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晉書·王育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目錄

原文

王育,字伯春,京兆人也。少孤貧,為人傭牧羊,每過小學,必啟欷①流涕。時有暇,即折蒲②學書,忘而失羊,為羊主所責,育將鬻③己以償之。同郡許子章敏達之士也聞而嘉之代育償羊給其衣食,使與子同學,遂博通經史。 育身長八尺余,須長三尺,容貌絕異,音聲動人。子章以兄之子妻之,為立別宅,分之資業,育受之無愧色。

然行己任性,頗不偶俗。妻喪,吊之者不過四五人,然皆鄉閭名士。

太守杜宣命為主簿。俄而宣左遷萬年令,杜令王攸詣宣,宣不迎之,攸怒曰:「卿往為二千石,吾所敬也。今吾儕耳,何故不見迎?欲以小雀遇我,使我畏死鷂④乎?」育執刀叱攸曰:「君辱臣死,自昔而然。我府君以非罪黜降,如日月之蝕耳,小縣令敢輕辱吾君!汝謂吾刀鈍邪,敢如是乎!」前將殺之。宣懼,跣下抱育,乃止。自此知名。 選自《晉書•忠義傳•王育》 【注】①啟欷:嘆息。②折蒲:折斷水楊樹枝條。③鬻(yù):賣。④鷂:鷂指一種兇猛的烏,樣子像鷹,比鷹小,捕食小鳥,通常稱「鷂鷹」「 鷂子」。

譯文

王育,字伯春,京兆人。小時候是一個孤兒,很貧窮,被別人僱傭放羊,每次路過學校的時候,就嘆息流淚。(王育)有空閒的時間,就截取水楊柳的枝條當筆來學寫字,(有一次)忘記了自 己還在放羊,把羊弄丟了,被僱主責罰,王育準備賣身以償還損失。同郡的許子章,是見識廣的 人,聽聞了這件事,誇獎了王育,代王育償還了羊,供給他衣服和食物,讓他同自己的兒子一起上 學,於是(王育)漸漸能夠博通經史。

王育身高八尺多,鬍鬚長三尺,相貌很特別,聲音很好聽。許子章把兄長的女兒嫁給他做妻子,為他修建了房子,分給他產業。王育接受這些饋贈沒有一點慚愧的臉色。

然而我行我素,很任性,很不合時俗,妻子去世,來弔唁的不過四五個人,然後卻都是鄉里的著名人士。

太守杜宣任命(王育)擔任主簿。不久杜宣被貶官做了萬年縣令,杜縣的縣令王攸來拜訪杜宣,杜宣沒有迎接他,王攸大怒說:「你從前擔任二千石(的高官),是我所敬重的。現在我(和你)官輩相同罷了,為什麼不來迎接我?你想用小麻雀來接待 我,讓我去怕一個死的鷂鷹嗎?王育拿着刀怒叱王攸說:「君主遭受恥辱,臣僚應當死節,從古時 候就是這樣。我府君(杜宣)因為不正當的罪名被貶斥,像日蝕和月蝕,你一個小小的縣令竟敢 輕視侮辱我的君主!難道你是認為我的刀不鋒利,才敢這樣的嗎?「上前將要殺王攸,杜宣害怕了,光着腳抱着王育,王育才停下來。從這件事後(王育)就出名了。」[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