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晚开的荼蘼花(曹进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晚开的荼蘼花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晚开的荼蘼花》中国当代作家曹进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晚开的荼蘼花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西逃。就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年月,张幼仪出生在上海宝山县(当时隶属江苏),给张家增添不少喜庆。姊妹十二个,八男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张家可是豪门望族,经营盐业生意,又是行医世家,可谓富贾一方。她祖父曾在四川当过十几年的县令,父亲是宝山一带有名的医生,张家也是书香门第。张幼仪生活在这样的温柔乡里,使金用银,甚是富贵。

一个人的出生所在,是命运注定,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人生成败,幸福与否,都与出身有关系。出生在达官贵人之家,家底厚实,资源丰富,很容易出人头地;出生在平民百姓家庭,一切全靠自身打拼,很难成为人上人。在上世纪初,经过清末几次大的战争,中国千疮百孔,贫病交加,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在为一日三餐发愁苦熬,很多人黄皮寡瘦,衣衫褴褛。而张幼仪出生在巨富商家,丰衣足食,吃猴头燕窝,穿绫罗绸缎,还有丫鬟老嬷伺候,比其他孩子真可谓幸运多多。

1912年至1915年,张幼仪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她出落得很漂亮,身材姣好,皮肤白皙,有一双大而亮的美目。她迈着三寸金莲,穿着民国时期的衣衫,夹着课本,款款而行。她是个性格内敛的好学生,端庄娴静,不张扬,不争强好胜,有种大家闺秀的气质。在家锦衣玉食,上学有车接送,社会上有父兄罩着,她无忧无虑,有的只是愉悦欢乐。

在旧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般人家是不供女孩子上学的。张幼仪是大小姐,家里有的是钱,只要她愿意读书,完全供得起。师范毕业,她有可能读大学,继而出国留学,成为女博士。最不济也能当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我想那时张幼仪一定有着美好的梦想,希望自己像鸟一样翱翔在蔚蓝的天空,成为一个走向社会的新时代女性。然而人的命运,有很多偶然,瞬间就改变了生活轨迹。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秘书的四哥张君璈,在杭州巡视时看中了才华横溢的徐志摩,便想到自己的二妹,于是双方家长通过商议,定下婚约。徐张都是富贵人家,门当户对,天赐佳缘。张幼仪十六岁辍学回家,与徐志摩完婚,嫁到浙江硖石当了少奶奶。她很快赢得公婆欢心,第二年便生下长子徐积锴(阿欢),更是锦上添花,似乎命运很眷顾与她。

辍学回家,张幼仪应该是有诸多依依不舍,无限留恋。众多的同学,慈爱的老师,整齐的校舍,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单纯而多彩的生活,都给了她深厚的感情,让她十分热爱。然而在她父兄眼里,让她到学校读书,只是识几个字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需要,可有可无。她还只是花样少女,衣食住行都是家里供应,一切都作不了主。她又是个很懂事的女孩,凡事听从父兄的,让她辍学,让她订婚,让她嫁人,都悉听尊便,不说半个“不”字。她不是好耍脾气的林黛玉,而跟薛宝钗相仿,生怕惹人生气。那样有着良好家教的人儿,有着温顺柔婉的性格,恰是旧社会好姑娘的标准。她如此听从命运安排,完成那样一桩包办婚姻,便让她以后吃尽了苦头,流尽了眼泪。所以无论是谁,千万不要听人摆布,要有自己的主见,跟着自己的心走,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或许我们不理解张幼仪,其实她就是想过一种平淡的生活,没有高远的理想,没有雄心的抱负。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嫁一个好丈夫,你情我爱,红袖添香;再生些儿女,相夫教子,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倘若她真是这么想的,那徐志摩就是理想男儿,他长相英俊,才气过人,风流倜傥,又生在富贵之家。二人可说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最佳伉俪。婚后生活在几进几出的大宅门里,公婆疼爱,仆佣拥戴,又产下一子,一切都那么称心如意,都那么美满可人。然而这只是表象,实质并非如此。再光鲜亮丽的鞋子,如果不合脚,都不是好东西,而是让人吃苦受罪的枷锁。张幼仪想找个如意郎君固然没错,错的是她不该找徐志摩这样的男人。她性格内秀,遮掩含蓄,根本不是他的菜。他是个诗人,喜欢四月天里的花儿,热烈而激情,妩媚而妖娆。一个是火热,一个是水温,节奏不同,当然就不能很好的合拍。虽然不会大吵大闹,但会结出一个个疙瘩,让两人都觉得不舒服,渐渐郁闷不乐。徐志摩对这桩婚姻并不满意,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况且女方的家世容貌都无可挑剔,也就同意迎娶了张幼仪。感觉她只是一个平常女子,不妖艳出尘,不动心惊怀。他对她不讨厌,也不喜欢,不拒绝,也不完全接受。

1918年8月,徐志摩到美国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又到英国入剑桥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从而结识了林徽因。林徽因才貌双全,高贵典雅,清新脱俗,是徐志摩在水一方的伊人。他对她一见钟情,似乎找到了真正的爱情,疯狂追求,找借口频繁出入林家,写诗寄信,倾诉相爱相思之情。然而林徽因已有自己的意中人梁思成,再加上徐志摩是有妇之夫,面对他炽热的爱,虽是不知所措,迟疑难安,但始终没有应和,婉言拒绝。

