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曲沃碗碗腔」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曲沃县一带的传统戏剧,属于皮影戏腔调,因其主要特色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其领奏乐器月…”)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曲沃县一带的传统戏剧,属于皮影戏腔调,因其主要特色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其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也被称为“阮儿腔”。一说叫“湾儿腔”,以产生流行于黄河湾处而称谓。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File:曲沃碗碗腔.jpeg|有框|右|<big></big>[http://sxlf.wenming.cn/jjlf/201211/W020121116503215027023.jpg 原图链接][http://sxlf.wenming.cn/jjlf/201211/t20121116_421610.shtml 来自 中国文明网 的图片]]]
 +
 
 +
''' 曲沃碗碗腔''' 是流行于[[ 山西省]][[ 曲沃县]] 一带的传统[[ 戏剧]] ,属于皮影戏腔调,因其主要特色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其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也被称为“阮儿腔”。一说叫“湾儿腔”,以产生流行于[[ 黄河]] 湾处而称谓。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报山西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简介==
 
==简介==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碗碗腔原是陕西东部华阴、大荔一带皮影戏的唱腔。旧称“时腔”,老艺人认为曲沃碗碗腔是由在陕西经商的商人引入,当地人喜欢并效仿,遂得以流传;也有老艺人说是清同治、光绪年间陕西东部朝邑、大荔一带逃荒至晋南的皮影艺人在曲沃演出时,当地人爱而效之,遂得以在曲沃及周边新绛、闻喜、翼城、襄汾流传。
+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碗碗腔原是陕西东部华阴、大荔一带[[ 皮影戏]]<ref>[https://www.sohu.com/a/157814461_702756 皮影戏 ],中国政府网,2017-07-17</ref> 的唱腔。旧称“时腔”,老艺人认为曲沃碗碗腔是由在陕西经商的商人引入,当地人喜欢并效仿,遂得以流传;也有老艺人说是清同治、[[ 光绪]] 年间陕西东部朝邑、大荔一带逃荒至晋南的皮影艺人在曲沃演出时,当地人爱而效之,遂得以在曲沃及周边新绛、闻喜、翼城、襄汾流传。
  
1960年以前,曲沃碗碗腔还是皮影戏,以后逐渐过渡到由演员扮演角色表演,把碗碗腔搬上大戏舞台而成为一个新鲜剧种,并受群众欢迎。其衍变过程是:1958年,曲沃、襄汾、新绛三县,合并成立候马市,将当时曲沃县、新绛县境内的三个皮影戏班,合并改组成“候马市皮影剧团”。恰逢省委宣传部黄志刚部长到候马考察,观看了皮影演出后,感到碗碗腔曲调优美,表现力强,但受皮影限制,不能充分发挥戏曲各个行当的特长,于是提出可以成立由演员登台演出的碗碗腔剧团。当即经候马市党政领导研究决定,于1960年首先成立了候马市碗碗腔戏曲学校,招生79名,聘请唱腔、武功、音乐教师和琴师,进行训练。三个月后,排练了《红灯记》中的一折戏,参加了候马夏季文艺会演,受到观众称赞,并获得演出奖。同年八月,候马市蒲剧文工团和戏校正式合并,成立了“候马市碗碗腔剧团”。1971年,候马市撤销,碗碗腔剧团划归曲沃县,剧团又改名为“曲沃县碗碗腔剧团”。
+
1960年以前,曲沃碗碗腔还是皮影戏,以后逐渐过渡到由演员扮演角色[[ 表演]] ,把碗碗腔搬上大戏舞台而成为一个新鲜剧种,并受群众欢迎。其衍变过程是:1958年,曲沃、襄汾、新绛三县,合并成立[[ 候马市]] ,将当时曲沃县、新绛县境内的三个皮影戏班,合并改组成“候马市皮影剧团”。恰逢省委宣传部黄志刚部长到候马考察,观看了皮影演出后,感到碗碗腔曲调优美,表现力强,但受皮影限制,不能充分发挥[[ 戏曲]] 各个行当的特长,于是提出可以成立由演员登台演出的碗碗腔剧团。当即经候马市党政领导研究决定,于1960年首先成立了候马市碗碗腔戏曲学校,招生79名,聘请唱腔、[[ 武功]] 、音乐教师和琴师,进行训练。三个月后,排练了《[[ 红灯记]] 》中的一折戏,参加了候马夏季文艺会演,受到观众称赞,并获得演出奖。同年八月,候马市蒲剧文工团和戏校正式合并,成立了“候马市碗碗腔剧团”。1971年,候马市撤销,碗碗腔剧团划归[[ 曲沃县]] ,剧团又改名为“曲沃县碗碗腔剧团”。
  
