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笃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本笃会(拉丁语:Ordo Sancti Benedicti)又译为本尼狄克派,亦被称为“黑修士”(得名于修会僧袍的颜色),是天主教的一个隐修会,是由意大利人圣本笃于529年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诺山所创,遵循中世纪初流行于意大利和高卢的隐修活动。其规章成为西欧和北欧隐修的主要规章。本笃会隐修院的象征是十字架及耕地的犁。 另外,在不同地方的旧天主教会、圣公会及路德会均有本笃会。
天主教和东正教所认可的圣人是不同的。认可不同圣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东西教会大分裂[1],或与地方因素有关。在教父时期,有些人在某地区被奉为圣人,故只有该地区的敬奉(敬礼)。一般来说,只有《圣经》提及的人物(如耶稣的门徒[2]和极少数知名人物)才会受到普世基督徒的敬奉。
会规
圣本笃所订的会规共七十三章。非常生活化,照顾到祈祷、求知、劳动各方面,并提倡适度的灵修。会规规定会士不可婚娶,不可有私财,一切服从长上,称此为“发三愿”。 本笃会会士每日必须按时进经堂诵经,咏唱“大日课”,余暇时从事各种劳动。会规要求祈祷不忘工作,视游手好闲为罪恶。后来该会规成为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范本。本笃会传统重视教会音乐,今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的本笃会修院仍保持这一传统。
本笃会规是要建立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藉着基督、在基督内、靠着圣神回归到上帝面前。这样规律的生活结构是为了要随时随地意识到天主的临在。而在团体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内在的改变,才能持守对基督的誓约。并借着对地方和人的恒常关系,来达成这个永久的盟约。
历史
本笃会于9世纪渐渐兴起。9世纪后,许多修院会规松弛。
10世纪时,法国克吕尼隐修院首先发起改革运动,称“重修本笃会”。11世纪初在法国第戎附近的熙笃旷野又有熙笃会产生,在法国查尔特勒山圣勃路诺创办有加多森会。15世纪-16世纪时,因会士到殖民地传教,该会的隐修性质逐渐消失。
本笃会产生过24位教宗,4600位主教和五千多位圣人。
本笃会在中国
1925年,美国本笃会的神父来到中国北京,创建辅仁大学。不久移交给圣言会负责,还在河南开封传教。1930年代退出中国。
视频
本笃会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话说世界系列:东西方教会大分裂 天主教?东正教?,搜狐,2020-06-10
- ↑ 耶稣的十二个门徒都叫什么名字,搜狐,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