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暮色将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20世纪英国传奇女编辑,89岁漫谈独身老年生活, 写下一份酷对“凋零”的诚挚手记: 独身女性的坦率心声ⅹ老年生活的全新收获; 妥协与自由反复掣肘的女性一生 —— 为生存与世界周旋,为自我守精神世界。

◎ 科斯塔传记奖得主、发掘了V.S.奈保尔的杰出女编辑—— 戴安娜·阿西尔,76岁退休后开创写作事业,年近90回首传奇一生,写下一份诙谐坦荡的老年手记。 她是作家们心中无比信赖的编辑:

◆ 在那些早年的岁月里,我有时会一边写作一边在内心对弗朗西斯·温德汉和戴安娜 ·阿西尔说话。——V.S.奈保尔 ◆ 戴安娜是我的第一位英国编辑……所有认识她以及读过她回忆录的人,都会对她产生钦佩,因为她诚实、朴素而优雅的风格,她从不伪饰的个性,以及在面对生活不断缩小的可能性时的坚忍态度。她是如何变老的典范,虽然变老并非我们自愿。我很幸运在我的生活中遇见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却也常忍不住对作家辛辣吐槽: ◆ 有时她(简·里斯,《藻海无边》作者)会很挑衅地宣称要把自己几近灰白的头发染成鲜红,但从未实施,而没这么做的原因,我想倒不是因为她没有精力去做,而应该归功于她依然还有那么点理性。 ◆ 生于保加利亚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亚斯·卡内蒂是我看到的另一个反面教材,他挑战死亡的方式与简的惶恐不安相比显得更加愚蠢。……他宣称自己“拒绝死亡”,终于让我忍无可忍。 ◎ “不被看见”的老年生活,却是我们终会抵达的未来; 长寿老人阿西尔写下这份真挚记录,将衰老中的自己“剥”给你看: ◆ 从化妆到服装,“老女人”更注重外表 ◆想看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好难 ◆开车代步是“最后的倔强”

但人生暮色中仍有繁星闪烁,老年人依然还在生活,还在成长——

“我在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

◆ 荷尔蒙退潮让思考更清晰

◆ 恋爱依旧“正在发生中”

◆ 害羞窘迫的社恐症消失了

◆ 真幸运,我居然能写作

◎ 89岁“不婚族”女前辈坦率开麦,击碎传统婚恋观念中的女性枷锁:

◆ 潇洒享受每一段恋爱——

这些关系令人兴致勃勃,但没有一次足以伤害我;

女人也能不谈爱,仅仅因性就可以燃烧。

◆ 将“自我感受”置于首位的生育观念——

(流产后苏醒的第一反应)我还活着!我感受到完整的自己;

(最终没成为母亲的坦然态度)没能做母亲,我真的不介意。

◎ 精装小开本设计,方便手持随身携带;

封面黑+金配色,厚重而不失明媚:书名烫金,封面印水墨画风作者侧影——暮色虽已至,光景仍壮美。

《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众多奖项,是她临近90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老年生活随笔,言辞坦率豁达,饶有趣味。

她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到的新鲜体验。

总体而言,阿西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女性样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独立的自我,并最终坦然面对衰老与人生终点。

媒体评论

一部堪称完美的老年回忆录——坦率,细腻,迷人,毫不自怜或多愁善感,最重要的是,文笔相当优美。

—— 科斯塔奖评委

戴安娜·阿西尔已经90岁了,尽管以她身处时代和阶级对女性的标准来看,她的人生应该充满遗憾,但她却觉得,人生无憾。

——《卫报

尽管《暮色将尽》的主题(老年生活)原本不怎么令人愉快,但戴安娜·阿西尔拒绝粉饰、承诺坦诚以及迷人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趣味盎然,魅力十足。

——《华盛顿邮报

她的视角既冷酷又温柔,她谈到自己性欲的衰退、无神论信仰的决心、对非虚构作品的日益偏爱,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使她已经年纪很大了,但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还要花在照顾比她更年长的人上面。阿西尔作品的成就在于,她没有将自己迷人的生活细节简化为关于人生智慧的说教。

——《纽约客

读来有一种坦率而真诚的乐趣。

—— 艾丽丝·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获奖记录

⭐️ 2009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自传奖

⭐️ 2008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作者简介

◎ 著者

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1917-2019),英国知名文学编辑、作家,1917年出生于英国诺福克,安德烈·多伊奇独立出版社的创始董事,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编辑之一”。76岁退休后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了小说及多部回忆录,获得科斯塔传记奖 等诸多奖项,从此声名远扬。她一生未婚,于2019年1月在伦敦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去世,享年101岁。

◎ 译者

曾嵘,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译作发表于《译林》等杂志,已出版译著十余部。

原文摘录

她谈论绘画时感觉非常棒,这下我恍然明白,为什么从她身上我看不到空虚之感。她是那种拥有最大幸运的典型例子,不管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却天生能成就事业。 (玛丽·路易斯,卡内蒂的情人) 对我来说,这种态度纯粹就是傻。因为我们非常清楚生命是依照生物规律而不是个体规律运作的,个体出生、长大、生儿育女、调零死亡让位给后来者。不管人类做着怎样的白日梦,也无法幸免这样的命运。当然,我们想要尽力延长调零过程,以至于有时候调零甚至比成长所经历的时间还长,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会遭遇什么,如何能尽力过好这一调零的时光,确实值得深思。现在有这么多关于保持青春的书,还有更多有关生儿育女详尽的、实验性的经验分享,但有关调零的记录却不多见。而我,正行走在这一凋零的路程当中,我的神经刚刚经历了小狗事件和树蕨事件,倍感痛楚,于是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不来记录?”因此,我写了这本书。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