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朱旦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朱旦华

朱旦华(1911年12月26日-2010年5月29日),女,原名姚秀霞,浙江慈溪人,毛泽民同志的夫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第四—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江西省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历任延安陕北公学学员、新疆迪化女中教务主任。1946年9月历任延安中央党校休养员、中央妇委会秘书。1949年3月任全国妇联组织科科长。

2010年5月29日,在南昌逝世,享年99岁。

基本内容

中文名:朱旦华

逝世日期:2010年5月29日

主要成就:长期致力于江西省妇联工作致力于坚持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信仰:共产主义

职业:原全国政协常委、江西政协副主席

别名:原名姚秀霞

出生日期:1911年12月26日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丈夫:毛泽民

毕业院校:上海务本女子中学、陕北公学

籍贯:浙江慈溪

人物生平

朱旦华,原名姚秀霞,1911年12月生于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镇。由于父亲在上海谋生,后举家迁到上海。不久,由于洋货充斥市场,朱父的土布店被挤垮了。朱旦华的母亲生有三女七男,朱旦华排行老二,全家生活自然是十分艰难。

1925年,朱旦华考上了上海名校务本女子中学。初中毕业后,进了免缴学杂费的本校师范科。后以学校优等生的身份留校,在教务处供职。这样,她除了生活自立外,还可以帮家里还债。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上海务本女中停办了。早就参与社会进步活动的朱旦华,积极向中共秘密党组织提出奔赴延安的要求。她回忆说:“我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非常向往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当时,有些父母阻拦自己的孩子去延安。我的父母也这样。我离家时,也是说服了泪眼模糊的双亲,才奔赴延安的。”她在离开上海之前,还把一位好友从延安寄来的信,交给了秘密党组织办的《解放周刊》。该刊将此信以“陕北来信”为题发表出来以后,吸引了许多上海进步青年与文化人士。不久,朱旦华在党组织的介绍下,改名为朱家农与两个男生结伴前往延安。他们辗转杭州、金华、南昌、武汉等地,克服重重困难来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然后又于8月底步行奔赴延安,至1937年冬才到达延安,很快便进入陕北公学学习。

1938年3月,朱旦华从陕北公学毕业后,与28名抗大、陕公毕业生一道,被分配到新疆工作。就在去新疆途中,她取《诗经》“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意,将名字改为朱旦华。

当时的新疆是军阀盛世才的势力范围。盛世才得到苏联援助,接受了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同意在省会迪化市(今乌鲁木齐)设立八路军办事处(不公开挂牌),欢迎中共方面派干部去帮助他。

1938年7月,朱旦华被分配到省立迪化女子中学任教导主任。不久被推选为新疆省妇女协会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秘书长,新疆省政务委员会委员。

朱旦华满怀激情来到女中,忘我地投入了工作。她制定了“诚毅团结、勤肃紧张、敏活健壮、精勇创造”的十六字校训,并亲自创作了《迪化女子中学校歌》歌词,号召“姐妹们,努力,努力,站到斗争的最前线”。作为新疆妇女协会的宣传部长,她组织学校师生业余歌咏队、话剧团,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上街宣传演出。她还组织编辑发行《妇声半月刊》《新疆妇女》等刊物,宣传革命理论和抗日救亡运动,宣传妇女解放,介绍苏联情况。她整日忙个不停,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充分显示了一位投身革命潮流、朝气蓬勃、奋勇向前的新女性的风采。

人物评价

朱旦华同志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服从组织,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立党为公,以坚定的党性维护真理、坚持原则;她坚守清贫,反对奢华,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严格要求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朱旦华同志的一生,是把毕生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1]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