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是当代诗词大家、外交家厉声教于1976年所作的哀悼周恩来总理的一阙词,为悼念周总理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该词仅用寥寥数笔即勾勒出周恩来波澜壮阔的一生,既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敬仰、爱戴与深切怀念之情,又对周总理的一生是一个上升到艺术高度的理性的概括。

作者简介

厉声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贯浙江杭州,生于南京,长于上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外交家、国际法学家、教育家、诗词家。1956年进入外交部工作,代表新中国参与了中缅、中印、中朝、中苏等边界谈判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等重大国际谈判,被公认为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与定稿人之一,并参与了英文本的起草与定稿工作,为国家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点名肯定与两次接见。有“诗人外交家”之称的厉声教被誉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其中《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观潮有感》、《采桑子·西湖四咏》等被公认为当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作为当代国学代表人物,其作品和事迹被编入《中国当代诗坛选藏》、《静安文史》、《杭州党史》等典藏文献及大、中、小学教材中,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凤凰网评价其为“当代罕有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于一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厉声教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厉麟似的长子,清代诗坛泰斗厉鹗的七世孙。

作品原文

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 武侯①星陨,江山依旧,千秋寂寞圣贤。投笔岚山②,运筹黄埔③,一生戎马多艰。道义一肩担,保国祚④早定,天下⑤长安⑥。日月经天,大鸾翔宇御浩然。 舟楫⑦不避狂澜,有中流一柱,可比金坚。八阵图残,三分梦碎,诤谏无补空谈。长泪满青衫⑧,叹午门惊变⑨,雨覆云翻。遗爱⑩犹存,躬耕人去空园田。

作品注释

①武侯:指周恩来。 ②岚山:周恩来留学日本曾赋诗明志之地。 ③黄埔:指黄埔军校。周恩来曾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 ④国祚:原意为国运,这里指新中国。点出周恩来作为开国元勋的功绩。 ⑤天下:指新中国。 ⑥长安:长治久安。肯定了周恩来建设新中国的功绩。 ⑦舟楫:指周恩来。周恩来总理恰如船与桨,保护革命战友渡过“文化大革命”的惊涛骇浪。 ⑧青衫:唐代低级官员的服饰。作者以青衫自喻。 ⑨午门惊变:指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的四五运动。 ⑩遗爱:指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与贡献等。 [1]

作品赏析

这阙哀悼周恩来总理的词作是著名外交家、文史学家、诗词大家厉声教于1976年所作,为悼念周恩来总理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曾获得周恩来的赏识与肯定,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走上外交战线,并自始至终追随周恩来总理。作者出身杭州厉氏家族,与周恩来家是世交,两家还有亲戚关系。故作者对周恩来其人有着自己切身而独到的理解。 词的上半阙,第一句主要以千古贤相诸葛亮喻指周恩来。诸葛亮因功勋卓著被谥为“忠武侯”,诗词中多有以“武侯”称之。诸葛亮北伐途中病逝,后人千秋扼腕,作者用以比喻周总理的病逝,抒发了对总理的无限敬仰和对其逝世的巨大哀痛。作者非常贴切地用典写实,用“千秋寂寞圣贤”一句,点出古往今来,那些少数坚持真理的人(即圣贤)之不易。在那个特殊时期,这是作者对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其一生坚持真理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第二句,实写周恩来投笔从戎,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周恩来早年留学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他曾游岚山并赋诗明志,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充满人性光辉的浪漫情怀,至今尚有岚山诗碑留存。岚山赋诗是周恩来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者很好地予以把握,并接着用“运筹黄埔”四个字,把周恩来在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期间的这段经历进行了凝练的概括。 第三句和第四句都是对周恩来作为开国元勋的功绩进行的高度赞誉。其中,大鸾为周恩来儿时乳名,翔宇为其字,二者相连,又恰成为鸾凤飞翔宇宙之意,作者将此巧妙结合,象征着周恩来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上半阙末尾,以大鸾翔宇御浩然一句,把周恩来比喻为乘着浩然正气飞翔于宇宙间的鸾凤。 词的下半阙,主要是描述了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虽自身处境艰难,却仍苦撑危局,保护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的领导骨干和民主人士等,全力维护国家正常工作运转,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那段往事。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杜甫诗云,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作者在下半阙中再次用以借喻周恩来总理,但却是“八阵图残,三分梦碎”,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周恩来总理在文革期间尽力拨乱反正,但却难以力挽狂澜,甚至本人都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受到冲击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无奈叹息。另外“图残”与“梦碎”的意象,也是虚写周恩来总理逝世,因其太过令人震惊和心痛,以至于作者不忍直书纸上,只能以图残梦碎譬喻之。 下半阙最后两句,实写周恩来总理逝世以后的情景。长泪满青衫一句, 白居易诗云,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唐代低级官员的服饰。作者亦以青衫自喻,自谦官职卑微,也暗示自己虽官位不高,但仍然感念周总理的知遇之恩,不顾自身安危写下悼念诗词。由此可见作者之气节。此外,活用白诗青衫泪湿之典故,既有自伤身世之同感,因文革动乱不仅让伟人们遭受磨难,何尝不是也让作者的青春、理想和前途饱受摧残;又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暗含其中,是简约词句,却有丰富内涵。

最后一句,借用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躬耕于南亩的意象与典故,以比喻谦逊的周恩来总理,又借用陶渊明曾作《归田园居》一诗的典故和意象,用“躬耕人去空园田”一句,表达出作者对于为国为民操劳一生,鞠躬尽瘁的周恩来总理去世后,内心无限悲痛惋惜的心情。那辛勤耕作的人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园田,谁来耕种?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的周总理走了,我们该怎么办?这种哀思,实际上也真实反映了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以及作者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2]

整阙词哀而不伤,虚与实,放与收,意象与用典,抒情与叙事均结合巧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周恩来总理的景仰、哀悼和思念。个别处似乎虚多实少,典故较多,实则是作者用语谨慎,以避人耳目。但在那个年代,已属惊人之语,足见作者对于周恩来总理的崇敬之情已超越了对其个人安危的顾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