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晋书·慕容垂妻段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书·慕容垂妻段氏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慕容垂妻段氏,字元妃,伪右光禄大夫仪之女也。少而婉慧,有志操,常谓妹季妃曰:“我终不作凡人妻。”季妃亦曰:“妹亦不为庸夫妇。”邻人闻而笑之。垂之称燕王,纳元妃为继室,遂有殊宠。伪范阳王德亦娉季妃焉。姊妹俱为垂、德之妻,卒如其志。垂既僭位,拜为皇后。

垂立其子宝为太子也,元妃谓垂曰:“太子姿质雍容,柔而不断,承平则为仁明之主,处难则非济世之雄,陛下托之以大业,妾未见克昌之美。辽西、高阳二王,陛下儿之贤者,宜择一以树之。赵王麟奸诈负气,常有轻太子之心,陛下一旦不讳,必有难作。此陛下之家事,宜深图之。”垂不纳。宝及麟闻之,深以为恨。其后元妃又言之,垂曰:“汝欲使我为晋献公乎?”元妃泣而退,告季妃曰:“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只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范阳王有非常器度若燕祚未终其在王乎!”

垂死,宝嗣伪位,遣麟逼元妃曰:“后常谓主上不能嗣守大统,今竟何如?宜早自裁,以全段氏。”元妃怒曰:“汝兄弟尚逼杀母,安能保守社稷!吾岂惜死,念国灭不久耳。”遂自杀。宝议以元妃谋废嫡统,无母后之道,不宜成丧,群下咸以为然。伪中书令眭邃大言于朝曰:“子无废母之义,汉之安思阎后亲废顺帝,犹配飨安皇,先后言虚实尚未可知,宜依阎后故事。”宝从之。其后麟果作乱,宝亦被杀,德复僭称尊号,终如元妃之言。 (《晋书•慕容垂妻段氏》) 【注释】①晋献公:春秋时晋国固君,因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死、逼逃了几个年长的儿子,导致晋国多年内乱。②安思阎后:东汉安帝的皇后,安思是其谥号。

译文

慕容垂的妻子段氏,字元妃,是伪右光禄大夫段仪的女儿。年少时温婉聪慧,有高远的志向和美好的德操,常常对妹妹季妃说:“我终究不会做平凡人的妻子。”季妃也说:“我也不做平庸男子的妻子。”邻人听说后嘲笑她们。慕容垂自称燕王,迎娶元妃做了继妻,于是得到了特别的宠爱。伪范阳王慕容德也迎娶了季妃为妻。姐妹二人成为慕容垂、慕容德的妻子,最终实现了她们的志向。慕容垂超越本分做了皇帝,封元妃做了皇后。

 慕容垂立他的儿子慕容宝为太子。元妃对慕容垂说:“太子资质文雅大方,但优柔寡断,天下太平时则可以做仁德明智的君主,处于祸难时期则不是救世的雄才。您把大业托付给他,我看不到能够子孙昌隆的美好未来啊。辽西王和高阳王,都是您贤能的儿子,应该选择其中之一来树立为太子。” 赵王慕容麟性情奸诈,做事凭恃意气,常常有轻慢太子的野心,陛下您一旦去世,一定会有灾难发生。这是陛下您的家事,应该慎重考虑啊。”慕容垂不接受她的建议。慕容宝和慕容麟听说此事,以此为深仇大恨。此后元妃又进言此事,慕容垂说:“你想让我成为晋献公吗?”元妃哭着退下来,告诉季妃说:“太子不肖,是人所共知的事,可是皇上把我比作骊戎之女,多么让人伤心啊!皇帝去世之后,太子一定会使社稷灭亡啊。范阳王慕容德有非同寻常的器度,如果燕国的福运没有终止,希望在于范阳王啊!”

慕容垂死后,慕容宝继承了伪皇位,派遣慕容麟逼迫元妃说:“你经常说当今皇上不能继承和守护江山社稷,最终怎么样?你应当早日自杀,来保全你们段氏家族。”元妃愤怒的说:“你们兄弟逼迫杀害母亲的事尚且做得出,怎么能够保全守护江山社稷呢!我并非怕死,是忧念国家不久将会灭亡罢了。”于是自杀。慕容宝因为元妃谋划废掉正统即位人,违背做母后的原则,不适宜按礼发丧,臣下众人都认为这是对的。

伪中书令眭(suī)邃在朝堂上发表正直的言论说:“做儿子的没有废黜母亲的道理,汉朝的安思阎后亲手废黜了汉顺帝,尚且在死后被供奉在汉安帝的宗庙。先皇后的话是对是错还未可知,应该依照汉代阎后的旧例安排丧礼。”慕容宝听从了眭邃的建议。后来慕容麟果然犯上作乱,慕容宝也被杀掉了,慕容德又越职称帝,最终就像元妃当初说的那样。 [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