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晋书·王育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书·王育传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王育,字伯春,京兆人也。少孤贫,为人佣牧羊,每过小学,必启欷①流涕。时有暇,即折蒲②学书,忘而失羊,为羊主所责,育将鬻③己以偿之。同郡许子章敏达之士也闻而嘉之代育偿羊给其衣食,使与子同学,遂博通经史。 育身长八尺余,须长三尺,容貌绝异,音声动人。子章以兄之子妻之,为立别宅,分之资业,育受之无愧色。

然行己任性,颇不偶俗。妻丧,吊之者不过四五人,然皆乡闾名士。

太守杜宣命为主簿。俄而宣左迁万年令,杜令王攸诣宣,宣不迎之,攸怒曰:“卿往为二千石,吾所敬也。今吾侪耳,何故不见迎?欲以小雀遇我,使我畏死鹞④乎?”育执刀叱攸曰:“君辱臣死,自昔而然。我府君以非罪黜降,如日月之蚀耳,小县令敢轻辱吾君!汝谓吾刀钝邪,敢如是乎!”前将杀之。宣惧,跣下抱育,乃止。自此知名。 选自《晋书•忠义传•王育》 【注】①启欷:叹息。②折蒲:折断水杨树枝条。③鬻(yù):卖。④鹞:鹞指一种凶猛的乌,样子像鹰,比鹰小,捕食小鸟,通常称“鹞鹰”“ 鹞子”。

译文

王育,字伯春,京兆人。小时候是一个孤儿,很贫穷,被别人雇佣放羊,每次路过学校的时候,就叹息流泪。(王育)有空闲的时间,就截取水杨柳的枝条当笔来学写字,(有一次)忘记了自 己还在放羊,把羊弄丢了,被雇主责罚,王育准备卖身以偿还损失。同郡的许子章,是见识广的 人,听闻了这件事,夸奖了王育,代王育偿还了羊,供给他衣服和食物,让他同自己的儿子一起上 学,于是(王育)渐渐能够博通经史。

王育身高八尺多,胡须长三尺,相貌很特别,声音很好听。许子章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为他修建了房子,分给他产业。王育接受这些馈赠没有一点惭愧的脸色。

然而我行我素,很任性,很不合时俗,妻子去世,来吊唁的不过四五个人,然后却都是乡里的著名人士。

太守杜宣任命(王育)担任主簿。不久杜宣被贬官做了万年县令,杜县的县令王攸来拜访杜宣,杜宣没有迎接他,王攸大怒说:“你从前担任二千石(的高官),是我所敬重的。现在我(和你)官辈相同罢了,为什么不来迎接我?你想用小麻雀来接待 我,让我去怕一个死的鹞鹰吗?王育拿着刀怒叱王攸说:“君主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从古时 候就是这样。我府君(杜宣)因为不正当的罪名被贬斥,像日蚀和月蚀,你一个小小的县令竟敢 轻视侮辱我的君主!难道你是认为我的刀不锋利,才敢这样的吗?“上前将要杀王攸,杜宣害怕了,光着脚抱着王育,王育才停下来。从这件事后(王育)就出名了。”[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