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有感于“一滴何曾到九泉”(张所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有感于“一滴何曾到九泉”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有感于“一滴何曾到九泉”》中国当代作家张所昆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有感于“一滴何曾到九泉”

又是一年清明节,按照传统习俗,该准备去给亡故的父母和列祖列宗扫墓了。

每年一到清明时节,我就会回忆起老父亲的一些往事。都说七十三和八十四是两道坎,就在八十四岁上,父亲撒手人寰,迄今已有二十年了。他老人家小时候上过私塾,一辈子喜欢看书,年逾八旬之时,尚能熟记上百首古诗词,若是触景生情,张口就能背诵一二,并能向别人讲解出其中的意思。

父亲在世时,总爱说道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诗曰: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听我大哥讲,父亲读到的这首诗,是爷爷用毛笔抄写下来的,装订在一个残破不堪的本本里。爷爷命运多舛,一生坎坷,他在苦闷和无助的时候,就拿起毛笔抄写古人诗词,权作解忧和消遣。那泛黄的宣纸上,排列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浸透着爷爷的几多愁绪,几多伤感。爷爷是在大跃进之后的饥荒年间活活饿死的,父亲每每对我们说,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没享过几天福。说这话的时候,父亲不自觉地会流露出愧疚之情,发出叹息之声。

对高翥的诗,父亲感慨最多,与我们谈论也最多:清明上坟忙,纸灰飘飞,泪洒墓前,似乎虔诚之至,然而日落后只有狐兔伴孤坟,儿女们却已嬉笑于灯前了。对于“人生有酒须当醉”,父亲并未如此消极悲观,倒是一直抱有勤俭持家的理念和传统,还有知足常乐的心态,他认为这句诗只是在强调人死不能复活而已。顺承此意,下句“一滴何曾到九泉”,可谓一语道破阴阳事!父亲一生阅历丰富,又知书达理,村里人都喜欢听他讲故事说道理,当着众多亲友和邻里的面,父亲常会将该诗句讲得更为通俗一些——家中老的还活在世上,儿女们若是能让老的有吃有喝顺心顺意,那比在他死后去上坟烧香和烧纸,不知强过多少倍!

父亲是个无神论者,也是豁达乐观之人,他是提倡厚养薄葬的,对厚葬之风嗤之以鼻:“活人在给死人演戏”,“全是假的,哪有一点用处?”他在暮年曾坦率地对我们说:“我死之后,甭去扎纸人纸马,也甭去雇请吹鼓手,这些形式上的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为人子,总感觉尚未尽到孝道,可父母双亲就先后离我们而去。父亲驾鹤西归后,遵照他的遗愿,我们兄妹几人对丧事没有大操大办,但对于常规性的葬礼要求和风俗习惯,还是要遵循的,因为这毕竟是后辈追悼亡灵、寄托哀思必要的形式。

适值清明来临,日夜思念父母,有感于“一滴何曾到九泉”,不肖男即兴作一打油诗,聊表心迹,并昭告世人:

清明上坟齐祭拜,

生老病死实无奈。

奉劝子孙早行孝,

莫要等到“亲不待”! [1]

作者简介

张所昆,1965年出生于山东莱西,毕业于水运院校,供职于港口企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