苗子”,成了游泳、网球等项目教练“争夺”的对象。而李珊告诉记者,自己和排球的缘分,却原始于“多看了你一眼”。“(我)来到了一个业余训练的排球馆,看到很多小朋友在里面打排球,我一下就被这个项目给吸引了。它是一个集体项目,让我感受到大家都在一起的那种快乐的感觉,所以最终选择了排球。”这一眼,李珊和排球的缘分因此展开,也让她踏上了一条和大部分10岁小朋友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一棵好苗子,自然少不了“园丁”的“特殊关照”。“可能就是从小都是被教练看好,加练就特别多,刚进天津队的时候,上午要跟同龄的组训练,下午可能要跟20多岁成年的组训练,所以训练量就会加倍。那个时候因为(我)年纪比较小,身体的反应也很多。扣球扣得很多,睡觉的时候肩膀会疼,有时候会疼醒,”李珊回忆道。而在训练过程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1995年进入天津市女排、1998年入选国家青年队、1999年入选国家队,五年三级跳,李珊从一名半专业运动员脱颖而出成为了排球国手。但成长之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训练、比赛、伤病、康复,享受过赢球的喜悦,也尝过输掉比赛的失落……李珊说,运动员其实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职业,最终成为专业运动员是极少数,更不必提进入国家队、进入世界一流的中国女排。其中的苦李珊并没有和记者赘述,但她觉得做任何项目、任何事情,“都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其实一路走来,我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在当下的时候选择坚持,能顶过去,我觉得一切就会好。”

  职业生涯上半场:保持专注往前看

  在自己16年的运动员生涯中,大大小小的比赛对李珊来讲就和吃饭睡觉一样习以为常,但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队对阵俄罗斯队那场2小时30分钟的“鏖战”,让李珊至今难忘。

  北京时间2004年8月29日凌晨,守在电视机前的中国观众正经受着熬夜和大比分1:2暂时落后的“双重煎熬”。第四局,俄罗斯队23:21领先,奥运金牌似乎就要与中国失之交臂,许多媒体甚至已经拟好了“中国女排获奥运会亚军”的标题。那个时候,这场决赛已经不仅仅是球技、体力的较量,更像是一场心理上的拉锯战。李珊坦言:“它(俄罗斯队)还有两分,如果要获胜这一局的话,我们还要拿四分,概率上来讲它离胜利会更近一些。我们即使赢了这一局,下一局要打还是一个未知数。那个时候,一些对排球项目、或者对体育理解不深的人可能就作出了判断:中国队希望渺茫,”李珊笑着对记者说:“我知道最后很多人都关了电视,准备睡觉了。”

  竞技体育的不确定性,恰恰是其魅力所在。“排球项目不到最后一分钟的时候,无法分出来真正的胜负,所以经常会出现那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翻盘。”李珊清晰地记得,第四局中,中国女排扛住了俄罗斯队的“疯狂进攻”,并成功将比赛拖进了决胜局。当中国队的最后一个扣球稳稳砸在地板上时,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和教练员们冲到场内抱在一起、哭成一片,肆意享受着苦战后的胜利硕果。“人到特别激动的时候眼泪会夺眶而出。我觉得人生中很少见这种情况,这也是作为一个运动员最好的一种人生的体验。”直至退役后,李珊还会和老队友们笑着谈起这场惊心动魄又回味无穷的比赛,对每一个进攻、防守、扑救如数家珍。对于李珊和所有女排运动员来讲,那是一个美妙的时刻,是一个运动员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时刻,也是记忆中永远发光的高亮时刻。

面对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赛场惊魂”和“高压”,李珊接受得很坦然。从成为一名排球运动员开始,这样的时刻她经历得太多。李珊对记者形容说:“就好像你在悬崖边上一样,很可怕,你想再失误一个我就输了,这种不好的心理暗示是不能够有的,所以很多时候只是往前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想太多,就是把眼前的这一个环节要做好,保持专注。”

  女排精神:不同时代的相同意义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中国大地一片生机勃勃。1981年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队夺得女排世界杯冠军,一直到1986年,女排姑娘们打出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五连冠”,缔造了神话,也创造了激励无数中国人拼搏奋斗的“女排精神”。   什么是“女排精神”?李珊笑着说,这是自己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生阶段让李珊对“女排精神”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我想,其实‘女排精神’应该是体育精神的一个缩影,是通过中国女排这个集体、这个团队,在赛场上、在训练场上所展现出来的风貌。”李珊举例称:“当我们看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那样落后的情况下没有人放弃,一直在拼搏的这个过程,包括可能有些人受伤离场,可能有些人去扑救很远的、没有希望的球……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表现,就是那种不放弃和凝聚力的精神。这可能就是‘女排精神’的一种体现吧。”
职业生涯下半场:从女排国手到排球运动管理者   退役,是每个运动员都逃不过的宿命。离开自己拼搏奋斗多年的赛场、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进入另一个陌生的岗位或领域打拼,无异于人生又一次“从零开始”。   一个人如果能找到理想的归宿,这个人无疑是幸运的。李珊觉得,自己就是这其中的一名幸运儿。脱下运动衣、换上教练服、又穿上职业装,李珊从一名女排国手变成天津女排教练,随后转型成为天津市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用她的话说,自己不过是“站在了另外一个角度和位置去看待这个项目,但始终没有离开我最热爱的排球事业,包括体育事业。”   李珊调侃,对于行政工作,自己属于“半路出家”。同样的排球项目,不同的站位,对她有了完全不同的要求,“很多东西都需要我在工作中重新学习。”让李珊感到庆幸的是,多年的排球运动员生涯教会了她学习的能力方法和思维方式,也让她知道了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在她看来,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是几代女排运动员、教练员们身上最闪光、最重要的精神之一,也是自己在工作中将一直保持的品质。

有人说:“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李珊粗算了一下,从开始接触排球到现在成为天津市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自己已经在排球上花了超过三万小时,“虽然是岗位不同了,但是我还在排球上面用精力。排球肯定是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之前是我的兴趣和爱好,现在是我的事业。很多排球人都说你身上流的血都有排球的因素。”

  奋斗是什么?李珊说:“奋斗是一个过程,我觉得奋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奋斗是一个状态,是一个过程,是对目标执着的、永不停止的追求。”   “我们不是一直都在奋斗吗?”[1]  

成就

1992年-1995年在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1995年9月进入天津市女排队,1998年入选国家青年队,1999年再次入选国家青年队,同年入选国家队,2001年至今在国家队。
1999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第3名,亚锦赛冠军;

  2001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冠军;

  2002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亚军,世锦赛第4名;

  200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冠军,亚锦赛冠军,世界杯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金牌。[2]

视频

李珊!中国女排联赛活化石的排球人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