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知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显性知识 | |
---|---|
显性知识,也称编码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1]
含义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 外显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即: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包括"可以写在书本和杂志上,能说出来的知识"。
简介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
群化(Socialization)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意会性知识的过程
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融合(Combination)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表1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1、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知识社区,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2、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当前的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商业智能、专家系统等,则为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手段。[2]
3、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组织知识,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组织价值。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是实现显性知识组合的有效工具。
4、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意味着,企业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中各成员的隐性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在企业员工间传播,员工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体工作、干中学和工作中培训等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这方面,也有一些协作工具,如电子社区、E- learning系统等。
实现的方法
1、 通过规范管理来减轻成长的痛苦。规范管理的前提是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并实施管理制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学习的过程。而成文的管理制度其实就是组织知识显性化的结果。组织只有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显性化以后,才能被其组织成员相对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才能为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提供更多的共同语言。
2、通过部门主管\专家的内部授课制度,使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共同知识。让部门主管或专家授课做课前备案,是知识显性化的第一步。这需要跨越一系列障碍,首先是将自己独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与其它人分享,这不可能是组织成员的自发行为。
而隐藏自己的知识并疑惑地看待来自他人的知识,才是大多数人的天性。其次组织中那些掌握独特关键知识的成员为了维护其特殊地位,不会轻易将自己持有的知识与他人共享,从而客观上阻碍了组织的知识显性化。因此使员工个人知识资源的显性化并实现组织成员间交流与共享,这对组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难度可能丝毫不亚于竞争对手之间的交流和共享知识的难度。
3、实施岗位的合理轮换制度,也是知识显性化的不错药方。通过岗位的轮换,一方面后来者要总结前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另一方面会将以前一些零乱的信息进行集结进行否定与扬弃,这两方面都是一种知识显性化的行为。
4、组织上下级之间多种形式的互动沟通,也是使知识显性化的很好形式,特别有利于将组织高管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5、流程化、格式化、模板化这"三化"是组织隐性知识、特别是经历型知识进行显性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