 曲沃碗碗腔最盛时期曾经一年演出320场 ,20 纪80 年代中期以来,受电影、电视等娱乐形式的普及、观众需求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和其他地方戏一样,碗碗腔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落。上世 纪80 年代后期跌到低谷,演出少,演员发不了工资,纷纷改行。上世纪90年代后期情况才稍有好转,演出以承担政府的活动为主。
+
 曲沃碗碗腔最盛时期曾经一年演出320场 ,[[20 纪]]80 年代中期以来,受电影、电视等娱乐形式的普及、观众需求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和其他地方戏一样,碗碗腔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落。上[[ 纪]]80 年代后期跌到低谷,演出少,演员发不了工资,纷纷改行。上世纪90年代后期情况才稍有好转,演出以承担[[ 政府]] 的活动为主。
  
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ref>[http://www.gov.cn/zwgk/2011-06/09/content_1880635.htm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1-06-09</ref>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曲沃县晋韵碗碗腔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获得曲沃碗碗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曲沃县晋韵碗碗腔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获得曲沃碗碗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
 +
==视频==
 +
===<center> 曲沃碗碗腔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曲沃碗碗腔《五花马》</center>
 +
<center>{{#iDisplay:p0188d45x2d|560|390|qq}}</center>
 +
 +
<center>曲沃碗碗腔《打金枝》</center>
 +
<center>{{#iDisplay:g0555guukyv|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
 +
[[Category:982 中國戲劇]]

於 2021年1月8日 (五) 15:13 的最新修訂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於山西省曲沃縣一帶的傳統戲劇,屬於皮影戲腔調,因其主要特色樂器為小銅碗而得名,又因其領奏樂器月琴舊稱「阮咸」,故也被稱為「阮兒腔」。一說叫「灣兒腔」,以產生流行於黃河灣處而稱謂。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報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碗碗腔原是陝西東部華陰、大荔一帶皮影戲[1]的唱腔。舊稱「時腔」,老藝人認為曲沃碗碗腔是由在陝西經商的商人引入,當地人喜歡並效仿,遂得以流傳;也有老藝人說是清同治、光緒年間陝西東部朝邑、大荔一帶逃荒至晉南的皮影藝人在曲沃演出時,當地人愛而效之,遂得以在曲沃及周邊新絳、聞喜、翼城、襄汾流傳。

1960年以前,曲沃碗碗腔還是皮影戲,以後逐漸過渡到由演員扮演角色表演,把碗碗腔搬上大戲舞台而成為一個新鮮劇種,並受群眾歡迎。其衍變過程是:1958年,曲沃、襄汾、新絳三縣,合併成立候馬市,將當時曲沃縣、新絳縣境內的三個皮影戲班,合併改組成「候馬市皮影劇團」。恰逢省委宣傳部黃志剛部長到候馬考察,觀看了皮影演出後,感到碗碗腔曲調優美,表現力強,但受皮影限制,不能充分發揮戲曲各個行當的特長,於是提出可以成立由演員登台演出的碗碗腔劇團。當即經候馬市黨政領導研究決定,於1960年首先成立了候馬市碗碗腔戲曲學校,招生79名,聘請唱腔、武功、音樂教師和琴師,進行訓練。三個月後,排練了《紅燈記》中的一折戲,參加了候馬夏季文藝會演,受到觀眾稱讚,並獲得演出獎。同年八月,候馬市蒲劇文工團和戲校正式合併,成立了「候馬市碗碗腔劇團」。1971年,候馬市撤銷,碗碗腔劇團劃歸曲沃縣,劇團又改名為「曲沃縣碗碗腔劇團」。

曲沃碗碗腔最盛時期曾經一年演出320場,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受電影、電視等娛樂形式的普及、觀眾需求轉移等因素的影響,和其他地方戲一樣,碗碗腔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衰落。上世紀80年代後期跌到低谷,演出少,演員發不了工資,紛紛改行。上世紀90年代後期情況才稍有好轉,演出以承擔政府的活動為主。

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報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曲沃縣晉韻碗碗腔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獲得曲沃碗碗腔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視頻

曲沃碗碗腔 相關視頻

曲沃碗碗腔《五花馬》
曲沃碗碗腔《打金枝》

參考文獻

  1. 皮影戲 ,中國政府網,2017-07-17
  2.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國政府網,201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