徐志摩如果不出国留学,不遇见林徽因,张幼仪或许能和他白头到老,不说多幸福美满,也不会太多痛苦难受。清水白菜一样地生活,月长日久,夫妻之情也会渐过渐浓。然而徐志摩是个诗人,有一颗激情燃烧的心,一旦碰见像林徽因那样美如菡萏、风姿绰约的高气质女子,他便心动如潮,继而波澜澎湃,完全不顾水流的猛烈,不管不顾地贴近。林徽因就像天上的嫦娥,美妙绝伦,完美无缺,让他爱得如痴如狂。她的美貌、高雅、多知、健谈,都让徐志摩以为遇到了绝代佳人,可遇不可求的那一半,纵使千难万险也要追求。这个时候他眼里只有林徽因,完全忘记了妻子张幼仪,儿子阿欢,和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人在若即若离之时,往往看不真切,就像镜中花、水中月一般,觉得那人毫无瑕疵,美得灿然。一旦得到手,生活在一起,很多丑陋、缺点、不如意就会显现出来。

张幼仪思夫心切,怀着身孕,漂洋过海,到了英国伦敦。然而徐志摩已经走火入魔,对她甚是冷淡,逼她堕胎,提出离婚,离家出走。这时候的张幼仪,一个弱女子,拖着沉重的身子,孤单一人,身居国外,其处境何其作难。她在走投无路之下,便到法国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而后去了德国柏林,生下次子彼得。

那几年时间,是张幼仪人生最低谷的时期,她乘船寻夫之前,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自己会到这种身临绝境的田地。她原打算找到徐志摩,做个陪读,照顾夫君,保胎生孩,其乐融融。她做梦都没想到,丈夫会移情别恋,而且是如此地决绝,冷酷无情。就像依靠的墙头轰然倒塌,她一下子暴露在劲风之中,暴雨之下,身冷骨寒,几欲被摧残而死。整个英国,她举目无亲,欲哭无泪,叫天不应,喊地不灵。她可能无数次地想到死,投湖,上吊,喝药,一死万事休,再大的苦难都不会有了。然而她不能死,在国内硖石小镇还有可爱的娇儿,还有疼爱自己的父母,年迈的公婆。徐志摩追到柏林,不是为了夫妻团聚,而是去离婚。张幼仪痛彻心扉,艰难抉择,最后放手成全。这时她应该有许多不舍,又有很多无奈,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的手抖颤不已。尽管张幼仪万分心痛,满腔恼恨,但她还是与徐志摩离了婚,不再成为他追求心上人的绊脚石。她这要有着多大的宽厚,忍受多大的痛苦啊。更大的打击随之而来,三岁小儿彼得夭折,让张幼仪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作为一个女人,还有什么比离婚、丧子更让她悲痛伤心的吗?她从辍学完婚到那时,刚刚十年,她就从天堂下到地狱,鲜花、艳阳、笑声离她而去,阴霾、冷风、凄雨接踵而来。十年的青春、爱情都给了徐志摩,到头来换来的却是惨遭遗弃,让她情何以堪!

沉重的苦难,让张幼仪尝遍酸咸苦辣,使她认识到人间的残酷,人事的复杂,人生的曲折。痛定思痛,把泪擦干,丢掉幼稚单纯,不敢再怯懦,不再依附男人,而是独自承担风雨,自强自立,张幼仪于是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6年回到上海后,她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再出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在金融界和生意场上活出另一番天地。如何不是遭受那么多苦难,张幼仪不可能那么坚强,那么成熟,更不会去创业,成为上海滩的风云人物。这正应验了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张幼仪如果不被徐志摩遗弃,不遭受那么沉重的磨难,她不可能成为后来的她。人的能量,生活的本事,有时候也是逼出来的,逼则生变嘛。如果人生太顺风顺水,太稳定安逸,就会丧失斗志,缺乏攀峰弄潮的勇气,最终碌碌而为。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不要埋怨劳累,不要痛恨苦难,它们也许就是你奋起的动力,就是你将来有所作为的财富。

张幼仪后来定居香港,1953年与医生苏纪之结婚,二人在一起生活了19年。丈夫去世后,张幼仪到美国与儿子徐积锴团聚,1988年病死于纽约,享年89岁,是徐志摩一生三个女人中活得最长的一个。

张幼仪一生比较善良,宅心仁厚。尽管跟徐志摩离婚了,但她都一直把自己当做徐家的媳妇,照顾公婆的生活起居。她跟苏纪之结婚时,徐志摩已经去世22年之久,她对他的爱已经淡如云烟,他带给她的伤害,早已被岁月消磨殆尽。她和苏纪之的婚后生活,不说琴瑟和鸣,但也可以说得上幸福美满,可谓好饭不怕迟,好婚不怕晚。好人有好报,她晚年与儿孙生活,尽享天伦之乐,以至活到鲐背之年。宋代王琪《春暮游小园》中有“开到荼蘼花事儿了”的诗句。荼蘼花开的时候,五彩缤纷的春天即将过去,炎炎夏日眼见到来。张幼仪的一生,恰似荼蘼花事,她那一树的花尽管开得很晚,但繁花似锦,灿若星辰,朵朵端庄,枝枝素雅,美而不妖。[1]

作者简介

曹进勇,河南省确山县人,高级教师。笔名曹天啸,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