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是一缕流在缝隙间的阳光(高骏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是一缕流在缝隙间的阳光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是一缕流在缝隙间的阳光》中国当代作家高骏森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是一缕流在缝隙间的阳光

若荷是一位书写亲情、友情、山水、田园的散文作家。她的文字很美,美到让你在浮躁喧嚣的闹市里很容易想起一杯茉莉花茶,想起午后天空的一片静云,想起竹林里的一抹凉风,想起儿时村庄里的一条顽皮河流,想起陈子昂的诗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的优美意境。读她的文字,就是在读人生的幸福时光,这时光是温婉的,美丽的,纤巧的,静雅的,恬淡的。

《高天上的流云》一书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写下的57篇优美散文,57篇又分四个专辑,《幸福的珍藏》、《浅春的芭蕾》、《记忆里的雪》、《生命的花期》。

幸福的珍藏,这名一听就知道是写爱的,无论是什么样儿的爱,亲情、友情、爱情,给人的都是幸福。幸福不一定都是洋溢着春花般灿烂的微笑,有时候,眼角挂着闪烁的泪水,更是幸福的滋润与源泉。

《最后的香椿树》就是一篇让读者眼角噙着泪水、喉咙哽咽,心却是幸福的一篇亲情至深感人散文。文章书写的是作者在少年时突然喉咙失声,在经过无数中医西医医治无效后,父亲亲自用针灸给女儿治病。针灸前,为了能熟稔的找准穴位,父亲先往自己的脸上做实验,一针又一针的扎下去,直扎得满脸鲜血,能准确无误地找准穴位后,才开始朝女儿的身上扎,最后终于治好了作者的病。而母亲则用她特有的温良母性,每天为女儿做可口的饭菜,其中鸡蛋裹香椿芽儿则是作者最爱吃的。于是,香椿树就和父亲、母亲、病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也生起了作者心中无限的温暖亲情。只是,这亲情的时光太短暂了,二十年惊鸿一掠,作者人到中年,远离乡村在外成家立业,母亲变得苍老,父亲早已离开了人世,连院子里那棵给作者当年生命里最灰暗的日子带来无限温情的香椿树,也因农村的飞速发展被砍伐消失,带给她的是无限的伤感回忆写下的这篇纪念文章。朴素温暖,真情真性的文字,字字敲心坎,句句撼人心。同时,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写了对父亲母亲伟大慈祥爱的感恩与愧疚,对香椿树的怀念,更主要的,作者是借香椿树的消失、父亲的离世,母亲的苍老,自己远走他乡,故乡渐渐苍老、陌生,以至到最后也会如父亲一样消失产生的苍凉悲哀,这苍凉悲哀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消失的村庄,回不去的故乡,疼痛的乡愁。作者在文章里说:“父亲去世的那一刻,我所有的记忆一时间变得虚无而苍白,生活在我的眼里顿时变得严肃起来。我反复追问自己,这就是我们的一生吗?每次这样的追问之后,耳边仿佛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告诉我:是的,这就是我们的一生。从小在父母捧起的掌心里长大的我,从那时品尝到了人生的沉重与无奈。”这段文字可充分说明作者对亲人的离去,香椿树的离去产生到对村庄也终究会离去生出的无奈与彷徨,还有对人生生命沉重思考。但无论怎样,作者渴望的,也始终相信的,甚至可以说是带着侥幸心理在欺骗或安慰自己的,就是人的生命会枯竭,香椿树会消失,但他们的根是永久不会枯竭、消失的,只要根不枯竭不消失,一切都会存在。人是靠传宗接代延续的,树是靠根延续的。作者说:“在一个隐蔽的墙角处,混凝土的边沿开裂的一个缝隙里,一棵香椿的幼苗不知何时悄悄萌发,个头已经长得半米高了,刀背一样薄而尖锐的地面逼仄着它稚嫩的根部,使它不得不扭曲着生长。我想起母亲说的那句话:只要老香椿树的根还在,它就会有幼苗生长出来。”一个“根”字,便牵出了人生的“根”。“我深深知道,我面前的这棵小香椿树,在这里,它绝不是最后的香椿树,许多年后,它会在土地和根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起来……”。这是收笔之语,再次提起“土地”和“根”,充分说明了作者美好心愿——只要不忘记自己的根从哪里来,只要不损伤自己的根,那么,乡村就不会消失,只要乡村不消失,生活乡村里的人也就不会消失,尽管多年后自己也会离去,但血脉相传会如水一样源远流长。只是这份美好的心愿不知最后能否如愿?这不仅是作者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位人的心愿。

这是作者本书所有文章中最感人,让我读得喉咙哽咽、眼中噙着泪水的一篇文章,所以,在这里我着重分析了它。像这样以物牵出情的文章,在这一集里,甚至一本里几乎篇篇都是,只是都没有这一篇写得感人。

读若荷的文章会让你情不自禁地陷进去,忘记时间,忘记周边所有的事物,哪怕是在熙攘的火车站,你的心也会安静下来,甚至能触文生情,跟着文字身临其境。

是什么样儿的力量让若荷的文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呢?

首先,就是她的文章写得真实。真实是一个散文家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只有真实了,才能把内心的全部情感宣泄出来,无论悲,还是喜,都是一样的道理。真实的文字能打动读者的心,在打动读者的心之前,首先是要打动自己的心。优秀的散文家是非常在乎这一点儿的,因为,文章写出来是给读者读的,不给读者读的文章是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的,而写出来的文章打动不了,也感动不了读者,就算对外公开了,也没有多大意义,这跟物理学上的力学杠杆定律“徒劳无功”是一样的道理。作家,写出来的文章就一定要有担当,无论是对社会的进步,还是对生活的娱乐,如果没有人去关注,产生共鸣,那么,你就不配做一名合格的作家,更谈不上优秀,你所写的文章也就毫无意义。若荷在这点上做的非常漂亮,也非常成功,所以,这是她的作品能得到众多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其次,她的作品都是夹叙夹议的,留白处很多,能誊出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展开自己的想象。每篇文章都如一片苹果园,她是苹果园里最优秀的园丁,懂得在春天里如何给苹果树修枝,让春夏里的阳光、雨水、微风,在每棵果树与果树枝条的缝隙间均匀流进来,增加营养,才能在秋天收获更多、更大、更甜的苹果。这样的苹果园结出来的苹果没有人不爱吃,所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不可能没有读者不爱读。

再次,就是若荷的散文很有诗歌的语言,这诗歌的语言又不是纯粹的诗歌语言,所以,读者在读的时候,一开始就会被这音韵的美吸引,再加上文字本身就真实、朴素,就更让人沉迷的不愿走出来,最后进入佳境后,就忘的不知道走出来了。这是她文章最有特色,也是她写作的最高明之处。她的文章很像电视剧《大明宫词》里面的人物对白,同时,画外音也特别多,又恰到好处。看过《大明宫词》这部电视剧的人都知道这部剧在观众眼里、心里留下的印象。

最后,就是她的文章既有女性作家的阴柔与温美,又有男性作家的阳刚与洒脱,站在中间位置,一种干爽性的文风,给人联想到天高云淡,水远山阔,甚至更高更远,高到如她的书名《高天上的流云》,飞流直下到人间,远到让你想到自己的前世和来生。这样的作家是不多见的,这样的作品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像这些早被作家们写得麻木了,老调重弹,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田园、山水的散文,却能在若荷的笔尖下流出不一样的感觉,并让读者爱的爱不释手,感动的拔不出来,实在是高。可称得上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

作者简介

真实姓名宋尚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山东临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