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昙华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昙华乡位于云南省大姚县境中部,是“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发祥地,昙华《彝剧》诞生地,咪依噜的故乡,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梅葛的故乡。文化之根渊源流长,底蕴丰厚,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彝族民居、彝族服饰、饮食文化、民族风俗至今保持还相对完整。源于昙华的“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早于美国墨西哥玛雅历法五千余年。[1]

昙华传统节日“插花节”名扬海内外,被列为世界一百个著名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境内的昙华寺早在明末清初其佛权就有一统三县(瑶池、盐丰、姚安)的说法。1993年昙华乡被省民族艺术研究所命名为“咪依噜的故乡,彝剧诞生地”;1997年昙华山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堪称为“中国维也纳的森林”;2000年昙华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2001年昙华乡被楚雄州委、州政府列为全州民族文化建设乡之一;2002年获州委、州政府“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奖。

中文名: 昙华乡

行政区类别: 乡

所属地区: 云南省大姚县

面 积: 197.26 km²

电话区号: 0878

人口数量: 7822人(2017年)

方 言: 彝族话

简介

昙华乡位于云南省大姚县境中部,距县城43公里,东临六苴,北上桂花,南走祥云,西北毗邻三台,东南经通新 街。全乡以盛产葱木、脱毒洋芋、薄皮核桃、野坝子蜂蜜而闻名。

昙华乡生态环境优美,曾于2006年申报为云南省生态乡镇;民族文化绽放,是早于美国玛雅历法5000多千多年的十八月历的发祥地,是彝剧诞生地,是梅葛的故乡,是咪依噜的故乡。

自然地理

昙华乡位于大姚县域中部,距县城公路里程45公里,处东经101°7′30″—101°18′45″,北纬24°52′30″—25°02′45″之间,跨经度11′15″,跨纬度10′15″,北接桂花,东接六苴,东南接新街,西接三台,西南接石羊,东西最大横距1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公里,全乡以冷凉湿润亚高山林气候为主,年平均气温12℃—14℃,雨量充沛,集中在5—10月,常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霜期约为160天。

行政区划

全乡辖7个村委会,53个村民小组,74个自然村,常住人口7822人(2017年)。

全乡国土面积197.26平方公里,辖昙华、赤石岩、麻秸房、子米地、小兴厂、海古簸7个村委会,53个村民小组,乡级机关驻地昙华松子园村,昙华集镇是昙华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昙华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山区乡,全乡有4种民族。其中:彝族6681人,占总人口的85.9%,主要分布在昙华、麻秸房、子米地、菜西拉四个村民委员会;汉族1098,占总人口的14.1%;傣族1人,僳僳族1人。2008年末,农民人均收入1492.00元。

民族文化

昙华咪依噜故乡的,传说咪依噜是一位美丽、善良、勇敢的彝族姑娘,她为除暴安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彝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都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把象征彝族人民美好生活的马樱花插在头上、房门上、田地间、畜圈门上来祭奠她。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也就成了当地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插花节。插花节期间马樱山茶烂漫,海内外宾朋云集,尽领昙华彝乡风采,感受彝族风情,探研彝族文化,与昙华乡人民欢度“插花节”。

昙华民间的婚丧嫁娶习俗极具神秘色彩,十八、九岁的少女与父母分居独自在自己的闺楼上(彝家叫草楼),恋爱的男青年,通过试婚的方式双方愿意共同生活后确定其婚姻关系。婚姻关系一旦确定,家庭随之建立,不再举办结婚仪式。他们奉行的是办丧不办喜,人死后将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3天以上的奔丧期由毕摩主持对死者的哀悼和敬奉。这一习俗一直沿续到今天,当地彝族对饮食文化也有很多讲究,如火烧洋芋、荞巴巴蘸蜂蜜,做法独特,自己酿造的小甄酒味道也十分醇正。当地彝族男女老少皆爱喝酒,常以饮酒为他们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为抵御风寒,还有温酒敬贵客的习俗。当地彝族还善于茶道,当地的松子茶味道清醇,色香俱全。火是他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家的火塘都设在堂屋中央,火塘旁安有火神灵位,火塘里的火不能熄灭,火是他们生命的延续。

人文地理

昙华是“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发祥地,《彝剧》诞生地,咪依噜的故乡,文化之根渊源流长,底蕴丰厚,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彝族民居、彝族服饰、饮食文化、民族风俗至今保持还相对完整。传统节日“插花节”名扬海内外,被列为世界一百个著名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境内的昙华寺早在明末清初其佛权就有一统三县(瑶池、盐丰、姚安)的说法。1993年昙华乡被省民族艺术研究所命名为“咪依噜的故乡,彝剧诞生地”;1997年昙华山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堪称为“中国维也纳的森林”;2000年昙华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2001年昙华乡被楚雄州委、州政府列为全州民族文化建设乡之一;2002年获州委、州政府“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奖。

发祥于昙华的“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观察、发现、总结出来的计时规律,属物候历。它把每年定为365天,分为十八个月,每个月分为20天,一年的最后五天作为祭祀日;以物候的形式每个月又以花草、虫鸟、禽兽等动植物命名,把十八个月的划分与大自然物候变化相联系,它的形成融入了天文、地理、自然等科学知识,在当时就能以物候表象较为准确地记述和客观反映气象变化特征和物候表象,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经著名的彝族文化研究专家刘尧汉教授考证,源于昙华的“中国彝族十八月太阳历”早于美国墨西哥玛雅历法五千余年。

彝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渊源流长。昙华彝族有着历史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昙华是彝族的俚颇支系聚居地之一,其彝族服饰以手工刺绣延续至今,其做工精细,色彩艳丽,花样繁多,极具开发潜力。

明末清初著名彝族文人高奣映在昙华山天生地就的大砂石上留下了众多石刻、浮雕,他的诗作文章思想性很强,被学术界誉为明末清初与王夫之、顾炎武等齐名的五大思想家之一。高奣映以一手舒畅流利的石刻文字赢得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昙华是《彝剧》诞生地。其《彝剧》创始人杨森是土生土长的昙华人,早年他就在昙华创办了民间文化俱乐部,组织民间文艺演出,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杨森曾参与国家民族文化代表团东渡日本演出,以纯朴、爽直的演艺风格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受到海内外的好评,曾获国家文化部组织的西南文艺汇演奖。他的文艺演出代表作《半夜羊叫》一举开创了彝族剧目的先河,《彝剧》因此而诞生。

参考文献